第十一章 所缘的短暂经验
善心(kusala),21种
不善心(akusala),12种
果报心(vipaka),36种
唯作心(kiriya),20种
当我们研读依据心的本质所作的分类时,我们应该要知道哪些类型的心是平常人会生起的心,哪些类型的心是已经达到证悟阶段的圣人会生起的心 :
- 一般人会有善心,不善心,果报心和唯作心。
- 须陀洹(初果圣人,已经达到第一阶段證悟的圣人),有善心,不善心,果报心和唯作心。
- 斯陀含(第二果圣人,已经达到第二阶段證悟的圣人),有善心,不善心,果报心和唯作心。
- 阿那含(第三果圣人,已经达到第三阶段證悟的圣人),有善心,不善心,果报心和唯作心。
- 阿罗汉(已经达到第四阶段证悟,完全根除了所有的汙染杂质,是完美的圣人),只会有果报心和唯作心。
我们不仅要知道某个心的本质,也应该要去了解那个心的功能。结生心是果报心,是过去业力的结果。一个快乐(善趣)的出生是因为过去所造的善业所带来的善报。一个不快乐(恶趣)的出生,比如地狱,就是过去所造的不善业所带来的不善恶报。只有执行再出生功能的善或不善的果报心被称为“结生心”。
执行维持生命心识之流功能的心,不论是哪一个善的果报心或不善的果报心,都被称为“有分心”。
眼识是果报心,它不能执行结生心或有分心的功能。它只能执行去看的功能,它被称为“眼识”,因为它可以清楚地认知出现的对象,它看到透过眼根所出现的颜色或色尘。因此我们可以了解心透过不同的根门清楚地知道经验的对象,它们依据各自所执行的不同功能被命名,比如耳识,鼻识,舌识,身识。
问 : 为什么依心的本质而分类的心是四种而不是五种呢?为什么不是分为善心,不善心,善的果报心,不善的果报心和唯作心呢?
答 : 你的问题是依据心的本质去分类的类型为什么不是五种。有两种本质类型(jatis)的心是因:善心和不善心。因此,你认为也应该要有两个本质类型的心是果:善的果报心,不善的果报心。如果是这种情况下应该是五种类型的心。然而,依据心的本质分类的心就只有四种,因为果报心就仅仅只是结果而已,果报心的本质不能被称为劣质或优质的,业才有这种本质的优劣分别。善心和不善心是业因,它们非常多样。它们有不同的种类和不同的强弱程度,我会在下面举例说明。
心经由眼,耳,鼻,舌,身去经验一个对象时(果报心),是不同於善心和不善心。善心和不善心的多样化是因为不同类型的业因,善行和不善行。比如善业有不同的类型: 布施(慷慨),持戒(道德)和心智发展,其中心智的发展可以分为两种,包括透过对汙染杂质的压制来培育平静(奢摩它)以及智慧的发展。智慧的发展也有许多程度的不同,比如听闻佛法,佛法讨论,或正念的建立(satipatthana),也就是内观智慧的发展(vipassana)。
业是很多样的,因为业可以透过身,语,意执行,有很多不同的心所一起生起,也有着不同的主导因素。因此善心,不善心这些多样的业有着许多不同的种类和不同的强弱程度。然而果报心并没有这么多变化。果报是过去业力的结果,当业力成熟并且有适当的因缘条件时,就会产生它的结果,果报心就会生起。果报心可以执行再生,有分或其它的功能: 它会透过眼,耳,鼻,舌,身或意门经验不同的对象。
这一刻的眼识是果报心;它生起的因缘条件之一是因为过去的业力。但果报不能产生果报,眼识不能成为产生果报的原因。
当耳识经验到声音时是果报,但耳识并不能成为产生果报的因。因为果报心不是“因”,它不会产生结果,它不能透过身体或言语来执行任何行为。耳识不能和善的心所一起生起,也就是慈爱和悲悯或是三离心所(virati cetasika) : 正语,正业,正命(也不能和不善的心所一起生起)。
果报心不是劣质或是优质的法,但业力则会因为劣质或是优质而产生对应的果报。由於果报不是因,不会产生结果,它只是善或不善业力产生的结果。果报没有像业那么多样化,没有像业分成善和不善两类。这是你问题的答案。
所有的果报心都是过去业力的结果。感官心路过程里一共有四种心是果报心:
- 双五识
- 领受心
- 推度心
- 彼所缘心(tadarammana)
我们应该要知道什么时候是果报心,善心,不善心或唯作心。当我们看到一个令人愉快的对象时,此刻的眼识就是善的果报心。在眼识灭去之后的领受心,推度心,彼所缘心也都是善的果报心。在颜色(色尘)和眼门心路过程灭去之后,有分心相继生起灭去,直到另一个心路过程再次开始经验所出现的对象。我们应该要知道当眼识透过眼根看到颜色时,眼识和其它心路过程里的果报心都是过去业力的结果。
当我们听到一个声音时,可能是愉快或不愉快的,它只是心路过程中的果报心(耳识)一瞬间听到了声音,然后这个果报心就完全消失了。然而,有很多的因缘条件会让不善心升起,喜欢或不喜欢那些透过眼,耳,鼻,舌,身生起的色法。贪嗔在日常生活中从来都不缺,它们一次又一次地经由六个根门生起。
如果只是透过聆听佛法,理智上地了解佛陀的教导是无法根除不善的。我们可以了解眼识是果报,是过去业力的结果,但只是在理论上知道这一点是不够的。只是透过理智上的了解是不能预防当我们一看到令人愉快的对象时,贪爱(lobha)立刻就会生起。
我们应该要仔细的去研究法,这样才能够逐渐地建立正确的了解,累积智慧到能清楚了解实相的真实本质,并没有一个灵魂的存在,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我”。当我们研读思考法的细节,我们会慢慢地看到不善的危险,会更倾向於发展各种类型的善。我们应该知道如果我们没有建立善,我们会更纠缠於不善汙染里。
我们认为一切都是属於我们的,但这种想法只会发生在心路过程的心生起的时刻。当心路过程的心没有生起时,我们不会透过任何六个根门之一去经验到任何出现的对象。在那个时候我们没有看、听、闻、尝,也经验不到那些可被碰触到的对象。在我们熟睡的时候,并没有贪爱,没有渴望,没有沉浸在任何事物里;也没有对习惯被当作是我的五蕴有所执取。这是因为在这些时刻,心路过程的心并没有透过任何六个根门之一去经验任何对象,所以也就不会对感官所缘或思考的事物有贪爱和执著。因此如果我们逐渐地发展智慧,那么对透过六个根门所出现对象的贪爱最终就可以根除。
实相一直在生灭。当一个心生起然后灭去,它就已经完全消失了。当一个色法出现然后灭去,它也已经完全消失了。刚才看到的已经灭去了,还有刚才眼门过程中的每一个心也是一样,所有的心和所有的色法都在生起灭去,然后永远消失,不再回来。
然而,只要名法和色法的生起和灭去并不是透过内观智慧被直接体证,我们就无法真正理解实相灭去是什么意思。我们并没有内观智慧去直接了解任何法的灭去。我们可以说在这一刻眼识灭去,领受心,推度心,确定心,速行心和彼所缘心也在灭去,但这些法尚未被内观智慧穿透了解。智慧应该被建立,才能穿透了解名法和色法的生起灭去。在智慧还没有发展达到穿透了解的程度以前,听闻佛法并且思考佛陀的教导是最有益的,正见智慧会逐渐变得更敏锐,更坚定。坚定的正见就会成为正念生起的因缘条件,就可以觉知到这些生起灭去的法的不同特征,如此智慧能逐渐的建立并穿透了解这些法的真实本质,了解并没有一个灵魂的存在,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我。
註释书(Atthasalini ,Book II,Part II,Ch I,The Triplets,S361; 1999年版)解释了过去的法的意思:“…‘过去’指的是已经经历过的三个刹那。三刹那指的是极短的瞬间: 生(uppada khana),住(titthi khana)和灭(bhanga khana)。
这刹那是非常短暂的。心升起,住,然后灭去。生的刹那不是住,也不是灭。住的刹那不是生,也不是灭。灭的刹那不是生,也不是住。当心在住的那一刹那,不能说它已经过去,但生的那个刹那已经属於过去了。
当我们研究色法时,我们学到由业所产生的色法(业生色; kammaja rupa )在每个心的生、住、灭刹那间生起。在心的三个刹那间生起的“业生色”,发生在我们整个生命过程。然而,在死亡心升起之前的十七个心,业就不会再产生业生色了。业所产生的色法在死亡心灭去之後也结束了。这是某一个生命的五蕴的结束。
由心产生的色法(心生色; cittaja rupa)是在心生起的刹那中生起的。结生心,双五识,四种无色界的果报心和阿罗汉的死亡心都不会产生任何色法。
由温度而产生的色法(温度生色; utuja rupa)是在有火元素出现时产生的色法。
由营养而产生的色法(食生色; aharaja rupa)产生於摄取的食物中存在的营养精华(oja rupa),当食物中的营养精华被吸收後,它可以产生其他的色法。
心的生灭非常地快,因此一个心识的三个刹那也都是瞬间灭去的。正如註释书里所解释的,任何过去的法都已经经历过这三个刹那:生的刹那、住的刹那和灭去的刹那;它们已经永远灭去,没有留下什么。
註释书在同一个章节里解释了“过去”一词的同义词。我们读到:“停止,也就是达到停止。”过去的法已经完全停止,就像火已经完全熄灭一样。正文继续说:“瓦解,也就是毁灭,分离。”什么都没有留下,就像一个已经死去的人,不再有这个人。这就是灭去的特征。然後註释书解释:“改变了,也就是遗弃原来的本质而改变了。” 因此只要法还具有其原始的的本质时,它就存在,但是当它遗弃其原有的本质後,它就不再存在了。“终止”,也就是到达了终点,就是“停止”的意思,它不能再存在了。註释书进一步解释说:“…“灭绝”…”这个词比前一个词“终止”更强烈,它已经完全消失了,什么也没有了。註释书最后描述说:“在生起之后灭去,也就是说,“来了以后就离开了。” 这并不代表法从来不存在。它存在过,因为它有生起,生起之后就离开,然后完全消失,什么都没有留下。我们在註释书里继续读到 :
“这些过去的法是什么呢?色,感觉,认知,构造,意识。”
也就是五蕴,它们是因缘合和而生的法(sankhata dhammas)。五蕴包括了以下的实相:
色蕴(Rupakkhandha):所有28种的色法,它们生起立即就灭去。
受蕴(Vedanakkhandha) : 所有类型的感受(感受心所),生起立即就灭去。
想蕴(Sannakkhandha) : 记忆或认知(记忆心所),生起立即就灭去。
行蕴(Sankharakkhandha) : 其他50种心所,比如贪爱,瞋恨,嫉妒,吝啬,信心,和智慧;它们生起立即就灭去。
识蕴(Vinnanakkhandha):每一种类型的心(89种,比如贪根心,眼识,出世间道心等等),它们生起去经验一个对象所缘,然后立即就灭去。
所有生起的法都是因缘和合的,它们是五蕴之一,生起就灭去了。那么我们还在渴望哪个蕴,还在执取哪个蕴呢? 每一个蕴都是生起就立即灭去;它们会瓦解,完全消失,什么都没有留下,因此没有任何什么是值得去执取的。
透过阅读和聆听佛法是无法根除汙染杂质的;它们仍然会“尽全力”的出现。但当我们思考佛法并对佛法有正确的了解时,这就是在累积正念生起的因缘条件。正念升起时能觉知法的特征,在这之前我们只有理论上的了解,只是去想着法的特征。智慧可以因此直接体证出现的法的特征,包括邪见,把法当作是“一个人”或是“我的”这种邪见是可以被了解也是无我的。
我们已经非常习惯贪恋经由眼,耳,鼻、舌、身和意门所出现的对象。我们把这些当成是某个东西,当作是我的,当作是属於我的财产。事实上,所有出现的一切会出现就仅仅是因为心路过程的心(vithi-citta)生起的那一刻而已。果报的法只是业的结果。我们可能有一栋房子,许多的财产,衣服和饰品,都非常的漂亮也很有吸引力。但事实上这些只是过去业力结果的果报心,经由感官生起去经验所缘对象。心生起去经验一个对象,就那么一刻,然后立即灭去,永远消失,它一点都不能延续。没有人会知道哪一个业因会在未来的什么时候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我们都曾在过去造过善的业和不善的业。当有适当的因缘条件让业产生结果时,果报心就会升起去经验愉快或不愉快的对象。
当我们学习到无常的真相并能去深思时,这会促使我们更精勤不懈的觉知出现的法的特征。如果“正念”(sati)能够觉知到法的特征,“智慧”(panna)就能够检视它们,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法的真实本质可以被穿透了解:无我,只是名法和色法透过六个根门之一生起,然后灭去。
透过对法的特征正确的理解,这会成为心路过程中善的速行心生起的因缘条件。如果我们不去闻慧思慧,我们就不会知道什么时刻是过去业力带来的果报; 也不会知道什么时刻是心路过程中善的速行心或不善的速行心在快速地累积。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一点,我们就不会看到不善的危险和不利,也就不会想要去培养善。那麽生与死的轮回就会无穷无尽地继续下去。在一天之中有更多的善心或是不善心呢? 在未来,适当的果报会升起,不论是善的或是不善的果报。去思考和觉知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生起的法是有益的。
心的功能
心总共有14个不同的功能:
1 “结生心”: 这一世的第一个心,是业的结果,紧接着上一世的死亡心,执行再出生的功能。有19种类型的果报心:
- 欲界果报心(欲界善或不善的结果) 10种
- 色界果报心(色界禅定善的结果) 5种
- 无色界果报心(无色界禅定善的结果) 4种
2 “ 有分心”: 它的功能是维持生命的延续。执行有分功能的心也是十九种类型的果报心。在同一世中生起的有分心和结生心都是同一类型的心。有分心相继生起灭去,直到心路过程的心生起并透过六个根门之一去经验外缘,才会中断有分心的心识之流。当心路过程的心灭去之后,与结生心相同类型的有分心紧接着再次生起。这会一直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发生一直到死亡心生起。
3 “转向”(avajjana): 经由六个根门执行转向的功能。转向心是心路过程中第一个生起的心,它透过六个根门之一去经验对象。有两种类型的唯作心执行转向的功能:
- 五门转向心(panca-dvaravajjana - citta)
- 意门转向心(mano-dvaravajjana - citta)
4.”眼识”: 执行看的功能(dassana kicca)。有两种类型的果报心可以执行看的功能:
- 不善果报心的眼识
- 善的果报心的眼识
- “耳识”: 执行听的功能(savana kicca)。有两种类型的果报心执行听的功能:
- 不善果报心的耳识
- 善的果报心的耳识
6.“鼻识”: 执行嗅的功能(ghayana kicca)。有两种类型的果报心执行嗅,闻的功能:
- 不善果报心的鼻识
- 善的果报心的鼻识
7.“舌识”: 执行嚐的功能(sayana kicca)。有两种类型的果报心执行尝的功能:
- 不善果报心的舌识
- 善的果报心的舌识
- “身识”: 透过身体感官去经验可以被碰触的的功能(phusana kicca)。有两种类型的果报心可以执行这个功能:
- 不善果报心的身识
- 善的果报心的身识
- “领受心”: 执行接受的功能(sampaticchana kicca)。在双五识灭去之后接受对象。有两种类型的心执行这个功能:
- 不善果报心的领受心
- 善的果报心的领受心
- “推度心”: 执行推度调查的功能(santirana kicca)。对经由眼,耳,鼻,舌,身五个感官根门出现的对象推度调查。有三种类型的心执行这个功能:
- 不善果报心的推度心伴随着中性的感受(upekkha)
- 善的果报心的推度心伴随着中性的感受(upekkha)
- 善的果报心的推度心伴随着愉快的感受(somanassa)
- “确定心”: 执行决定的功能(votthapana kicca)。即决定透过五个感官根门所出现的对象是善或不善。有一种类型的唯作心执行这个功能:
- 意门转向心(mano dvaravajjana-citta)
- “速行心”: 执行速行的功能(javana kicca)。它是“快速地跑过那个对象所缘”。有五十五种类型的心可以执行速行的功能:
- 不善心 12种
- 无因唯作心 (“生笑心”,阿罗汉才会有) 1种
- 欲界善心 8种
- 欲界唯作心(阿罗汉的) 8种
- 色界善心 5种
- 色界唯作心(阿罗汉的) 5种
- 无色界善心 4种
- 无色界唯作心(阿罗汉的) 4种
- 出世间心(经验涅槃) 8 种
13 “彼所缘心”: 执行註册,保留的功能(tadalambana kicca)。在速行心灭去之後知道那个被经验的对象。有十一种类型的果报心可以执行这个功能:
- 推度心 3种
- 有因欲界心,善的果报心(大果报心) 8种
- “死亡心”: 是这一世中最後一个心,执行死亡的功能(cuti kicca)。死亡心生起,执行了这个功能後就灭去,它是这一世生命的结束,就不再有这个特定的个体了。死亡心,结生心和有分心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是同一类型的果报心。
由於不同的因缘条件,结生心和不同的心所,不同品质的色法在这一世生起。有十种类型的欲界果报心可以执行在十一个欲界(四恶道,人间,六欲界天)再出生的功能:
- 伴随著中性感受的不善果报推度心 1种
- 伴随著中性感受的善的果报推度心 1种
- 有因欲界善的果报心(大果报心) 8种
伴随着中性感受的推度心如果是不善的果报,是不善业的结果,会再出生於四恶道: 地狱道,饿鬼道,阿修罗道和畜生道。
伴随着中性感受的推度心如果是善的果报,是微弱善业的结果,会再出生於人间或最低层级的天界。在这种情况下,过去不善的业力可以有机会使那个人受苦,并使他天生残疾。出生时有可能是智能不足,哑巴,失明,肢体有障碍,或是其他种类的弱势。
依据善业的强度,有八种类型的大果报心可以执行再出生在人间和六欲界天的功能。
依据不同程度善的色界果报心,有五种类型的色界果报心可以执行再出生在十六个色界梵天的功能。
依据不同程度善的无色界果报心,有四种类型的无色界果报心可以执行再出生在四个无色界梵天的功能。
在速行心灭去之后有十一种类型的彼所缘心可以执行註册或保留的功能,它们不会在色界梵天和无色界梵天生起。
有两种类型的心可以执行五种功能,分别是结生、有分、推度、彼所缘和死亡的功能。这两种类型的心是:“ 伴随着中性感受的不善果报推度心“和” 伴随着中性感受的善的果报推度心”。
有八种类型的大果报心可以执行四种功能,分别是结生心、有分心、彼所缘心和死亡心。
有五种类型的色界果报心可以执行三种功能,以及四种类型的无色界果报心也是执行三种功能 : 即结生心、有分心和死亡心。
有两种类型的心可以执行两种功能,也就是意门转向心和有愉悦感受伴随的推度心。
所有其他类型的心只会执行一个功能,执行它们自己适当的功能。
问题 :
1 依据心的本质而分类的心,彼所缘心(tadarammana citta)是属於哪一类? 是由哪一个业力所产生的?
2 “业生色”什么时候会生起?
什么时候不会生起?
3 “心生色”什么时候会生起?
什么时候不会生起?
4 不善心执行的是哪个功能?
5 依据心的本质而分类的心,哪一种心是执行速行的功能?
6 善心和唯作心可以执行註册,保留(tadarammana)的功能吗?
7 中性感受伴随的推度心执行的功能是什么?
8 愉悦感受伴随的推度心执行的功能是什么?
9 依据心的本质而分类的心,哪一种是阿罗汉才会有的?
10 依据心的本质而分类的心,哪一种是非阿罗汉才会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