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果报的本质
当一个人在生活中遇到不愉快或愉快的事情时,人们通常会说:“这是他的业”。事实上,这是过去已造业的业报,这样人们才能正确理解业力和果报(或说业报)是不同的。如果一个人不能准确地表达,比如会说那个意外的发生是因为那个人的业,那么对于不熟悉因果关系的人来说,这是不会帮助他们清楚了解因和果的真相,他们会混淆业力和果报,把果报当成是业力。
当我们思考心的其中一个面向是果报心时,果报的因缘条件是累积的业和污染杂质,我们应该会更清楚地看到不同法的真实本质。我们应该要知道,如果出现的对象并没有透过各种感官门和意门被接收和经验到,果报心就不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生起,业力的结果就不会被经验到。当眼识生起时,眼识是果报,也就是过去业的结果。不仅是在我们发生意外、遭受疾病痛苦、经历得或失、褒或贬时有果报; 果报也在我们看到、听到或其他感官认知的每一刻发生。当我们经验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对象时,也是过去已造业力的结果。念能够觉知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或经验到有形物体的那一刻的实相,智慧能知道这是果报(和善或不善不同)。
果报一定会生起 ,但我们不会知道某个果报心的生起是由于过去哪一个业力成熟造成的。比如说,我们不会知道是哪个业产生的果报使我们听到小孩子踢足球的声音。业力业报的细节很难了解,这个主题是属于不可思议的主题之一,是难以想像也无法彻底明白的,因此人们不需要试图去臆测它们。
已造作的业是过去所种的因。即使是在生死轮回中很久很久以前所造的业,它仍然可以是现在果报心生起的业缘。在看到或听到的时候,如果有人去臆测这是哪个业所产生的果报,那么他将无法从无明和烦恼中解脱。他只是在臆测一些他无法了解的事情,他并没有足够的智慧可以达到穿透理解业力和业报的细节真相。然而,果报是业的结果,它经由感官根门去经验不同的对象,现在这一刻正在出现,因此果报是可以被知道的。
在“四念住”经典中的心念住部份,这一段提到的第一种类型的心是带有贪爱的心(saragacitta)。念可以生起并觉知到一次又一次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贪爱的特征。如果念不生起,就不会知道在眼识经验色尘之后,去执取被看到对象的贪爱的心是非常迅速地一个接着一个生灭。如果智慧知道这些自然出现的法的特征,那么污染杂质最终会被根除。智慧可以了解到果报的特征是过去所造业的结果,与善心和不善心的特征是不同的。现在不同程度的善心和不善心的业行是以后果报心生起的因缘条件。我们不仅要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明显的果报的特征,比如一个愉快或不愉快的事件,也要知道在日常生活中透过不同感官去经验到许多对象的果报的特征。
如果我们了解果报心的生起是由于我们过去造业的结果,我们还会对其他人感到愤怒或是因为我们所受到的果报而责怪别人吗?在经文中,我们读到人在老年时收受到不同的果报。同样的,现今不同事件的发生也清楚地显示每个人都必须收受不同的果报,因为这是过去业力的结果,但我们无法预测它会以何种方式出现。例如,一栋建筑物被炸后可能倒塌然后压死主人。但其实炸弹不是建筑物倒塌和压死人的真正原因,他的死亡也不是由于被枪击或袭击造成的。事实上是因为过去所造的业会经由眼,耳,鼻,舌,身经验结果。因此,我们不需要因为所受到的果报而去生别人的气或责怪他人。念可以觉知到果报心的特征,并不是一个灵魂,一个人或一个我(在接收果报)。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到果报生起是过去造业的结果,是不同于贪,瞋,痴,或是其他善法的时刻。善法和不善法是现在的因,它们是未来果报心生起的因缘条件。
外在显现的各种物体以及我们身体的高矮和肤色深浅,这些能出现实际上是因为色法撞击到眼淨色。如果没有眼淨色我们就不能看,也不能接着去想像各种形状和形体以及(被当作是我们的)身体的高矮,和肤色的深浅。
因此,事实上一个人的身体和外在都不属于任何人。它只是在眼识生起时出现,然后马上就快速灭去。
声音也是一样,只有当声音撞击到耳淨色时声音才会出现,然后马上就完全灭去。它不属于任何人。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的觉知到这些法的特征,那么把实相当作是一个灵魂,一个人,一个我的错误见解就可以慢慢地被根除。
在日常生活中,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一次又一次地生起,这些瞬间立刻生灭的法都是真实的。它们可以是正念觉知的对象,让智慧能够去了解它们的特征。以这种方式,实相的真实本质可以逐渐被清楚地了解,真相是没有一个灵魂,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我。
我们应该仔细想想我们认为我们真正拥有的东西是什么。当我们没有看见那些所拥有的东西时,我们只能去想到它们而已,但我们相信我们拥有很多东西。然而,在我们看不到或摸不到它们的时候,这些东西对我们有什么用处?当究竟法的特征被理解时,智慧清楚地了解到并没有一个灵魂,没有一个人也没有一个我,就会了解到究竟法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就这点来说,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当眼识生起时,它看见所出现的颜色,然后它就消失了。眼识和它所看见的对象不属于任何人。因此,我们不应该把任何法当作是“我”或“我的”。就究竟法而言,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但把法当作是“我”或“我的”的不善邪见,对每个人来说会有污染程度的不同。
我们习惯于去享受我们的财产,但我们可能会开始了解我们根本没有真正拥有过任何财产。事实上,只是眼识生起,看见,然后很快就消失了。当眼识没有生起的时候,我们的财产在哪裡呢? 我们所拥有的只是眼识在瞬间看见所出现的对象而已(眼识看到的对象也很快就灭去)。因此,把被看到的对象当作是属于我们拥有的是正确的吗? 只在极短的时间内出现又灭去的对象是不会属于谁的; 这个对象只有在撞击眼淨色时才会透过眼门出现。
声音,气味,味道和有形的物体也都是一样,它们只是一瞬间撞击相关的感官根门而已,因此我们不应该把这些瞬间生灭的法当作是“我”或“我的”。
我们都想拥有很多东西,其他人有的我们也都想要拥有。但这都取决于业力业报。现在生起的果报是由过去的业所造成的。因此,业的结果或果报不是任何人有权力控制的。没有人可以预测哪个业力会经由眼,耳,鼻,舌,身产生什么样的果报。
经典增支部(Vol.II,Ch.VII[77],unthinkable; 1973年版),佛陀说:
比丘们,有四个不可思议之事,是不应该被思维的,思维任何其中的一种都会带来烦恼和悲伤。这四个不可思议是什么呢?
比丘们,佛境界[知识的领域]是不可思议的,是不应该被思维的…对于一个已入于禅定的人来说,比丘们,禅定境界是不可思议的,是不应该被思维的。比丘们,业力的果报是不可思议的,是不应该被思维的。比丘们,去臆测这个世界的一切是不可思议的,是不应该被思维的,思维任何其中的一种都会带来烦恼和悲伤。比丘们,这是四个不可思议之事。
现在当我们在看的时候,就有果报心经由眼睛去经验颜色。念可以觉知到实相的特征: 名法(眼识和心所)去经验所出现的对象; 色法(颜色)是那个出现的对象。念只能觉知到这些实相的特征,更多它就不知道了。它不会知道现在眼识这个果报心是过去哪一世的哪一个业成熟的结果,这是不可能被知道的。当眼识生起时,念能够去觉知,智慧能清楚地辨别眼识和眼识之后不善心或善心之间的不同。
注释书描述心的第四个面向是心的多样化的本质。心是多样化的,因为心一定会有不同的心所伴随一起生起。伴随的心所是不同的,每个人都累积了不同的习性。不可能每个人都以相同的方式思考。人们有不同的外表和思维方式,他们的观点和信仰程度也不一样。即使是佛陀传法一直到无馀涅槃之前,佛陀也不能让所有的人都有正确的见解。对于那些已经累积了正确因缘条件的人来说,善报和善心会生起,使他们能够听闻到佛法,研读探究佛陀所教导的真相。当一个人听了佛法之后,应该详细地根据佛陀所教导的真相去思考验证,建立智慧了解实相的真实本质。
错误的见解不仅会出现在其他的信仰中,佛教徒也会根据累积的想法和观点而有错误的练习。
在佛教第二次结集(毘舍离结集),Vajjiyan氏族按照他们自己的意见宣扬了不同的学说。他们其中的一个声明是,为了达到开悟,人们仅仅只要念诵:“苦,苦”。由此可见,既使是在佛灭才百年后就已经有错误的见解和错误的练习了。因此我们应该正确地研读佛法并且仔细地探讨佛法。
我们在经典“人施设论”(Puggala Pannatti)裡读到,关于佛法的领会,有四种类型的人 : 第一类(ugghatitannu)是能够快速领会佛法并能体证四圣谛的人,甚至可能是在一个简短的开示中达到开悟。第二类(vipacitannu)是听闻简短的开示,但还需要更详细的解释,之后就可以达到开悟。第三类(neyya puggala)是需要指导并且必需大量研究和发展智慧。第四类(pad a parama)是尽管已经听闻了佛法,阅读了很多的经典并且经常和别人讨论和解释佛法,但却还不能达到开悟。现在这个时代已经没有第一类和第二类的智者了,只有第三类和第四类。
我们都应该学习才能够了解四圣谛的意义是什么,以及智慧是以何种方式透过眼,耳,鼻,舌,身,意门生灭的法而发展建立的。因此,我们应该要知道研读思维佛法是非常有益的,是念能觉知到实相特征的很重要的因缘条件。佛陀证道觉悟后,他以无与伦比的智慧和慈爱详细地教导世人佛法。心的特征,比如去看的心,可以是正念的对象,因为它是实相。对实相的直接正确了解可以因此被建立,无我(annata)的特征可以被清楚地知道。实相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生起又灭去 ; 它们不是一个灵魂,一个人或一个我,不是一个存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