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苦的特征

:想要从苦中解脱的人应该怎么做?他可能会看到很多的苦,感到非常苦不堪言,苦一直在发生。因为人一出生就有苦而且必须一次又一次地轮回再出生。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从苦中解脱呢?

:当人们说有很多的苦,苦不堪言的时候,其实是执取于有一个“我”的错误的见解("我"在受苦)。只有对“我”的错误见解减少,就能够减轻苦。佛陀解释,所有不同种类的苦都可以依不同阶段的的智慧逐步消除。只要还没有彻底根除所有的不善污染杂质,就一定还会有无止尽的生死轮回。只要有出生就一定有苦。达到第一阶段开悟的圣人须陀洹已经根除邪见和部分的不善污染杂质,并且不会有超过七次的再出生,也不会再出生于三恶道。我们在相应部(Part II, Ch.XIII,s1,The Tip of the Nail,1972年版)读到:

如是我闻,那时佛在舍卫城给孤独园里的祇树精舍。

世尊沾了微少的尘土在他的指尖,对比丘说:”你们怎么想呢,比丘们,我指尖上的尘土比较多还是大地上的比较多呢?”

“后者,世尊,大地上的比较多。在世尊指尖上的尘土极其微少,把它放在大地旁边时,不是大地的十分之一,不是千分之一,也不是十万分之一,两者之间无法相比。

既使是如此,比丘们,对于已经有正见,已经了解苦圣谛的圣人而言,苦已经完全几近消灭;剩余的只是一点点苦,没有那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十万分之一,苦已经完全几近消灭,极受七有(最多七世)。

如此甚好,比丘们,在佛法中有智慧;如此甚好,能够得有法眼(看透法,看清真相)。”

既然还没达到开悟,会继续轮回的有情众生是不可计数的,因此就如同你说的,只要有出生就必定会有苦。

:我们都想知道该怎么做才能开始练习内观法。

答:应该要知道出现的实相的特征。当正念觉知到任何出现的实相时,八正道中的正思惟也就是寻心所会“正确地思考”,去“触击”或“投向”出现的对象。在那一刻,智慧可以开始逐渐了解实相的真实本质。透过这种方式可以慢慢发展智慧。

人们可能还没有准备好去探究快速生灭的法。比如在听的时候,正念可能会生起并觉知到耳识,但只是很短暂的一刻,所以还不能够去探究耳识的特征,了解耳识只是去经验声音的一种名法,去听的名法已经完全的灭去。在一开始对实相,比如耳识,还没有很清楚的了解是很正常的。没有人可以刻意抓住这一刻的耳识或声音,去探究它们的真实本质。但是耳识一定会再次生起,如果能够发展出正念和智慧就能够再次觉知到去听的名法。

现在这一刻,正念就能够生起并觉知到任何经由六个门出现,一次一个的名法或色法的特征。透过这种方式,智慧可以逐渐发展到清楚地了解名法和色法的特征。比如智慧能够辨别去听的名法和被听到的色法之间特征的不同。法不同的特征,一次一个被知道。最终将能够更加熟悉名法和色法的真实特征,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名法或色法在哪里出现,觉知和智慧都能够自然地生起,这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发展四念住。当智慧的发展变得逐步完善时,就可以渐渐消除无明。

:在透过诵经的方式礼敬佛陀后,或许会想要打坐并专注在一个冥想的主题上。请问该如何才能如理作意地做到对冥想对象没有生起贪和瞋呢?

:当有八正道的正念时就是自然地如理作意。没有必要刻意去打坐来专注于一个对象。如果有人认为应该要透过打坐专注来让觉知生起,这是个错误的见解,以为有个“我”可以控制觉知在固定的时段生起。但正念不必非得等到诵经礼敬佛陀之后才能生起。是谁在礼敬佛陀?如果不是真的知道真相只有名法和色法,人们会把实相当作是我,我的,会有“我在礼敬佛陀”的想法,会执取是我在诵经。事实上,正念可以在我们礼敬诵经或任何其它的时刻生起并觉知到出现的实相,无论我们是坐着,站着或躺着。

:我读到在二十八个色法中,有些色法无法被看到,有些色法不能经由感官出现,有些是细微色法,有些是比较远的色法等等。能请您解释一下吗?

答:在二十八种色法中只有一种色法可以被看见,那就是经由眼根出现的色尘。色尘可以撞击眼净色被看见,除了色尘之外还有其它的色法会撞击到相应的感官:比如声音,气味,味道,可碰触到的土元素(软或硬)、火元素(冷或热)、和风元素(弹性或压力)。此外,还有些色法可以被特定对象撞击,比如眼净色,耳净色,鼻净色,舌净色,身净色。共有十二种色法可以去撞击对象(七种)或被对象撞击到(五种),但只有色尘可以被看见。这十二种色法称为粗色法,也称为是“近”的,因为它们是比较容易被知道。其它十六种为细色法,也称为是“远”的,因为它们是不被看见,不易被辨识的。

佛陀解释了法,正确发展四念住的人能够去验证它们,能够知道自然而然出现的法的真实面貌。然而,佛法是奥妙精深的。比如当人们听到色尘是经由眼根出现的实相,他可能会认为这不难理解,但是理智上的了解和在看的时候对眼识特征的了解是不同的。如果没有发展四念住,累积智慧变得更加敏锐,是无法真正了解名法和色法的真实本质的。当人们看的时候,色尘经由眼根被看见,但是看了之后,很快地把看见的色尘当作是一个人,有情众生或不同的东西。然后人们又开始怀有疑虑,想知道色尘是什么以及它有什么特征。

色尘是当我们睁开眼睛去看的时候出现的实相,这时候还没有去想,色尘的特征自然而然地以它的真实面貌出现。随着智慧的发展,人们可以真正了解被看到的是色尘,而不是一个人或其他任何东西。色尘就只是经由眼根出现的实相,这就是它的真实本质。如果人们没有去研习和探究色尘的特征,就不可能放掉一直以来所执取的错误想法,认为看到的是人,有情众生或不同的东西。

:“请问研习实相的特征”是什么意思?

:当正念觉知到并且智慧探究出现的任何实相的特征时,可以知道这个实相是去经验的名法,或是不能去经验的色法。然后开始探究实相无我的特征,只是名法或色法,它们都不是我。这样直接的探究法和只是去想着佛学名词或各个实相的名称是不同的。 当智慧发展到更高的程度时就可以进一步了解名法和色法的三共相:无常,苦,无我。

:当我睁开眼睛时,我在看,但我没有去注意其他的东西。这样怎么能有觉知呢?

:我们无法阻止心接续地生起灭去,这是它们的本质。但当觉知生起时就可以注意到任何自然出现的实相的真实本质。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发展四念住的目的是离苦。当智慧生起时就能够离苦。

:离苦并不是很容易就可以了解的。首先智慧应该逐渐地发展,这样无明,疑法和邪见才能够慢慢被根除。如果人们自然而然地发展正念和智慧,就会知道智慧的增长是非常缓慢的,因为在一天之中,无明比善生起的次数多更多。在过去世是如此,在这一世也是如此。

:问题是当对象撞击到感官门时,我总是缺乏觉知。

:这很正常。当觉知还很微弱的时候是不可能常常生起的。

:我研究了僧侣们在晨课时所诵的经文,是关于五取蕴(upadana khandhas),五取蕴就是苦。请问这是什么意思?

:会被执取的五蕴确实是苦。只要还不了解出现的法的真实本质,就一定会有(不善的)快乐和悲伤。快乐和悲伤其实都是一种苦,因为在这些时刻没有平静,没有从不善污染杂质中解脱的平静。当智慧没有生起时,人们不会知道善心与不善心之间的区别。我们都享受贪爱,对贪爱的渴望是永无止境的,除非智慧能够辨别出善和贪的差异。善的时刻是没有贪爱的,贪爱的时候是愉悦的,开心的,享受或执取的。

当智慧没有生起时,我们享受着这些污染杂质却不自知。我们喜欢贪爱,无论是经由眼,耳,鼻,舌,身或意门所经验到的任何对象,一直都不够,一直都还要。人们通常不会知道在这样的时刻其实也是苦,它们其实是有害和危险的。因此会被执取的五蕴是苦的。

:如果我们在对象撞击时能保持觉知,比如当色尘撞击眼根或声音撞击耳根时,那就不会有快乐也不会有悲伤。

:没有一个我或任何人能够刻意或控制让正念生起。当正念生起时,我们可以知道正念生起和没有正念生起的不同。

:一般人的五蕴和阿罗汉是一样的,但是五蕴仍然是一般人执取的对象。当我们逐渐学会去觉知的时候,比如色尘或声音之类的对象撞击到相关的感官门时,这样是不是发展四念住的正确的方式呢?

:应该要知道的是诸法无我,这样正念才能够以正确的方式发展。我们应该要知道有正念的时候和没有正念的时候。当有一个“我”要刻意去觉知法时,是不可能发展四念住的。

:“无我”(anatta)这个词很难理解。我们可以把巴利文“atta"翻译成“我”,把“anatta"翻译成“无我”,但我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它的含义。我们可以说“没有我”,但我们仍然很执取于“我”这个概念。

:什么是“我”?

:我们或许以为我们是“我”。但是佛陀说没有我,只有五蕴一起生起。

:五蕴不是一个人,不是我。但是如果我们不知道真相是只有五蕴,我们就会认为有一个我。

:尽管我们知道这一点,但在看的时候,我们仍然认为是我在看。

:因为我们还没有清楚地了解五蕴的真实本质。它们就只是非常迅速生灭的实相,它们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分类,也就是过去,现在和未来 ;或是粗细、内外、远近等等。如果人们可以辨别五蕴的不同特征就会知道这些生起立即灭去的实相就只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

:我曾经听过“姿势掩盖了苦”。能请您解释一下吗?

:所有因缘生灭的法都具有苦的特征。它们都是无常的,不能被满足的,因此不能成为真正的避难所。因此,苦不只是痛苦的感受而已。那些相信苦只是痛苦感受的人会认为当他们感到僵硬时,采取新的姿势以避免僵硬,于是这个新的姿势就掩盖了苦。但事实上如果还没有发展出智慧了解,其实任何姿势都掩盖了苦的真实特征。我们所认为的整个身体或姿势实际上是许多不同的色法不断在生灭,它们是无常的,所以是苦。人们并没有了解,无论他们是坐着,躺着,站着或行走时,其实都是色法在生灭,而这些生起就灭去的色法就是苦。

清净道论里解释了姿势掩盖苦的意思。只要人们还把身体当作是“一个整体”,当作是“我的”,那么名法和色法所形成的不同姿势就会掩藏苦的特征。苦的特征被掩盖了这么长的时间,所以人们不知道名法和色法的特征是生起就立即灭去的,它们是无常的,是苦的。

当我们去问刚变换新姿势的人是否有苦,他们会回答没有。如果他们将痛苦的感受与苦的真相混淆,怎么能够理解“姿势掩盖苦”的真正意思呢?如果还没有了解生起就灭去的名法和色法的特征,不管是什么姿势,是不是和痛苦的感受相关,都是隐藏了苦的特征。

如果没有发展智慧了解名法和色法的真实本质,就会对苦的真相有错误的见解。人们可能会认为当在变换一个新姿势以减轻他的不舒服之前,先去思索苦痛的真相是由僵硬引起的,这样就是了解苦的真相。但只要还不能辨别出名法和色法非我无我的特征,就没办法真的了解苦。比如还不知道真相是没有我,就只是眼识去经验经由眼根出现的色尘,耳识去经验经由耳根出现的声音,鼻识去经验经由鼻根出现的气味,舌识去经验经由舌根出现的味道,身识去经验经由身根可被碰触到的以及意识去思考快乐,悲伤等等。

还有,那个想着要去改变姿势的实相也是无我的,它是一种生起就灭去的名法。如果还不知道这一点,那么将无法真的了解苦的真相。只有自然而然地觉知到一次只出现一个的名法和色法的特征,智慧才能够逐步发展,了解体证苦圣谛。

:当有觉知的时候似乎只有苦出现,但是当我透过感官门和意门去经验对象时,我没办法把名法和色法分开。我只有理论上的知识知道透过不同感官门会出现的不同对象。我去禅修中心以获取更多有关修行的知识,但我没有研读很多,我就只是去练习。

:你对自己的了解满意吗?

:我还在学习,所以我不能说我是满意的。

:你说你去禅修中心是为了学习和练习。但是你在那里并没有对佛法有太多了解。那么去那里有什么用呢?

:有用。通常我们在家的时候会有很多的不善心生起。如果我去禅修中心,会遇到很多同修法友,我们处在一个安静,祥和的地方。因此,这会是让很多善心生起的条件。我认为禅修中心是很有用的。

:达到初果须陀洹的阶段需要四个因素:亲近智者,听闻佛法,如理思惟以及依循佛法正确的修习方式(法,随法行)。这些因素与应该要待在什么地方无关。我们可以比较佛陀那时修行的地方和现在的禅修中心。在过去佛陀和比丘居住的地方,他们过着一般日常的僧团生活,托钵取食,讨论佛法,并以戒律为本履行各自的职责。佛陀鼓励人们去实行各种有益的善。但现在去禅修中心练习跟过去佛陀弟子的练习方式是一样的吗?或是有什么不同?如果练习的方式不同,结果怎么可能会是一样的?比如,佛陀在世时,给孤独长者建造祈园精舍供养佛陀及僧团。但他并没有错误的见解认为只能在那个特定的地方才能证道。当时的人还是可以在一般的日常生活中,在任何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情况下开悟。

我们在经典增支部读到佛陀对比丘说:

“比丘们,有五种不同的人会去森林里修习。是哪五种呢?

一种是愚昧和盲目的人 ; 一种是出于邪恶的欲望和渴望的人 ; 一种是笨拙,心思紊乱的人,一种是他认为“这是佛陀和他的门徒所赞赏的”; 一种是因为他的欲望很少,只是为了内心的满足,只是为了认清自己的不善污染,只是为了隔绝隐居,仅仅是因为这是最有益的。

“比丘们,这五种去森林修习的人,他去是因为他的欲望很少,为了内心的满足,为了认清自己的不善污染,为了隔绝隐居,仅仅是因为这是最有益的-这五种人中,他是最高尚,最好,最顶端的。

“比丘们,就像从奶牛取得牛乳,牛乳取得黄油,黄油取得乳脂,乳脂取得酥油,酥油取得最上面一层的精华被认为是最好的;就像是在森林里修习的五种人,因为他的欲望很少,为了内心的满足,为了认清自己的不善污染,为了隔绝隐居,仅仅是因为这是最有益的-在这五种人中,他是第一,最好,最顶端的。”

为什么有些出家人住在森林里是愚昧和盲目的呢?有些人认为一旦待在森林里,他们就能够体证四圣谛。这样想的人难道不是出于愚昧和盲目吗?如果能够对什么因带来什么果有正确的了解,就能够知道在佛陀时期没有什么比离开日常生活去佛居的地方更好的了。但这和现在的人为了某些目的或想要快点开悟而短时间待在禅修中心是不同的。有些人认为待在禅修中心练习内观是体证四圣谛的条件,尽管这并不符合他们的本性。如果这是正确的,那么在禅修中心练习内观的在家众就比佛陀时期过着一般日常生活,依照戒律去托钵的僧侣更值得赞美了。

:如果那种生活方式不符合那个人的本性,那他是否应该强迫自己去适应呢?

:人们应该正确地思考因果关系。很多比丘并没有住在森林里,因为佛陀并没有要求人们只能在森林或特定的空间才能发展四念住。佛陀的确赞赏隐居森林的生活,他赞赏隐居生活或其他任何不易使贪,瞋,痴生起的条件。但是他没有强迫任何人,更没有建立发展智慧的规则。佛陀清楚地知道每个人累积的不同习性,他因材施教教导佛法,佛陀的弟子可以闻慧思慧并自然而然地发展智慧,因此能够慢慢地消除污染杂质。他也教导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众都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发展四念住。

当觉知生起时,人们开始思考和探究名法和色法的特征,当智慧的层次慢慢发展的更高时,一个人的习性倾向才可能逐渐地改变。人们就比较不会轻易被经由感官门和意门出现的贪,瞋,痴征服。然而累积的习性是不可能能够马上改变的。有些人认为禅修中心不应该重新粉刷,因为他们认为那是贪生起的条件。但是当他们回到家后,如果他们的房子开始老旧掉漆,他们会重新粉刷,然后种下树木和花朵悉心照顾;因此他们是追随着自己的习性。

佛陀教导佛法使人们能够对所有法的因缘有正确的了解。他教导四念住的发展,使智慧能够逐渐消除污染杂质,甚至是随眠烦恼。随眠烦恼是从过去无数世到现在一直不断累积的潜藏在心里的污染杂质。无明(avijja)不会知道名法和色法的特征,邪见(ditthi)把生起就灭去的名法和色法当作是我的,这些是潜藏的随眠烦恼。人们把无论看到,听到,尝到,闻到,经验到的对象以及感到快乐或不开心都当作是我的。消除潜藏随眠烦恼的唯一方式只有发展建立四念住。正念能够觉知出现的实相,智慧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它们。智慧的发展只能够是逐步发展的,当智慧发展达到内观智慧的第一阶段:名色分别智的时候就能够清楚地了解在那一刻出现的名法和色法的特征之间的区别。 但如果是刻意很长一段时间坐着,躺着,站着或行走让苦生起,然后有痛苦的感受,再去观察这个痛苦的感受,这不是智慧发展的正确方式。 智慧的发展只能透过闻慧思慧,自然而然如理作意经由感官门和意门出现的名法和色法。无论是什么时候或是在哪里,都有法因为自己适当的因缘条件生灭,都是被了解的机会。


Topic 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