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三种遍知

四念住的发展就是能够导向体证四圣谛智慧的发展。在内观智慧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种遍知:知遍知,审察遍知,断遍知。

知遍知(nata parinna) : 这时的智慧能真正了解出现的名法和色法的特征是无我的。内观智慧第一阶段:名色分别智是智慧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知遍知是这个阶段开始的内观智慧的运用。对于已经生起第一观智的人来说,智慧应该继续一遍又一遍地探究其它名法和色法的特征。只有这样,名法和色法才能清晰地被了解。

审察遍知(度遍知; tirana parinna): 智慧彻底地审察名法和色法的特征,没有任何特定的偏好,智慧了解经由六个门出现的实相的特征并且因此看到它们就只是法。当智慧开始清楚所有的名法和色法都是平等的,它们都只是法,智慧层次变得更为提升。因此在这个时候达到第四阶段的内观智慧: 生灭随观智。审察遍知智就是在这一个阶段开始。

断遍知(pahana parinna): 这是第三遍知。当智慧更彻底地探究名法和色法灭去的特征时就能够达到第五阶段的内观智慧:坏灭随观智。从这时候开始智慧变得更能够从名法和色法的执取中舍离,因为这个阶段之后的智慧更清楚地看到名法和色法的不利与危险。断遍知可以导向更高阶段的智慧直到达到开悟时的道智阶段。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善比觉知和智慧有更多的条件生起。不善法经常生起,因此培养导向开悟的三十七道品(bodhipakkhiya-dhammas)是必要的。这些帮助我们导向体证四圣谛的内容有: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和八圣道。

应该长期持续不断地反复思惟,才能发展这些导向开悟的内容; 智慧的累积只能够逐渐的发展。没有人能够透过特定的行为方式或特定的方法刻意让智慧生起。智慧是透过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了解实相的特征是无我,是有其适当的条件才会生起然后很快就灭去。现在就可以觉知经由眼,耳,鼻,舌,身或意门出现的实相的特征。人们是否在这一刻真的知道四念住到底是什么? 是否知道现在有经由感官门或意门出现的究竟法,是无我的? 如果还不知道这些,那么首先必须要先建立对佛法理智上的了解。必须要先聆听佛陀正知正见的教导,才能够逐渐了解出现的实相的特征。佛陀教导佛法,使人们能够有与他开悟时觉悟到的真相一致相符的正确理解。人们应该对修行,也就是智慧的发展,有正确的了解。只有正确的因才能带来正确的结果,智慧可以看到实相的真实本质都是无常,苦,无我。智慧了解生起就灭去的法是苦,是无法得到任何满足的,智慧能够穿透了解现在这一刻出现的法的特征是无我,不受任何控制的。除了四念住一次又一次地觉知探究现在这一刻法的特征以外,没有其他的方式。只有这样,有益的善法才能够累积,使智慧趋向完善,才能够慢慢地达到不同阶段的内观智慧。

三藐三佛陀用四阿僧祇及十万大劫的时间来圆满波罗蜜。从燃灯佛宣告他未来将成佛开始,他一世接着一世都致力于发展圆满波罗蜜。在他达到佛果前,他晋见并聆听了之前二十四个佛的教导,直到在他的最后一世中,他坐在菩提树下穿透体证四圣谛并陆续达到不同的开悟阶段,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最后成为具有无与伦比智慧的三藐三佛陀。他最后证得佛果是满月之夜,也就是佛教的卫塞节(五月第一个月圆)。

佛陀的两位上首弟子舍利弗尊者智慧第一,而目犍连尊者则是神通第一。他们在一阿僧祇及十万大劫的时间里努力地发展智慧。舍利弗尊者在听了马胜比丘说因缘所生法偈颂之后就马上证得初果。然后舍利弗尊者随后跟他的好友目犍连尊者说他在马胜比丘那听到的法,目犍连尊者也是马上证得初果,然后没多久两位尊者都依次第证得阿罗汉果。佛陀的十大弟子都有不同卓越的专长,例如大迦叶尊者,阿难尊者,优波离尊者和阿那律尊者,他们在十万大劫的时间里培养发展智慧。在佛陀时代有很多人的智慧程度能够在那一世了解四圣谛并达到开悟。在佛陀大涅槃之前还住世时,是智慧发展的最有利时机。从佛陀大涅槃后到现在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却已不是那么有利的时机能够了解四圣谛了。了解四圣谛的正确因缘条件的培养必须是现在,唯有研读和了解佛法才是正确的练习方式。只有正确的因,智慧的发展才能够带来正确的结果。

在佛陀开悟之前,人们可以发展奢摩它甚至到神通的程度。他们可以创造奇迹,但不能完全消除不善污染杂质。当佛陀达到至高无上的开悟并教导他所穿透了解的佛法,有许多人可以因此体证四圣谛。那些之前已经发展奢摩它达到禅定阶段的人,他们如果也发展四念住,也同样能够了解四圣谛。因此,我们可以辨别出两种开悟的圣人: 只发展内观智慧的人为纯观乘者(sukkha vipassaka)以及心清净解脱的止乘者(ceto-vimutta)。

达到开悟阶段的纯观乘者没有以禅定心作为基础或近因。因为他们没有修习禅定所以禅定心不会成为对象。然而清楚了解涅槃的出世间心对涅槃的专注强度和已达到安止定的禅定心对其所缘的专注强度是一样的,也就是伴随出世间心的正定已达到第一禅定的安止定。然而纯观乘者并不会因此精通熟练禅定。当心分为八十九种时,包含的是那些纯观乘者的出世间心而没有包括出世间禅定心。

至于止乘者,他以禅定为基础或近因达到开悟。他必须具备五自在,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禅定心才能成为内观智慧的基础,这表示智慧伴随的善心才能够探究并了解刚刚灭去的禅定心的真实本质。当智慧达到可以开悟的程度时,生起的道心和果心会有禅支伴随着。达到不同禅定阶段而开悟的圣人称为心解脱者(cetovimutta)。他能够从不善污染中解脱是由于智慧和禅定的平静。当止乘者圣人的出世间心也包括在内时,心可以分为一百二十一种。


Topic 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