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世界
然后,尊者阿难来见世尊…坐在一旁的尊者阿难对世尊说:
“世界! 世界! 世尊,世界是什么?”
“阿难,只要本质上是转瞬即逝的,在圣人之律中被称为世界。阿难,什么是本质上是转瞬即逝的? 眼睛,阿难,本质上是转瞬即逝的,…色尘,…本质上是转瞬即逝的,眼识本质上是转瞬即逝的,触,任何经由(眼睛根门)接触而引起的愉悦的感受,不愉悦的感受或中性的感受,本质上是转瞬即逝的。其他根门也一样。因此,阿难,只要本质上是转瞬即逝的,都被称为是圣人之律中的世界。”
对于已经开悟的圣人来说,实相转瞬即逝的本质是很自然的,但对于尚未了解到实相生灭本质的人来说并非如此。如果一个人不能了解出现的只是实相的生灭,那么他就不可能成为圣人。佛陀对阿难说,所有本质上是转瞬即逝的就是圣人的世界。世界是所有瞬间生灭的法,如果不是瞬间生灭的法就不是世界;只有一个不生不灭的法,它是出世间的法(lokuttara),也就是涅槃。
我们可以把心分为世间心和出世间心。世间心(lokiya)不能清楚了解涅槃的特征,它不是以涅槃为对象。道心(magga citta)以涅槃为对象并逐渐依序彻底根除污染杂质。果心(phala-citta)同样以涅槃为对象,在道心之后紧接着生起。这两种类型的心都是出世间心(lokuttara cittas)。
应该要发展世间慧(lokiya panna)来了解名法和色法的特征,才能开悟成为圣人。世间慧不是指学术上的知识,世间慧在佛法中指的是能够了解名法和色法特征的智慧。
世间慧能够知道“世界”的特征,也就是能够知道经由眼、耳、鼻、舌、身和意门出现的实相的特征。世间慧可以知道除了涅槃以外的其他实相的特征。
道心有四种,有四个不同开悟阶段的出世间善心,道心以涅槃为对象并根除不同程度的污染杂质。果心也有四种,有四个不同开悟阶段的出世间果报心,也是以涅槃为对象,在道心根除不同程度的污染杂质之后,果心紧接着生起。除此之外,其他类型的心则都是世间心。
因此,一共有八种出世间心,也就是四个出世间善心和四个出世间果报心,它们是:
- 入流道心(Sotapatti magga-citta)
- 入流果心(Sotapatti phala-citta)
- 一来道心(Sakadagami magga-citta)
- 一来果心(Sakadagami phala-citta)
- 不来道心(Anagami magga-citta)
- 不来果心(Anagami phala-citta)
- 阿罗汉道心(Anahatta magga-citta)
- 阿罗汉果心(Arahatta phala-citta)
发展奢摩它的人,只要是在人间,禅定心不会在那一世得到结果。因为禅定果报心执行在梵天界的结生心,有分心和死亡心的功能。如果一个人在死亡前禅定的能力没有衰退,禅定心在死亡心生起之前很短暂的生起,产生执行再出生在梵天界的果报功能。比如,第一阶段的色界禅定善心,它是色界果报心执行再出生在第一阶段梵天界的条件。更高阶段的色界禅定心也是一样的;它们会产生再出生在更高的色界梵天界的结生心。第一阶段的无色界禅定善心,也就是空无边处的无色界禅定心,它是无色界果报心执行再出生在空无边处的无色界梵天界的条件。更高阶段的无色界禅定善心也是如此;它们在更高的无色界梵天界有相对应的结果。
因此,就禅定心而言,业不会在同一世中产生结果。但就欲界善业而言,果报有可能会在同一世产生,但不会是立即的;在造业和产生果报之间有无数的心生灭,果报可能会在这一世之后的生活中出现,或者会在许多世之后出现。但只有出世间善心的情况是不同的。出世间道心灭去之后,出世间果心紧接着生起。出世间果报心不会执行结生心,有分心和死亡心的功能,也不会执行其他果报心的功能。
注释书(Book I,Part II,Ch. II, The Couplets, SS47-48;1976年版)描述了有关世间心和出世间心:
在“世界现象”的描述中,“生命的轮回”被称为“世界”(loka),因为它有分解和毁坏(lujjana)的性质。包含在其中并且与世间相关联的状态被称为“世俗的”. 超越世间的是“超世俗的”,字面上是比世间更远的,不包含世间在其中,被称为[出世间法]。
心,心所和色法是行法,是有因缘条件才能生起并立即灭去的实相。出世间心和心所以涅槃为对象,是生起就立即灭去的实相。然而,由于心被分类为世间心和出世间心,世间心不是以涅槃为对象,出世间心是以涅槃为对象。道心以涅槃为对象并根除污染杂质,果心也是以涅槃为对象并在道心之后紧接着生起,道心依不同的开悟阶段根除不同程度的污染杂质。
我们在相应部(Part IV.I,Ch.XXXV.II.4,S 85,Void;1972年版)里读到:
然后,尊者阿难来见世尊… 尊者阿难坐在一旁对世尊说:
世界是空!世界是空!世尊,这句话指的是什么呢?
“阿难,因为世界本来就是空的没有人,或没有属于任何人的东西,所以说世界是空的。阿难,什么是空的没有人或没有属于任何人的东西呢?
“眼是空的,没有人或没有属于任何人的东西,色尘是空的,没有人或没有属于任何人的东西,眼识是空的,没有人或没有属于任何人的东西,眼触是空的,没有人或没有属于任何人的东西,眼触之后愉悦的感受,不愉悦的感受,中性的感受是空的,没有人或没有属于任何人的东西。其它相关的根门也是一样。
阿难,这就是为什么说世界是空的。”
只要还有无明,就没办法了解“空”。应该要知道空是什么,什么是空。要知道没有人以及没有属于任何人的东西的意义,因为这是真相。经由眼、耳、鼻、舌、身和意门经验到的法生起之后,立即就灭去了,它们都没有人以及没有属于任何人的东西。
有些人相信他们有时会经验到,没有什么是属于自己的。他们想知道为什么他们以前从没有这样的经历。以前他们相信有一个我和属于我的东西。但是因为他们经常听闻佛法,他们得出结论,没有任何东西是属于我的,他们不应该再坚持这样一个错误的见解。但这还只是在理智上了解的阶段,理智上的了解是不够的,因为它不足以消除污染杂质。如果一个人没有意识到他现在仅仅是理智上的了解,那么他可能会错误地相信他已经有了很多的智慧,而且很快就会达到开悟。人们之所以会这么想,是因为他们知道了一些他们以前所不知道的,因此就把这些当成是非凡的成就。
污染杂质是不可能只是通过理智上的思考就可以根除的。如果还没有了解名法的特征就是那个去经验的法,那么就不可能根除污染杂质。是名法在看、听、闻、尝、碰触有形物体或思考,而不是有一个人在经验这些。当正念还没有生起去觉知到正在出现的实相,智慧就没有办法了解名法和色法的真实本质,就不可能进一步了解它们的生起和灭去。名法和色法出现生灭的那一刻,就是世界生起灭去的那一刻。
人们可能会去思考名法和色法的特征,可能可以了解它们,但不应错误地认为智慧已经发展到可以根除污染杂质的程度。如果正念没有生起去觉知和探究到不同实相的特征,一次只有一个法出现,那么名法和色法之间的不同就无法被清楚地理解。这是在内观智慧的第一阶段,但只要这一阶段还没有达到,智慧就不能进一步发展到了解所有因缘条件生灭的法都只是一个空的世界,没有人,没有东西。
我们在小部经典的小义释(Culla Niddesa of the Khuddaka Nikaya)中读到佛陀对比丘谈论到有关舍离。佛陀说:
“比丘们,就像一个人把所有的草,所有的棍子,所有的树枝和叶子都收集起来,然后在祈园精舍烧掉,你能说这个人正在聚集,烧死我们,对我们做他高兴想做的事吗?
当然不是,世尊。
为什么?
世尊,因为那些并不是我,也不是属于我的。
即使如此,比丘们,什么是不属于你的,从中舍离出来,如果你能舍离它,那将是你的利益和福祉。身体不是你的,舍离它。如果你能舍离它,那将是你的利益和福祉。感受…记忆…行蕴…识蕴,舍离它们。如果你舍离它们,那将是你的利益和福祉。人们应该以这样的方式思考这个世界是空的…”
我们接着读到,当人们真的了解“世界只是草和棍子”时,就不会想要再次出生,他只期望涅槃,也就是苦的停止,轮回的终点。因此,我们应该仔细思考“世界是空的”这个真相。
我们习惯把色法和感受当作是我的。当想蕴以错误的方式记忆,会认为有人和东西的存在,就会执取这个世界所使用的名字。我们习惯把一切有条件生灭的实相都当作是我的,不管是善法还是不善法。如果人们不能够了解世界就只是像草、棍子,树枝和叶子一样,那么就不可能真的可以舍离五蕴。
如果人们不去研读和思考佛陀的教导,如果正念还没有建立,那么既使他们已经轮回无数世了,还是不能真正地了解世界的真相。如果不能了解这个世界的真实本质,就无法从中解脱。有人可能经历了许多的幸福,因此认为在这个世界上的生活是愉快的,但事实上幸福愉快是不可能可以持续不变的。愉悦的感受只会出现一瞬间,然后就消失了。如果人们不去研读佛法,就不能够了解实相的特征,那么就不会知道世界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以及有哪些世界。
我们都知道外缘会经由眼耳和其他感官根门出现。例如,当声音撞击耳根,耳识生起去经验声音时,出现的就是声音。我们应该要知道,如果没有那个去经验的实相,比如耳识(去经验声音),声音就不能出现。经由眼,耳,鼻,舌,身和意门出现的不同对象证明了有心的存在。因为有不同的对象出现,我们能知道心的特征就是去经验。因此我们可以知道世界在每一刻生起,然后就瞬间灭去了。
如果我们不能够真正了解实相生灭的特征,一个接着一个非常地快速,我们会把所出现的当作是一个整体,一个人或某个东西。那么就不会知道世界究竟是什么。有人可能从世间的知识,比如地理,历史或科学的角度研究这个世界,但是所有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知识都不能够帮助他从这个世界解脱出来,即使是持续研读无限长的时间。如果不能够了解这个世界的真实本质,就不可能真正的解脱。
世界能成为我们生活的避难所吗?我们贪爱执取于愉悦的感受,但愉悦的感受生起就灭去,同一个感受将不再回来。如果人们生活在痛苦的折磨中,就会想逃离这个世界,就不会把这个世界当作是避难所。然而,只要还不了解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就不可能逃离解脱出来。
我们仔细想想,已经准备好要舍弃“有一个我”的错误见解了吗? 或是还没有? 这是很重要的。此时此刻,真相是没有我,但我们是否已经准备好要舍离世界了?人们应该要清楚地知道真相是没有我,没有别人,没有东西,这样才能舍离世界并从中解脱出来。
有些人无法接受真相是没有一个我在看、在听或经验其它感官对象。他们不能接受在究竟真相里是没有亲戚,没有朋友,没有财产,没有什么实际可以享受的东西。通常人们不会认为他们应该从世界解脱出来。为了摒弃有“我”或“属于我的”这个错误见解的执著,我们应该发展智慧,因为只有智慧可以了解出现的实相的真实本质。那么就能够真正了解到世界就只是这些法。
要真正了解这个世界就只是法并不容易。那些透过佛陀的教导而能了解世界真实本质并教导他人的人,应该仔细思考他们所学到的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他们应该继续发展智慧,让智慧变得更敏锐,就能了解世界的真相。我们应该从现在这一刻来了解这个世界,而不是其它时候。就在这一刻,当我们看到、听到、闻到、尝到、碰触到有形物体或思考时,我们有机会知道什么是世界。我们应该听闻佛法,研读佛法,正念才能够被建立,智慧才能够了解经由根门出现的实相的特征。唯有发展智慧才能够了解这个世界的真相: 现在这一刻只有法的生起和灭去。
我们在相应部读到,当佛陀住在王舍城附近的竹林精舍时,尊者三弥提(Samiddhi)来看他并且说:
“世界!世界!世尊。什么是世界呢?”
“三弥提,哪里有眼睛,色尘,眼识,哪里有眼识可以认知的(法),哪里就有世界。”
“关于其他的根门,也是如此。”
世界之所以被知道,是因为世界的颜色经由眼根被看到;世界的声音经由耳根被听到;世界的气味经由鼻根被闻到;世界的味道经由舌根被尝到;世界的冷、热、软、硬、弹性和压力经由身根被经验到。如果没有这些根门,世界会出现吗?如果没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或意识,世界就不会出现。我们执著于世界是因为我们看到了世界。但事实上,经由眼根,眼识看到的世界只是颜色,其他相应的根门也是一样的。因此,世界是由颜色、声音、气味、味道和触所缘所组成,世界之所以能出现,是因为这些出现的对象经由感官门和意门被经验。眼根是眼识生起的因缘条件,耳根是耳识生起的因缘条件,其他的根门也会是相应的心生起的因缘条件。经由意门,六个根门出现的对象被思考。我们不需要去寻找另一个世界,无论是生活在哪个世界,世界都是透过六个根门之一出现。
在相应部同一部经典中,我们读到佛陀对尊者三弥提(Samiddhi)说:
“但是如果没有眼睛,没有色尘,没有眼识,没有法被眼识认知,那么,三弥提,那里就没有世界。”
“关于其他的根门,也是如此。”
如果我们不能够了解世界的真实本质,即使我们想要,也不可能从中解脱出来。我们将在这个世界和其它世界很长很长一段时间。在过去,人们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中,而且他们也将在这个或那个世界无止境地生活下去。人们将一次又一次地再出生,在生与死的轮回中周而复始,经验快乐与悲伤。
有些人相信佛陀虽然已经达到了大般涅槃,但他仍然是存在着。人们想参拜他,供养他。我们应该仔细思考经典(Phagguna Sutta,Kindred Sayings,Part IV.I,Ch.XXXV.II.3,S 83)里的话:
“然后,尊者波估那来见世尊…坐在一旁…他问:
世尊,过去的诸佛已经彻底根除所有的污染杂质,已经切断了贪爱的道路,已经结束了轮回,已经从一切苦解脱出来,还会有眼睛,眼识吗?”
然后他问了同样的关于耳,鼻,舌,身和意的问题。于是他又问,佛陀在大般涅槃之后是否还会有眼、耳、鼻、舌、身和意。我们读到佛陀回答说不会再有眼、耳、鼻、舌、身或意了。
当佛陀达到大般涅槃后,他就不再出生,不再有眼,耳,鼻,舌,身和意。他并不是在大般涅槃后去到一个特别的地方,然后可以接受人们的供养。如果仍然有感官和心识的活动,他就没有从这个世界中解脱。那么苦(dukkha)就仍然存在,并没有从苦中彻底解脱。
世界是所有经由六个根门出现的。如果心没有生起去看、听、闻、尝、碰触有形物体或思考,世界就不会出现。当正念生起时,可以觉知经由六个根门出现的世界的特征。理智上去思考这个世界,和真正了解实相的特征是没有人,没有东西是不同的。如果只是去思考这个世界,那就是在思考关于一个灵魂,一个人,一个我或不同的东西,只是从表面实相(世俗谛;sammuti sacca)来知道这个世界,而不是真正透过胜义谛(超越世间的道理;paramattha sacca)来了解这个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否曾经意识到自己是在表面实相的世界里,还是在究竟实相的世界里? 心是经由六个根门去经验对象的法。每一刻都有心的生灭,但法并没有在每一刻出现。当没有看、听、闻、尝、碰触或思考的那一刻,世界就不会出现。
生命中的第一个心是结生心,结生心并没有经验到这个世界的任何对象。结生心是果报心,是业的结果。结生心紧接着上一世的死亡心生起,与死亡心经历相同的对象。由于结生心没有经验这个世界的任何对象,因此在那一刻,世界还没有出现。当结生心灭去之后,同一个业缘条件也会使有分心紧接着生起,有分心也和结生心经验一样的对象。有分心相继生起灭去,执行维持生命心识之流的功能,在这个时候,世界的对象还没有被经验到。有分心看不到、听不到、闻不到、尝不到、碰触不到或不能去思考。因此,只要是这些心在生起和灭去,这个世界就不会出现。
当心路过程生起时,世界就出现了。心路过程(vithi-citta)经由六个门去知道世界。五个感官门是色法,一个门是名法,它们是:
- 眼净色(Cakkhuppasada rupa),眼门
- 耳净色(Sotappasada rupa),耳门
- 鼻净色 (Ghanappasada rupa),鼻门
- 舌净色(Jivhappasada rupa),舌门
- 身净色(Kayappasada rupa),身门
- 有分断心(Bhavangupaccheda-citta),意门(名法)
这些都是平常的日常生活。我们应该知道这些门的特征,才能探究和了解法的真实本质是生起就瞬间灭去的,它们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个东西。
现在我们可能不会特别想到眼净色(cakkhuppasada rupa),但它是一个实相,是一个在眼睛中央生起灭去的色法。
眼净色不能被看到,但它可以被色尘撞击到。眼净色也被称为“眼处”(cakkhayatana),眼处这个巴利文是由眼(cakkhu)和处(ayatana)组成。处是相会的地方或出生的地方。因此,眼处是眼识和色尘相会的地方(还有七个心所)。当眼根被色尘撞击时,这是眼识生起去经验色尘的因缘条件。
佛陀解释说,透过眼门生起的心在经验色尘后马上就灭去,许多有分心紧接着生起灭去。然后,心在意门过程经验刚才灭去的色尘。既使在眼门过程和意门过程之间有有分心,意门心路过程的心仍然会非常迅速地紧接着眼门心路过程生起。
我们应该珍惜佛陀精深细微的教导,他的教导可以帮助我们不要混淆经由眼门经验色尘的心,和在眼门过程结束后经由意门去经验的心。其他感官门也是一样。当心经由感官门经验的对象灭去之后,会有有分心生灭,紧接着意门心路过程的心经由意门知道同一个对象。
名法(心和心所) 一个接着一个生起灭去,非常地迅速。我们现在似乎是同时看到和听到,然而事实上,一次只会有一个心生起并经由一个根门去经验一个对象,然后就马上灭去。心路过程是由好几个相继生灭的心组成。由于心的生灭非常的快,人们可能不会知道在眼门心路过程中生起的心的特征,就只是去经验那个出现的对象而已。意门心路过程的心紧接着迅速生起,经验和眼门心路过程一样的对象。在那之后,意门心路过程的心会去记住(伴随心的记忆心所的功能)出现的对象的形状和外观。由于这些心的生灭极快,因此人们会忘记经由眼睛根门出现的其实就只是色尘而已。
眼门的过程就好比是一个巨大的海洋,永无止境。我们可以看到月亮、太阳和星星的颜色。虽然它们离我们很远,但颜色仍然可以撞击到眼根,然后被眼门心路过程的心经验。似乎有个宇宙充满了生物,人和东西。然而事实上,它们只是心去想像思考 地,水,火,风四大所形成的形体外观;它们以人,月亮,太阳,星星,还有很多不同的形式出现。当我们去触碰时,只会出现冷、热、软、硬、弹性或压力。如果我们知道法的真实本质,就能够了解世界究竟是什么。世界就只是法在瞬间生灭,世界是极度短暂的。
生起的法都一定会马上灭去,没有例外。如果没有了解法的生生灭灭,那么就仅仅只是知道世间的道理(世俗谛)。意门心路过程的心会记得一个“整体”,会记得经由眼根出现的对象之后所形成的形体和外观。它们会记得经由耳根出现的高低声音的含义。它们也会记得不同的事物。然后,被知道的就只是概念。
问题:
- “世界”是什么?
- 什么是世间的智慧(lokiya panna)?
- 结生心知道这个世界的对象吗? 请解释。
- 有分心知道的对象是什么?
- 意门转向心和意门是一样的吗?
- 意门的本质是什么?
- 意门转向心的本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