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心的多样化

第二十二章  心的多样化

心是多样化的(vicitta),它会有各种各样的影响。我们在注释书(Book I,Part II,Ch.I,S 64;1976年版)中读到:

“心是如何产生各种各样的效果? 艺术世界里没有比绘画艺术更为丰富多样化的了。在绘画方面,画家最杰出的作品比他的其它画作更精美。一幅杰出的画作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画出来。通过这种艺术设计,产生了心的运作(或艺术运作),完成诸如勾勒轮廓、上色、润色和修饰等等。然后这幅被称为杰作的画,画出一个特定的(中心的)艺术主题。然后,这幅画的剩余部分,在脑海中完成,比如“在这个轮廓上面画这个; 下面画这个;在两边画这个”因此,世界上所有的艺术,无论是特别的还是一般的,都是由心来完成的。由于心能产生多样化的效果,实现所有这些艺术的心本身就像艺术一样多样化。不,它甚至比艺术本身更多样化,因为后者不能完美地执行每一个设计。为此,世尊说:“比丘,你是否曾经看过一幅杰出的画作?” 比丘回答,“是的”。世尊说,“比丘,那个杰出的画作是由心设计的。事实上,比丘,心甚至比那幅杰出的画作还更多样化。”

画作的多样化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心比这更多样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各种各样的行为证明了心的多样化。有透过身,语,意执行的善业和不善业。善业,比如布施,持戒,心智成长。不同种类的不善业,比如杀生或偷盗。心的多样化呈现在身,语,意的表现上。

我们也许会对有情众生之外的色法的多样性感到印象深刻,当我们仔细思考植物的多样性,比如树木、花卉和树叶,或自然界中如山脉或河流等等。所有这些自然界的变化都是因为地,水,火,风四大,以不同的组合出现。地大的特征是硬或软,水大的特征是具有凝聚力,火大的特征是热或冷,风大的特征是弹性或压力。四大具有不同的特征,它们一起生起时会有不同组合的呈现,这就是为什么色法有很多的变化。然而,比所有这些色法的组合更多样的是心的多样化。

不善业是多样的,因此业缘条件导致了广大多样的各种不同动物。有些动物有两条腿,四条腿,多过四条腿或没有腿。有些生活在水里,有些生活在陆地。善业也是多样的,善业导致人类在性别,外貌或面部特征上有所不同。因此在言语上也有很大的多样性来命名所有出现的对象。由于心的多样变化,这个言语上命名的需求将永远不会结束,会一直继续下去。

无论我们身在何处,看到什么,无论我们谈话的主题是什么,心多样化的本质都一直在出现。

佛陀提醒我们,当我们注意到心的多样化带来的影响时,应该去思考现在这一刻的心的特征。现在这一刻的心会引起各种各样的话语行为,因此会在未来带来多样化的结果。我们不应该只有思考心带来的不同外部表面的效果。佛陀提醒我们去探究在这一刻生起的心的特征,这就是“心念住”,是四念住之一。为了了解心的特征,我们应该要觉知这一刻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也就是依赖六个根门之一生起的心。

我们都会想着许多不同的主题和故事。当心想到某个主题时,这个主题只会在心去思考它的时刻出现。心是去知道一个对象的实相。如果我们不在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去经验对象的时候去了解心的特征,那么什么时候才能了解心的特征呢?

心想着很多不同的主题,心总是“游走”于不同的感官对象: 心经由眼根去看,耳根去听,鼻根去闻,舌根去尝,身根碰触和意根去想(这些都是不同的心)。我们都喜欢旅行,谁愿意总是待在同一个地方,无所事事过著单调的生活?我们想要去看,去听,去闻,去尝和去碰触。我们希望去经验所有不同的感官对象,永远都没办法得到真正的满足。心一直不断地生灭并频繁地在六个感官门之一去经验一个对象,从不怠惰。如果能够了解心的真实本质,就可以知道心生起去经历一个对象后就马上灭去消失了。这就是心的真实本质。

我们在相应部(Part III,Ch.XXII.II.5,S99,The Leash I;1975年版)读到佛陀在舍衞城对比丘说:

“比丘们,轮回是无法估量的… 有情众生被无明所折磨,被贪爱所束缚,在轮回中持续奔跑。

就像…一条狗,被链条拴在一个结实的木桩或柱子上,不停地绕着木桩或柱子跑来跑去。比丘们,就像是这样,一个未受教导的俗人,不能分辨哪些是圣人…未经适当教导的人,视身体为我的,视感受、记忆、行为和心是我的..,有一个灵魂.. 灵魂在心里.. 或心在灵魂里..,  转啊转,从身体到身体,从感受到感受,从记忆到记忆,从行为到行为,从心到心…他们不能从中解脱,不能从轮回中解脱,不能从衰老,悲伤,沉痛,不幸和绝望中解脱…,他们并没有从苦(dukkha)中解脱,我如此宣告。”

然后我们读到,对于圣人来说是正好相反的,圣人从苦中解脱了。我们在经典The Leash II(S100)中读到佛陀用狗的比喻,狗被拴在柱子上,不管他是什么姿势,它总是紧挨着柱子。就好像是人们会紧紧抓取著五蕴,把五蕴当成是自己的。接着我们读到佛陀说:

“比丘们,因此,必须一次又一次如此地思考自己的心:在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心已经被欲望、仇恨、幻相无知所污染。比丘们,由于污染的心,生命被污染。由于纯净,生命变得纯净。

比丘们,你是否曾看过一幅叹为观止,四处展览的画作吗?

是的,世尊。

比丘们,这个叹为观止的画是心想出来的。因此,比丘们,心比那叹为观止的画作更加精细多样。

因此,比丘们,必须一次又一次如此地思考自己的心:在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心已经被欲望、仇恨、幻相无知所污染,比丘们,由于污染的心,生命被污染。由于纯净,生命变得纯净。

比丘们,我没有看到任何众生的世界比动物世界还要更多样化。比丘们,动物界的那些动物都是源于心。因此,比丘们,心比动物界的那些动物还要更多样化。

因此,比丘们,一个比丘必须一次又一次如此地思考自己的心:很长很长一段时间里,心已经被欲望、仇恨、幻相无知所污染。比丘们,由于污染的心,生命被污染。由于纯净,生命变得纯净。

比丘们,就好像一个染工或画家,如果他有染料或紫胶或姜黄,靛青或茜草染料,以及一块刨平的木板或墙壁或一条布,可以塑造一个女人或男人喜好的部分。比丘们,即使如此,未受过教导的人们创造,一再地创造他的身体,他的感受,他的记忆,他的行为,他的心。

比丘们,关于这个,你认为身体是恒常的还是无常的?

无常的,世尊。

感受、记忆、行为、心也是如此。”

画家用不同的颜料来完成不同的画作。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的心就像一个画家,心创造了未来将生起的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

我们都是不同的。我们之所以有外貌上的不同是由于以前所造的不同业的结果。心执行不同的行为是未来产生不同结果影响的因缘条件,会在出生地、性别、外表、财产、荣誉、幸福、痛苦、赞扬和责备等等有不同的影响。我们应该要知道现在出现的心的特征,心在“绘画”,在创造未来将出现的实相。如果不能察觉到心的特征,就不可能了解心的多样性造成的许多不同的影响。心现在一个接着一个非常快速地生灭。有一个心经由眼根看到颜色,有一个心经由耳根听到声音,即使当我们坐着不动的时候,心思可以跑到很远的地方;我们或许想着要去哪里旅行或者要去完成各种各样的事情。

画家认为自己的画作是很重要的,即使如此,一般还不是圣人的人会把只是色法的感官对象当作是一个人或一个东西,当作是一直存在的,然后这个错误的见解会一直延续到下一世。因此,只要还不能够了解五蕴的特征是生起就立即灭去的,那么就会一直持有错误的见解,把所有生起就灭去的都当作是恒常的。

正如我们在经典(The Leash II)中读到的,佛陀用狗被拴在柱子的比喻。站着的时候,牠必须站在靠近柱子的地方,坐着的时候,牠也必须坐在靠近柱子的地方,牠没办法离开柱子太远。这就好像是一般人也没办法逃脱五蕴,人们倾向于把五蕴当成是属于自己的。

我们在相应部(Part I,Ch.IV.2,Mara,s6,The Bowl;1979年版)读到:

有一次,在王舍城,世尊正在对比丘们开示教导、启发、激励和唤起关于对五蕴的执取。比丘们全神贯注,一心一意地听法。

我们读到魔王(Mara)想分散比丘们的注意力,他化身成一只公牛靠近比丘们正在太阳下要晒干的钵。于是佛陀告诉比丘,”这不是一只公牛,而是魔王。”然后佛陀对魔王说,五蕴不是我,魔王的力量是永远不可能找到看清这个真相并因此解脱的人,他们已经没有任何污染杂质了。

这部经典的注释里解释了关于佛陀在教导比丘时所说的话,描述佛陀激励比丘,使他们能够实践佛法。在经典里,使用了巴利文中的”samadana"一字,意思是应用、实践人们认为有价值的事。佛陀向比丘们开示,让他们能够思考佛法并能够有正确的理解。佛陀为了人们的利益而教导了佛法,帮助人们可以正确理解并且应用实践。他对佛法作了详细的解释,使人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到善法就是善法,不善法就是不善法,而不会把不善法误认为是善的。善法和不善法各有各自的特征,不应该混淆。佛陀详细地教导了五蕴,分别是心,心所和色法。无论我们去哪里,做什么,我们都离不开五蕴。人们应该仔细研读和思考五蕴,这样就不会对五蕴有错误的见解,能够真正了解五蕴的本质。

相应部注释注解佛陀激励了比丘,使他们有精力(ussaha)和毅力来应用佛法。

对佛法有正确的理解并不容易,我们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获得。佛陀解释佛法,使人们能够坚定的去应用,有勇气并且努力地仔细去思考,才能够有正确的了解。透过这种方式,正念可以生起去觉知生活中自然而然出现的法的特征,而智慧可以了解它们的真实本质。佛陀没有教导那些不能被证实的,他也没有教导那些现在没有出现的。佛陀教导眼识,和经由眼根出现的色尘; 教导耳识,和经由耳根出现的声音; 他教导了所有现在出现的实相,都是可以被证实的。听闻佛法的人可以经由鼓励而坚定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透过闻慧思慧,并且一次又一次地觉知生起的实相的特征,这样才能像佛陀所教导的那样,真正地了解生起的实相的真实本质。

相应部注释也提到在佛陀的开示过程中,比丘们受到激励,感到非常欢喜和纯净,因为他们从对佛法的了解中获得了益处。

我们是否有勇气坚定地实践佛法,然后因此而感到鼓舞和开心呢?我们可以有勇气并且我们会受到善心生起的鼓舞。有些人不快乐,因为他们担心害怕自己已经逐渐变老,可是觉知却很少生起;但担心焦虑时是不善心。我们不需要因为佛法而感到担心焦虑。佛陀的教导是为了鼓励人们去应用它,坚定和喜悦的去发展它,并从中得到启发。所有的不善法都是因为其适当因缘条件而生起的;并没有一个我能控制不让它生起。当不善心生起时,我们不应该沮丧,我们要有勇气面对。如果能够知道不善法的特征,我们就可以从佛陀的教导中得到启发。如果我们探究当下出现的不善法的特征,就会知道没有我,没有人,也没有属于任何人的东西。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在觉知生起的那一刻是没有不善的,那么我们就不会感到沮丧。如果不把不善当作是我的,就不会因此而被扰乱或感到气馁。

只要有适当的因缘条件,不善法就会生起。当它生起时,与其一次又一次地担心它,应该要去知道的是不善法的特征,去了解没有什么是属于我的。这是减少不善并最终根除所有污染杂质的唯一方法。

当正念建立的时候,人们就会明了知道,因为佛法而感到鼓舞、喜悦和净化的意义指的是什么。他们将会体验到,了解佛法可以净化心,这对他们是有益的。当实相的特征真的被了解时,我们就会知道这一点。

比丘们感到鼓舞和喜悦,因为他们从佛陀的教导中获得了裨益。相应部注释书补充说,“我们都能获得这个裨益。”正念的(缓慢)发展不应该使我们气馁。出现的实相的真实本质是可以被穿透了解的:它们生起就立即灭去了,它们不是我,不是一个人,也不是属于任何人的东西。人们不需要担心自己无法了解实相的真实本质,因为正念可能可以在今天生起并开始觉知,有一天实相的特征会被完全穿透了解并清楚地被知道。

如果人们知道佛法的伟大价值,知道去了解真相是有益的,尽管不是今天,但有一天也能够正确了解佛法,就不会感到气馁,就会继续聆听和去研读佛陀详细教导的真相,然后就不会容易忘记法,就会有正念生起的因缘条件。

佛陀教导实相,而这些实相的本质是不可被改变的。在经典中的注释有一个讨论的主题是,是否可以使佛陀的教导重新变为是不同的教导,是否可以将正念改变为另一种法,或者把不善法改变为善法。

每个人都应该仔细去思考这个问题。善法和不善法能够被改变吗? 或者不善法能够成为善法吗? 正念能够变成是别的法吗?

如果我们能够正确的去思考因与果之间的关系,就能够明白法的本质是不可能被改变的。佛陀证悟生命的真相并且教导给世人,也许有人会对实相有错误的理解,但实相的真正特征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

心的多样化有很多的面向。正如前面所提,心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方式,这显示了它多样化的本质。我们在注释书(Atthasalini, Book I,Part II,Ch.I,s64)读到,心是多样化的,因为它能经验许多不同的对象。无论出现的对象有多少变化或有多复杂,心可以经验任何类型的对象,心可以经验究竟法和概念,可以知道概念的命名,可以知道在不同的语言中使用的名词,可以知道许多名字并想到许多不同的故事。因此,心是多样化的,因为心经验的是多样性的对象。

心的特征(sabhava lakkhana)是可以认知并清楚地知道它经验的对象。心和所有其它生灭的行法有相同的共同特征(samanna lakkhana),即无常、苦和无我。心具有这三个普遍的共同特征。

我们在注释书(Book I,Part IV,Ch.I,S112)中读到, 心的具体特征、作用、现起和近因。

它的特征是认知一个对象。

它的作用是成为先驱者,先锋者。就像是一个镇上的卫兵,坐在城镇的十字路口中,注意每一个经过的市民或访客,也就是说,他们是认知对象的首领或领导者。

它呈现出来的是相续的连接。我们读到,“下一个心会在前一个心灭去之后紧接着生起,形成一个相连的系列。心生起就灭去,一个接着一个。”

心的近因是名法和色法。心是有因缘条件生起灭去的行法(sankhara dhamma)。有因缘条件生灭的法不能单独地生起,因此,心一定会有心所伴随一起生起。在五蕴的界里,心必须依赖于名法和色法才能生起,这是心生起的近因。然而在只有名法的无色梵天界,只有名法是心生起的近因。

问题

  1. 植物,花卉,山川和其它我们所使用的东西,什么是色法多样化的原因?
  2. 心可以经验除了究竟法以外的对象吗?

Topic 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