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导向开悟的因素(37道品)
在佛陀开悟之前,人们会借由持戒来避免粗糙的不善,有些可以透过发展奢摩它暂时压抑住中度的污染杂质(困扰性烦恼);甚至可以发展奢摩它到最高阶段的无色界禅, 非想非非想处定。然而没有人可以根除细微的污染杂质, 也就是随眠烦恼。佛陀用四阿僧祇及十万大劫的时间来圆满十种波罗蜜,佛陀以无与伦比的智慧成为正等正觉者。他教导世人应该遵循的方法去实践体证四圣谛。
佛陀有许多的弟子能够了解体证四圣谛和根除所有的不善污染杂质,因此就有了僧团的成立。从那时起,人们可以研习并实践佛陀开悟传法四十五年的真理。佛陀的教导是很细致深奥的。佛陀教导了他开悟时通透了解的所有实相的特征,我们应该仔细研读和探究佛陀教导的细节,才能对佛法有正确的了解。否则是不可能发展出可以穿透了解实相真实本质的智慧并且彻底根除所有的不善污染杂质。
我们从一开始就要对佛法有正确的了解,智慧才能逐渐建立了解实相真实的特征。一开始就应该正确地知道哪些法是智慧可以了解的,也就是现在经由眼,耳,鼻,舌,身和意门出现的法。
在听闻佛法前,在看,听,闻,尝,碰触或思考的时候都一定会有对实相的无知。佛陀详细地教导整天中每一刻经由感官门和意门生起和出现的法。他的教导使我们可以看到不善污染杂质的不利以及轮回的危险。但只要还看不到轮回的危险,就不会有急迫感也不会有善的能量去发展内观智慧。内观智慧可以了解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出现的实相的特征,而这样的智慧可以彻底根除所有不善污染杂质。
奢摩它的发展和内观智慧的发展的目的并不相同,智慧也有程度上的不同。奢摩它是有智慧伴随的善心能专注在一个特定的主题而使心达到平静。内观智慧了解的对象是究竟实相,是生起就灭去的名法和色法。内观智慧可以一次又一次的辨识和探究出现的法,这样就可以逐渐清楚了解法并不是有情众生,不是我或是任何东西。发展奢摩它的结果是再出生于某个梵天界。而发展内观的结果是智慧可以了解实相的真实本质并且根除不善污染。出世间道心以涅槃为对象,会根据不同证悟阶段逐渐根除污染杂质。当达到阿罗汉的阶段时,道心彻底根除所有的不善污染; 也就是生死轮回的结束,不再有再出生。
发展内观的人应该对自己要诚实,要了解自己仍然有许多的不善污染,不应该误认为一定要从根除贪爱开始,因为这是不可能的。一般人是不可能跳过智慧循序发展的阶段而直接成为阿罗汉的。首先应该是要先根除身见(sakkaya-ditthi)的错误见解,要彻底根除把实相当作是“一个整体”,当成是“我”的错误见解。之后其他不善的污染杂质也会根据不同的开悟阶段依序消除。如果人们不知道在看的时候,其实没有我,没有人,没有东西,那怎么可能能够彻底根除贪爱或瞋恨呢? 经由其它的门出现的法也是一样的。所以只要还存有身见就不可能根除任何污染杂质。
每个生起的实相都会很快地灭去,完全的消失。实相无时无刻的生灭。佛陀的教导是发展智慧了解实相的特征。发展八正道是了解真相的唯一道路。八正道的内容为: 正见(samma-ditthi; 智慧心所) 正思维(samma-sankappa; 寻心所) 正语(samma-vaca; 正语心所) 正命(samma-kammanta; 正命心所) 正业(samma-ajiva; 正业心所) 正精进(samma-vayama; 精进心所) 正念(samma-sati; 念心所) 正定(samma-samadhi; 专注心所)
在证悟之前,出世间心还没生起,正道上还是世间心而不是出世间心。这时正道通常是八个其中的五个心所一起生起执行其功能,这意味着不包括三离心所: 正语,正命,正业。当有机会避免不善时,一次只会生起一种类型的离心所。只有在出世间心生起的那一刻,三离心所才会一起生起。除了离心所以外的其它五个心所会在名法和色法经由六个门之一生起时执行它们的功能。和正念一起生起的智慧逐渐探究并了解名法和色法的特征,智慧会一次又一次地探究了解实相,以便可以清楚地辨别出现的是名法还是色法。 经由眼,耳,鼻,舌,身或意门出现的实相可以分类为四类对象,也就是四念住(satipatthanas)。
1.身念住(kayanupassana satipatthana),当念生起并觉知身体某个色法的特征时,那个时刻就是身念住。 2.受念住(vedananupassana satipatthana),当念生起并觉知到出现的感受的特征时,那个时刻就是受念住。 3.心念住(cittanupassana satipatthana),当念生起并觉知到某个类型的心的特征时,那个时刻就是心念住。 4.法念住(dhammanu-passana satipatthana),所有除了上述三个分类的法,当念生起并觉知到这个分类的法时,那个时刻就是法念住。
“四念住”(satipatthana)一词有三个含义: 1. 指的是念觉知到的对象,也就是究竟法,不论是名法或色法。四类对象就是四念住。 2. 指的是念心所,和智慧伴随的善心一起生起觉知到四类对象之一时,就是四念住。 3. 指的是正等正觉的佛陀和圣人所发展建立之正道。
八正道的建立实际上就是四念住的建立。也就是正念和智慧的发展,能觉知了解日常生活中经由任何一个根门出现的实相的特征。正念的生起并不容易,一开始它也不可能经常生起。这是因为我们在无止尽的轮回中已经累积很深的无明,贪爱,和其它不善。而且在这一世出生的那一刻起,不善污染杂质每天都在继续累积。正确了解实相之间因缘关系的人会知道他需要很高的耐心和毅力持续听闻佛法和仔细思考。只有透过闻慧和思慧的稳固累积才能够直接经验经由眼,耳,鼻,舌,身和意门出现的实相。
透过经常的闻慧和思慧是四念住生起去觉知和探究出现的法的特征的条件,只有以这样的方式实相的真实本质才能被了解。透过觉知实相,我们会直接了解真相和我们过去所学以及理智上的了解是相符一致的,也就是所有的法包括四念住和八正道都是无我的。四念住会在适当的因缘条件下生起,也就是在智慧伴随善心一次又一次生起时,智慧(理智上的智慧,pariyatti)已经慢慢的累积了。这样人们就不会偏离正道,除了去注意和思考经由六个根门出现的名法和色法以外,就不会想要去作这个或那个练习。
发展智慧的人对自己智慧的发展应该要真实,诚实的。当四念住生起的那一刻他知道这和忽略实相的那一刻是不同的。一开始当四念住生起时,还不能立即清楚地了解名法和色法的特征,智慧仅会慢慢地逐渐发展。
当四念住觉知并探究出现的名法和色法的特征时,正精进会与正见和正念一起生起。正精进可以分为四类,也就是四正勤: 未生之恶不令生(Samvara-padhana): 勤精进避免还没生起的不善法。 已生之恶令断除(Pahana-padhana): 勤精进克服或去除掉已生起的不善法。 未生之善令得生(Bhavana-padhana): 勤精进发展还没生起的善法。 已生之善令增长(Anurakkhana-padhana): 勤精进维持已生起的善法,使它们不退失。
正精进是圆满修行的基础,但是还需要其它法提供善的支助才能达到目标,其中包括四神足或四如意足(iddhi-padas): 欲神足(chanda cetasika): 这是欲心所或是想要去做。欲心所想要去思考并知道出现的名法和色法的特征,法的真实本质才能够被知道。欲心所被比喻为是为国王服务的勤奋的皇室侍者。因此欲心所是达到正确结果的基础。 勤神足(viriya cetasika): 这是正精进心所或善能量去注意和思考出现的名法和色法的特征。透过正确的努力精进可以得到正确的结果。精进心所被比喻为是勇敢刻苦,协助国王完成任务的皇室侍者。 心神足(citta): 透过心可以达到正确的结果。 心被比喻为是俱有不同良善的品质协助国王完成任务的皇室侍者。 观神足(panna cetasika): 这是智慧心所审察并探究实相的特征。透过智慧可以达到正确的结果。观被比喻为是用智慧协助国王完成任务的皇室侍者。
这些皇室侍者中的每个人都可以因为他们天生的能力帮助目标的达成。因此四神足是可依靠的支助来达到正确的结果。
四神足需要依靠五根(indriyas)才能够执行它们的功能。这些根都必须在正道的建立上得到相当的发展,具有领导力。五根(five indriyas) 如下: 信根(saddha cetasika): 也就是信心所。对觉知出现实相的特征有信心的领导者。 精进根(viriya cetasika): 也就是精进心所。这是有勇气与能量预防懒惰和沮丧的领导者。这是善精进的能量去协助觉知现在出现的实相的特征。 念根(sati cetasika): 也就是念心所。它是防止疏忽的领导者,会去觉知出现的实相的特征。 定根(ekaggata cetasika): 也就是一境性心所。它是专注于出现对象的领导者。 慧根(panna cetasika): 也就是慧心所。它是谨慎思考,探究和辨识出现对象特征的领导者。
当五根发展建立之后,它们变得坚定而不可动摇。它们对于它们的工作不会犹豫摇摆,然后它们可以进一步成为五种力量。五力(five balas)如下: 信力(saddha): 不会因为缺乏信心而动摇。 精进力(viriya): 不会因为沮丧而动摇。 念力(sati): 不会因为疏忽出现的实相而动摇。 定力(samadhi): 不会因为干扰失去专注而动摇。 慧力(panna): 不会因为无明而动摇。
当智慧变成力时,信心,精进,念和定可以变得强大。当智慧完全了解名法和色法的特征时,它会变得是不可动摇的。当眼识出现时,智慧了解它是名法,是去经验的实相。其他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也是一样,可以被了解它们就是名法。
当正念和智慧一次又一次觉知和探究辨识名法和色法的特征时,就能逐渐发展达到不同阶段的内观智慧。导向体证四圣谛的七觉支会伴随着智慧生起。七觉支(bojjhangas)如下: 念觉知: 念心所(sati )。 择法觉支: 慧心所(panna )。 精进觉支: 精进心所(viriya )。 喜觉支: 喜心所(piti )。 轻安觉支: 平静心所包括身轻安和心轻安(kaya-passaddhi,citta passaddhi)。 定觉支: 一境性心所(ekaggata)。 舍觉支: 中舍性心所(upekkha)。
当智慧达到可以了解证悟四圣谛时,会有七觉支的伴随。透过三十七菩提分法建立的智慧可以达到开悟。三十七菩提分法(bodhipakkhiya dhammas)如下: 四念住 四正勤 四神足 五根 五力 七觉支 八正道
八正道伴随着出世间心如下(八个心所): 正见(Samma-ditthi) 正思维(Samma-sankappa) 正语(Samma-vaca) 正命(Samma-ajiva) 正业(Samma-kammanta) 正精进(Samma-vayama) 正念(Samma-sati) 正定(Samma-samadhi)
当涅槃在意门过程被经验,开悟时的道心心路过程如下: 有分心:智慧伴随的有分心(果报心 ) 意门转向心(唯作心) 速行心:遍作(智慧伴随的大善心) 近行(智慧伴随的大善心) 随顺(智慧伴随的大善心) 种性(智慧伴随的大善心) 须陀洹道心(出世间善心) 须陀洹果心(出世间果报心) 须陀洹果心(出世间果报心) 有分心:智慧伴随的有分心(果报心)
如果是出世间禅定心,也就是在开悟前有禅支伴随的禅定心生起;如果是第二禅的阶段,寻心所不会生起;如果是第三禅的阶段,伺心所不会生起;如果是第四禅的阶段,喜心所不会生起;如果是第五禅的阶段,只会有中性感受而不会有愉悦的心里感受。
那些智慧已经非常敏锐可以很快了解四圣谛的人(tikkha puggala),在道心生起的速行过程中不需要遍作(准备心)。因此,在道心生起的速行过程中会有近行,随顺,种性,道心,然后是三个刹那的果心,而不是两个。
当道心心路过程灭去后,有分心接续生灭,然后会有一系列的心省察刚刚达成的开悟。有五种不同省察,每次只会有一个过程,会分别省察道心,果心,涅槃和已经彻底根除的污染杂质和还剩下的污染杂质。 当不同开悟阶段的道心心路过程灭去后,省察心路过程紧接着生起。因此在圣人开悟的那个阶段并不会有错误的理解。初果须陀洹不会错认为自己是二果斯陀含,二果斯陀含不会错认为自己是三果阿那含,三果阿那含也不会错认为自己是阿罗汉。
在初果开悟阶段之后的更高开悟阶段,不会再有种性,因为达到更高开悟阶段的人已经不再是普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