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法 现在(19)

第十九章  相应法

心可以根据不同的相应法来分类,这些相应法是不同的心所,使心是多样化的。心可以依据与特定心所的相应和不相应来分类。当以这个方式来分类时,有五种相应的分类。这五个特定的心所指的是:邪见,瞋,疑,掉举和智慧。其中四个是不善的心所,一个是美的心所。

关于不善的心所和心互相相应的分类如下:

  • 邪见相应:心与邪见相应,错误的见解
  • 瞋恚相应:心与瞋恨相应
  • 疑相应:心与疑相应,对实相有所怀疑
  • 掉举相应:心与掉举相应,不休息
关于和美心所相应的心如下:
  • 智相应:心与智慧相应
欲界中十二种类型的不善心可以依相应法和不相应法分为八种类型的贪根心。其中有四种类型是与邪见相应的,四种类型是与邪见不相应的。

还有两种类型的瞋根心是与瞋恚,瞋心所相应的。瞋的本质是粗糙的,粗劣的。

另外有一种类型的痴根心是与疑相应的以及一种类型是与掉举相应的。

因此,欲界中十二类型的不善心有八种是相应法,有四种是不相应法。

与邪见相应的贪根心以及与邪见不相应的贪根心可以根据感受区分。其中与邪见相应的四种贪根心,有两种是伴随着愉悦的心理感受,另外两种伴随着中性的感受。与邪见不相应的四种贪根心,也有两种是伴随着愉悦的心理感受,以及两种伴随着中性的感受。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区分的因素。贪根心可以是不需怂恿就生起的,称为无行以及需被怂恿才会生起的,称为有行。因此,贪根心有四种类型是不需怂恿的,四种类型是需要被怂恿的。这八类的贪根心分类如下:

1.悦俱邪见相应无行一心:愉悦的心理感受,邪见伴随,不需怂恿的。

2.悦俱邪见相应有行一心:愉悦的心理感受,邪见伴随,需被怂恿的。

3.悦俱邪见不相应无行一心:愉悦的心理感受,没有邪见伴随,不需怂恿的。

4.悦俱邪见不相应有行一心:愉悦的心理感受,没有邪见伴随,需被怂恿的。

5.舍俱邪见相应无行一心:中性的感受,邪见伴随,不需怂恿的。

6.舍俱邪见相应有行一心:中性的感受,邪见伴随,需被怂恿的。

7.舍俱邪见不相应无行一心:中性的感受,没有邪见伴随,不需怂恿的。

8.舍俱邪见不相应有行一心:中性的感受,没有邪见伴随,需被怂恿的。

有两种类型的瞋根心是与瞋恚,也就是瞋心所相应的,因此它们都是瞋恚相应法。每一次有不愉悦的心理感受时,就同时会有瞋心所伴随,瞋心所的特征是粗糙的,粗劣的,使人烦恼的。不愉悦的心理感受,愉悦的心理感受和中性感受的特征是非常不同的。这两种类型的瞋根心都是与瞋恚相应,伴随着不愉悦的心理感受。其中一种类型是不需怂恿,煽动的。而另一种类型则是需被怂恿的。它们的分类如下:

1.忧俱瞋恚相应无行:不愉悦的心理感受和瞋恨伴随,不需怂恿的。

2.忧俱瞋恚相应有行:不愉悦的心理感受和瞋恨伴随,需被怂恿的。

痴根心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与疑相应的,有疑心所伴随着。对佛,法,僧,五蕴,界,过去,现在,未来等等都是有所怀疑的。第二种类型则是与掉举相应的,有不休息的心所伴随着。

痴心所掩盖实相的真实本质。当无明经验一个对象时,它掩盖出现的对象的真实特征。例如现在,当在看的时候,不会知道经由眼根看到的只是色尘,只是一种实相。对实相也可能存有怀疑。人们可能会怀疑,是否真的没有人或事物,是否该相信看到的只是经由眼根出现的色尘。怀疑并不会一直生起,但每当对佛、法、僧和出现的实相的特征有所怀疑时,那个时刻就会有与疑相应的痴根心。

在我们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或碰触到有形物体之后,速行心很快会紧接着生起,当心不是善的时候,往往都是与掉举相应的痴根心;它是当不善心没有贪心所,瞋心所,和疑心所伴随时就会生起。因此我们可以知道与掉举相应的痴根心生起时的特征是会让我们没办法意识到实相,也因此不会知道出现对象的真实特征。

这两种类型的痴根心分类如下:

1.舍俱疑相应:中性的感受伴随着疑。

2.舍俱掉举相应:中性的感受伴随着掉举。

正如我们一开始所提,在十二种不善心中,有八种是相应的,四种是不相应的。

关于美的心,如果有慧心所伴随,称为智相应。

“行”这个字在三藏经典中有多种含义。它被用在以下的名词:行法,行蕴,业行以及不需怂恿的无行,需被怂恿的有行。每一种名称,行都有不同的含义。

行法是因其适当的因缘条件而生起的法。当它们生起后就立即灭去。诸行无常。究竟法有四种:心,心所,色法和涅槃;其中心,心所和色法是行法。它们生起是因为适当的因缘条件,它们只会存在极短暂的时间,然后立即就灭去。涅槃是不需要任何因缘条件的法,它是不生不灭的法。涅槃是离行法。

行法中的心,心所和色法可以分类为五蕴:

  • 色蕴:所有色法
  • 受蕴:感受或受心所
  • 想蕴:记忆,或想心所
  • 行蕴:除了感受和记忆以外的其它50个心所
  • 识蕴:所有的心
行蕴包括除了感受和记忆以外的其它50个心所。行法则是包括了89种心,52个心所和28个色法。

在行蕴的50个心所中,意图或思心所是最主要的,因为它是业缘法。它是指上等的,殊胜的,卓越的行法。在缘起法中,无明缘行以及行缘识。缘起法的行指的是思心所,也是殊胜的行法,它是最主要的业缘条件。事实上,这是善业或不善业形成果报心和果报心所的业缘条件:行缘识。确实,其它的心所也是心生起的因缘条件。例如触心所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缘条件;如果没有触心所去接触所缘,就不会有心去看、去听、去闻、去尝、去碰触或去想。然而,触心所并不是殊胜的行法。它的功能只是去接触对象,然后就完全灭去了。

因此,在行蕴的50个心所中,只有思心所是殊胜的行法。善业或不善业的思心所是一个最重要的业缘条件,它是果报心生起的业缘条件。

缘起法中无明缘行,行共有三种:

  • 功德行
  • 非功德行
  • 不动行
功德行是思心所与欲界善心,色界善心一起生起的。非功德行是思心所与不善心一起生起的。不动行是思心所与无色界善心一起生起的,无色界善心是坚定不可动摇的。

欲界善心只会出现极短暂的时间,而这种善不是不可动摇的。在一个速行心过程中只会出现七次。只会偶尔有布施,守戒或其它种类的善。如果不是在善的情况下,不善心就会在心路过程中出现。色界善心是与智慧相应的善心,这是平静已经达到了安止定或禅定的阶段。色界心是广大善心,是已经达到卓越,殊胜的善心。然而,因为它仍需以色法为修行的对象,所以它仍然是接近欲界的善心。

不动行是思心所与无色界禅定心一起生起的。这个心和第五阶级的色界禅定心是同一类型的心,但它没有以色法为对象,与色法无关,因此它是更加细致的,它是不可动摇的。它会产生丰足的结果,是无色界禅定果报心在无色界梵天中生起的业缘条件。在这些界的寿命是非常长的,这与无色界善心的力量是一致的。在天界出生是一个快乐的再出生,因为在天界并不像在人间和其它恶趣一样会有疾病、痛苦、和身体其它的不适。然而,在天界的寿命并不像在色界的寿命那么长,在色界的寿命也不像在无色界上的寿命那么长。在无色界的出生是思心所与无色界禅定善心一起生起的结果。这种类型的思心所或意图是殊胜的行法,是不可改变的或不可动摇的。

总结“行”在不同组合词中的含义如下:

  • 行法:心,心所,色法。
  • 行蕴:除了受心所和想心所以外的其它50个心所。
  • 业行;殊胜的行法:指的是行蕴中50个心所里的思心所。
  • 除此之外,无行和有行是用来区别心的不同。善心,不善心,果报心和唯作心可以是不需怂恿的或需被怂恿的。
我们在注释书中读到有行的意思是有努力或煽动。煽动可以是来自于自己,也可以是来自于他人。有些人可能会鼓动或命令他人去做某件事。不管心是无行或是有行的性质,这个性质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生起。不管心是善的还是不善的,有时候会主动生起,是因为过去的累积,因此有强大的条件生起,并不需受任何的煽动。这样一个心的本质是无行,是不需怂恿的。有时候善心或不善心是弱的,它只能在自己或别人的鼓励时生起,那么这个心是有行,是需被怂恿的。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善心和不善心是有不同的力量,是需被怂恿的或不需怂恿的。

有时候不善心的力量很强大,在经验对象的那一刻,累积的喜欢或不喜欢会马上生起。有时候并非如此。例如,有个人可能根本不想去电影院或剧院。然而,当他的家人或朋友怂恿他去的时候,他才会去。在这样的时刻是真的想要去吗?也许他并没有特别想去或不想去,但如果有人鼓动他去,他就会去。但如果他是独自一人的时候就不会想去。有时候人们可能会认为某部电影值得一看,但因为他不是很有精神,并没有感到立即的急迫性,也就不会去。这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常发生的。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善的或是不善的,心都可以是有力量的或是虚弱的。有些人可能一听到有供僧衣节(雨季过后向僧侣们献上僧袍)庆典时,就想马上去参加,他们也会敦促其他人参加。但有些人听到这个人或那个人不去,即使被劝进,还是决定不去了。因此,善心和不善心有不同程度的力量,这取决于它们生起的因缘条件。

佛陀解释有些特定的心可以是无行或是有行,这都表示了心是多么的复杂。心的生起可能会伴随着同类型的心所,但又会因为它们是不需怂恿的或是需被怂恿的而又有所不同,这都取决于伴随的心所的力量。佛陀详细地教导佛法,这显示了他的无上慈悲。

我们在注释书中读到了关于四个无限,也就是空间,世界,有情众生和佛陀的知识:

(1) 事实上,空间是无限的,无法推算几百、几千或成百上千的由旬(一由旬为16公里)在东方,西方,北方或南方。如果把一个像须弥山那么大的铁峰往下扔,把地球一分为二,它就会继续往下掉,但不会掉到最底部。因为空间是无限的。

(2) 世界系统是无限的,无法推算几百、几千个由旬。如果四大梵天出生在色究竟天(色界最高的天),被赋予了速度,并且能够在一个强力的弓箭手射出的轻箭穿越棕榈树影子的时间,就能穿越十万个世界系统,以这样的速度奔跑是为了看到世界系统的极限,他们就会在没有达到目的的情况下死去。因为世界系统是无限的。

(3) 在如此多的世界系统中,有情众生是无限的,包括了陆地的和水里的生物。因此有情众生是无限的。

(4) 比以上更加无限的是佛陀的知识。

空间是无限的。没人能测量的出有几百,几千或几十万由旬的空间,也没办法算得出世界系统有多少个。如果有人要数星星和世界系统,那么永远都不能够完成,因为世界系统是无限的。我们无法确定我们生活的世界系统中的生物数量:人类、天神、梵天、生活在陆地或水中的动物、所有在恶趣出生的众生。佛陀的智慧被称为是无限的,更是超出上述的三个无限。

当我们想到生活在无数世界系统中的所有生物时,所有这些生物多样化的心一定是无穷无尽的。就一个人而言,心有很多种,即使只是一个类型的心,例如欲界善心就有很多种。每个心都只会生起一次,它是独一无二的。同样类型的心会再次出现,但它已经不是同一个心了。当我们思考无数有情众生的心时,我们是无法想像的,既使只是一种类型的心,也会因为在不同的界而有多样的变化。

注释书在同一段里也描述了愉悦的心理感受伴随着欲界善心,与智相应,不需被怂恿的,也就是强大的,它被归类为八种欲界善心类型中的一种。这仅仅是被归类的一种欲界善心的类型,但对一个欲界有情已经有着无尽的多样性,对于无数的其它有情来说更是如此。

接着我们也在注释书中读到了关于八种欲界善心类型的分类:

现在,所有这些类型的欲界善心,在无数的世界系统中的无数有情生起。至高无上的佛陀,就好像在一个巨大的天平上衡量它们,或者是把它们放在一个尺度上衡量它们,用他无所不知的能力来分类它们,把它们分为八种相似的类型。

根据真相把欲界大善心分为八类:它们可以是愉悦的心理感受伴随或中性的感受伴随;有智慧相应或是没有智慧相应;不需怂恿的或需被怂恿的。总结如下:

1.悦俱智相应无行一心:愉悦的心理感受,与智相应,不需怂恿的。

2.悦俱智相应有行一心:愉悦的心理感受,与智相应,需被怂恿的。

3.悦俱智不相应无行一心:愉悦的心理感受,与智不相应,不需怂恿的。

4.悦俱智不相应有行一心:愉悦的心理感受,与智不相应,需被怂恿的。

5.舍俱智相应无行一心:中性的感受,与智相应,不需怂恿的。

6.舍俱智相应有行一心:中性的感受,与智相应,需被怂恿的。

7.舍俱智不相应无行一心:中性的感受,与智不相应,不需怂恿的。

8.舍俱智不相应有行一心:中性的感受,与智不相应,需被怂恿的。

我们是否有时会感到疲倦和无聊,没有精神?有时候心想到要行善,但力量太弱,然后疲倦和无聊就生起。在这样的时刻,念能觉知到虚弱,没有能量去行善的心的特征吗?如果没有觉知,就会掉入是“我”懒得去行善的概念里。疲倦、虚弱、无聊、沮丧、情绪低落、没有精神,所有这些时刻都是真实的。如果念不能觉知到这些自然而然出现的实相的特征,就不能够了解到它们无我的本质。它们只是不同实相的特征,因为适当因缘条件而生起,然后就马上灭去。

佛陀从许多不同的面向解释了心。其中一个面向是将心分类为不需怂恿的和需被怂恿的。贪根心可以是不需怂恿的或需被怂恿的。瞋根心和善心也可以是不需怂恿的和需被怂恿的。当念能够觉知到这些实相的特征时,就可以辨别出名法和色法是不同的。情绪低落,沮丧,或没精神去行善不是色法,而是心需被怂恿的特质,在这样的时刻,心是虚弱的。

只有欲界的心可以区分为不需怂恿的和需被怂恿的。欲界心是最低阶的心。这些心通常会出现在日常生活中,比如当人们看、听、闻、尝、碰触或思考时。因为感官对象而生起的善心或不善心有时是有力量,不需怂恿自发地生起,有时它们是虚弱的,需要在被煽动怂恿下生起。这都取决于不同的因缘条件。

比较高层级的心也就是色界心,无色界心和出世间心并没有按不需怂恿的和需被怂恿的方式来分类。所有这些高层级的心都是需被怂恿的。因为它们需要依赖适当的发展(善知识的引导)作为它们生起的必要条件。在这种情况下,需被怂恿的并不表示它们是像需要被怂恿的欲界心一样是虚弱的。在色界心,无色界心和出世间心生起之前,一定会有智慧伴随着欲界善心。这是导致或促使它们生起的必要条件。因此,比较高层级的色界心,无色界心和出世间心每一次的生起都会是需被培养发展,与智相应的。

我们可以知道日常生活中的心是无需怂恿的或是需被怂恿的。比如说,当我们聆听佛法时,我们需要被鼓励吗?也许一开始我们可能不会自发聆听,需要被劝告。不过,后来可能是我们自己愿意聆听佛法,不需要别人敦促。在各种情况下,心的本质都是不同的,也许是不需怂恿的,也许是需被怂恿的。比如,当一个人在被鼓动后可能才会去看电影,因此,那时候心的强度是比较弱的。然而,之后当他很舒服地坐着看电影时,他很享受而被逗乐大笑,这个时候的心就不是虚弱的了,因为并不需要任何煽动去笑或觉得有趣。当一个人尽情享受和欢笑的时候,强烈的愉悦感受伴随着心,它们是不需被怂恿的。这说明了心是无我的,它的生起是因为适当的因缘条件。现在这时刻生起的心可能是这样,但下一刻又是不同的了,这都是取决于不同的因缘条件。

问题

1.有多少类型的心会有邪见一起生起?

2.什么类型的感受和邪见心所一起生起?

3.什么类型的感受和瞋心所一起生起?

4.什么类型的不善心和愉悦的心理感受一起生起?

5.什么类型的不善心和中性的感受一起生起?

6.行法,行蕴,殊胜的行法,无行,有行的含义是什么?

7.八种贪根心和八种大善心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是什么呢?


Topic 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