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戒波罗蜜 2

持戒波罗蜜 (sīla pāramī) :有戒绝,是为“特相”。有坚定之心去除不守戒的行为,是为味,或者是有无害无可责备的行为,是为“作用”。有道德纯净,是为“现起”。有惭与愧,是为“近因”。

犯戒,例如,杀生、偷盗、邪淫,不适当的性行为, ... 等等,是因为不善的法,即:贪、瞋、痴。应该知道正在犯错的那一刻是对他人无慈爱,没有慈爱,才会犯下那个不善的行为或者犯下各种各样不善的行为。这一切都是对色尘、声音、气味、味道、被碰触的对象有贪爱执取,误认为是我,是动物,是某个人,某个东西。

还不是初果圣人时,在日常生活中有时是能守护某些戒或有时并不能守护某些戒。须陀洹是能圆满五戒的圣人,是从此再也不会犯五戒。但是在体证四圣谛之前,还没有根除某些不善的污染之前也应该尽可能不触犯五戒,因为这能避免粗重不善的污染,直到能慢慢的建立智慧去体证四圣谛。“持戒波罗蜜”是道德,是协助能达到彼岸之器。

真谛灯 (Paramatthadīpanī) 小部又称小尼迦耶 (Aṭṭhakathā khuddakanikaāya) 行藏 (Cariyāpiaka) 阿吉帝菩萨发愿1 (Akittijataka) 如下文所述:

那时,三藐三佛陀生为隐士修行者,名为“阿吉帝” (Akitti) ,阿吉帝菩萨以修行之威力居住在森林里,就是持戒波罗蜜之威力。持戒叫作克制,因为燃烧所生起的不善污染;或者是出离波罗蜜和精进波罗蜜之威力,这些波罗蜜都叫作克制,因为能以其力量燃烧不善污染,就是烧掉欲爱和懒散。

十波罗蜜,每个波罗蜜都是互相依靠彼此支助的因缘条件。大菩萨的某一世的修行是一名隐士,名叫作“阿吉帝”,那一世累积建立持戒波罗蜜以及其他波罗蜜,就是,出离波罗蜜、精进波罗蜜 ... 等。

那一世生为阿吉帝隐士的大菩萨,阿吉帝隐士在一棵大树之下,建造住处,依赖那棵大树而生存。当那棵大树结果时就食用那些果子,当还没有结出果时,就用大树叶冲成茶水来饮用。接下来的时间就入禅,以禅定为乐。

阿吉帝隐士寻找树叶只是为了一日食用一次,因为大菩萨看到,倘若一日食用两次就不是克制自己,净化不善的污染。

这就是忍耐波罗蜜,因为没有随着贪爱想要食物之欲而行。

大菩萨的行为,使天人之王 (沙咖天王) 对这位阿吉帝隐士的行为、语言、心意是否纯净产生了怀疑好奇之心;不惜生命,只饮用大树叶冲为茶水,此克制是极艰难严厉的行为,为何行如此极艰难严厉的行为。

我们每个人应该要知道自己所作所为的目的是什么,即使是守护持戒者,也应该要知道,持戒的目的是为了什么。甚至要放掉对色法、声音、气味、味道、能碰触的感官对象的贪爱执取,也应该要知道是为了什么。不是什么目的都没有,什么都不知道,就这样的去作、去进行。

当沙咖天王看见了此景象,就产生了怀疑好奇,是什么原因让阿吉帝隐士修如此艰难严厉的行为。沙咖天王想着,难道,此阿吉帝隐士修如此艰难严厉的行为,他的意愿是为了要当诸天之王。

沙咖天王化身为婆罗门,以这样的心思去找阿吉帝隐士,倘若阿吉帝隐士的意愿是想要成就诸天王之位的话,他就会以大树叶冲为茶水给予我,倘若没有此意愿的话他就不会给。

当阿吉帝看见了婆罗门有欲望想要食物时,就拿树叶冲为茶水统统都给予了婆罗门;第二天,第三天也是如此。

这件事情显现出了那次的善行,有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出离波罗蜜、忍耐波罗蜜、真实波罗蜜,就只是为了开悟的智慧。全都关乎到每个波罗蜜,每个波罗蜜都是互相依靠彼此支助的因缘条件。因为阿吉帝菩萨未曾对于给予动摇过,就算接连三天完全的给出去也不动摇。这显现出阿吉帝菩萨对布施是如此的坚定不移,不被吝啬而动摇,不留恋,不贪生惜命,不以贪爱而生起一点点的留恋不舍,这就是真实波罗蜜。

实践了慈波罗蜜,因为有此习性帮助一切众生。

实践了舍波罗蜜,因为达到中立公平,不被有争议的人、行为、事件所干扰。

实践了智慧波罗蜜,生起的智慧能正确的去了解正道的知识,以及智慧成就了极为艰难严厉以净化不善污染的行为,因为知道什么法是对波罗蜜有益的,什么法是对波罗蜜无益的,舍弃无益之法,只行有益之法。

当沙咖天王知道了阿吉帝隐士令人尊敬的习性时,允许他发愿,阿吉帝隐士就是大菩萨,在阿吉帝的往生故事 (Akitti jataka) 讲述。

沙咖天王是诸天之王,抬眼望见阿吉帝隐士悠闲自在。向阿吉帝隐士问道,我的大梵,您有何意愿,在这炎热的季节里一个人住。

这就是对真诚要行至高美德的行为的人的尊敬访问,即使是沙咖天王都尊称阿吉帝隐士为大梵。

阿吉帝隐士说道: 沙咖天王,出生是苦,身躯的败坏是苦,如此愚痴而亡是苦。因此,我一个人住。

沙咖天王问道: 我的离家者,当您宣说如此适当之语,您是否有何愿望,我会赐那个愿望予您。

有些人会怀疑,难道愿望恩惠是能赐给的吗? 事实上,愿望是表示那个人对建立善是很坚定的去行善法,成就愿望就是去实现成就那个人所决意的善法。阿吉帝隐士的愿望是十波罗蜜。

阿吉帝隐士说道: 沙咖天王诸天之王,倘若您允许我发愿,您就如此的赐愿吧。诸人贪爱所获得的孩子、妻子、资产财富之乐,即使它们没有带来伤害。然而,愿我没有对可喜之物有任何程度的贪爱,愿那个贪爱不存在于我。

这就是知道心的细微深奥,即使是对没有带来任何恼怒麻烦的东西的贪爱也不愿存有。对建立培养波罗蜜有坚定决意的人就会看到,即使是对日常生活中只带来欢喜快乐,没有带来任何的麻烦之物,不会造成任何的伤害,即使是这样,阿吉帝隐士也如此的发愿,就算是这样的贪爱,也不要存在我的生命里,这就是坚定的决意波罗蜜。

沙咖天王问道: 我的离家者,如您如此说的好了,您是否有其他愿望。

阿吉帝隐士说道: 沙咖天王诸天之王,倘若您允许我发愿,您就如此的赐愿吧。田、地、金、牛、马、奴隶、以及亲戚,皆败坏逝去,愿那个不满足不存在于我。

一切的资产财富会败坏失去皆因不善的果报,皆是自己曾经所造下的业带来的结果,倘若不是不善的果报,田、地、金、牛、马、奴隶、以及亲戚,就不会败坏失去。因此,当失去各种各样的财富时,那是因为不善的业带来的结果。所以,阿吉帝隐士才会说道,田、地、金、牛、马、奴隶、亲戚,因什么原因而败坏破散,愿那个危险不存在于我,指的就是不愿任何危险生起,就是任何不善的根源所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败坏破散的因缘条件。

沙咖天王问道: 我的离家者,您是否还有何愿望。

阿吉帝隐士说道: 沙咖天王诸天之王,倘若您允许我发愿,您就如此的赐愿吧。不见到,不听到愚痴者,不与愚痴者相处互动,不会喜好与愚痴者交往交谈。

沙咖天王问道: 我的离家者,为何您不喜欢愚痴者,可否告知原因,为何您所愿的是不愿见到愚痴者。

倘若亲近愚痴者就不会拥有出离波罗蜜,要了解出离波罗蜜和其它的波罗蜜是有相互关联的。我们读到:

阿吉帝隐士说道: 愚痴者引见不该引见之事,勤奋不该勤奋之事。愚痴者难以引见向善,善语忠告愿他正直,他反而怨恨愤怒。愚痴者不知正确的行为规范,不见愚痴者是件好事。

这显现出要去协助帮助愚痴者,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因为要向这种人推荐善的言行,是非常难的事。您为他好而劝告,这种人他反而生气,怨恨您,能够不遇见到这种人是件好事。

沙咖天王问道: 我的离家者,您是否还有何愿望。

阿吉帝隐士说道: 沙咖天王诸天之王,倘若您允许我发愿,您就如此的赐愿吧。能见到智者,聆听智者,能与智者相处,喜好与智者交往交谈。

沙咖天王所提问的问题,是为了想要更清楚明白回答的原因细节,这都是为了学习佛法者的利益。

沙咖天王问道: 我的离家者,为何您喜好智者,请您告知原因,为何您所愿的是能看到智者。

阿吉帝隐士说道: 智者引见应该引见之事,勤奋应该勤奋之事。智者易以引见向善,忠告愿他好,他不会怨恨。智者懂得正确的行为规范,与智者相处是件好事。

沙咖天王问道: 您是否还有何愿望。

阿吉帝隐士说道: 沙咖天王诸天之王,倘若您允许我发愿,您就如此的赐愿吧。当夜晚消失,旭日升起。圣洁食物和持戒乞食者出现。当我给予食物时,食物并不会耗尽,应有尽有。给予之后也不会感到困扰懊悔。当给予时心是纯净的,沙咖天王您就如此的赐愿吧。

沙咖天王问道: 您是否还有愿望。

阿吉帝隐士说道: 沙咖天王诸天之王,倘若您允许我发愿,您就如此的赐愿吧。您再也不要回来找我,沙咖天王您就如此的赐此愿吧。

这是阿吉帝隐士最后的意愿,这显现出对还没有根除的不善,所有不善法是不可粗心大意。沙咖天王很惊讶,因为人人都想要见到天人、神仙、仙女,甚至有些人为了能见到天人就去行善法,建立培养清静。至于阿吉帝隐士,最后所说的愿望就是,沙咖天王您再也不要回来找我了,您就这样的赐愿吧。

沙咖天王问道: 诸众生,女性,男性,严酷修行都意愿想见到天王,见到天王我对您是有何危险呢?

阿吉帝隐士说道: 我见到您有如此高等的神位,您的显现充满了荣耀,我也许会对许下的苦行誓愿粗心大意,忘记了克制,这就是我见到您的危险。

接下来,沙咖天王说: 好的,离家者,从此以后,我再也不会来找您了,向隐士拜别之后就返回天界。

大菩萨的一生就居住在大树之下,当寿命结束之后就往生在梵天界。那时的沙咖天王是后来的阿尼律陀,阿吉帝隐士是后来的世间至高无上的三藐三佛陀。

阿吉帝隐士是一位不粗心大意者,即使只是轻微的危险。因此,必须反省思考,与开始培养建立波罗蜜的人相比,他们知道要体证四圣谛,根除不善的污染,是很长远的道路。倘若还是一个没有了解波罗蜜的人,就不会对学习佛法有坚定的信心。学习佛法的目的,就只是为了了解真相,以真诚的心去遵循守戒,这就是真实波罗蜜。对任何财富得失都不会起心动念,例如,财产、官职、荣誉、幸福、破产、地位丧失、被批评、痛苦等等,不论是什么情况都不会被动摇,这就是开始对行波罗蜜的善建立了坚定的信心。倘若我们知道行藏里的讲述,关于大菩萨在每一世里所培养累积波罗蜜的行为,与任何一个人在某一世里所培养波罗蜜的人相比,就会看到这是非常遥远的距离。因此,必须继续不断的培养波罗蜜,而不是期望要怎么作,很快就能直接经验这一刻正在生灭的名法与色法,这的确是不可能的事,因为必须要用很长远的时间,慢慢的累积培养智慧。

在阿吉帝菩萨发愿 (Akittijataka) 的最后一段的讲述,如下文所述:

人们可能对他 (菩萨) 有信心,信心很高以致于有可能从苦中解脱出来。但人们可能只是口语表达这种信心,并没有采取相应行动随法行,去跟随遵循那些智者。

因此,不单只是对各种波罗蜜,对三藐三佛陀过去每一世里所培养建立的波罗蜜产生了信仰之心,而是应该用自己的行动去遵循戒律。我们也许在话语上表达了信心,即使是以善心说出,但如果没有遵守戒律,追随法随法行,是不会完成从苦中解脱出来的目标。

我们或许可以反省思考,看到自己开始慢慢的,有波罗蜜的生起了。例如,有兴趣要聆听佛法,实践佛法。聆听佛法必须要精进,倘若没有精进也不会来这里聆听佛法,因为去听别的是更有趣,更开心。在听佛法的那一刻,不仅只是有精进,还必须要有忍耐波罗蜜,就是要很有耐心。因为有些时刻也会产生了不愉悦,那一刻生起的不愉悦,是个机会能去注意到忍耐波罗蜜。那一刻必须要有忍耐,因为倘若没有忍耐,其它的波罗蜜也不可能会生起,例如,持戒波罗蜜,倘若没有持戒波罗蜜,戒绝不善的言语行为,就会作出不善的行为,发出不善的言语,等等。

在这个故事中阿吉帝隐士说过,即使是他自己都不愿看见、听见、或亲近愚痴者。因此,与人相处交往是非常重要,就如在弥兰王问经 (Milinda Pañha) 这部经典里所说的关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交往,或者是与愚痴者,与有邪见的人交往打交道,就如甜美的糖水中之毒一样,变成苦涩的味道。

三藐三佛陀过去其中一世里的例子,讲述了关于与邪见者的相处。那一世的大菩萨,出生在有邪见的婆罗门家族,对迦叶佛并没有信仰尊敬的信心,如同他的父母亲一样的有邪见,以卑劣粗恶的言语,侮辱迦叶佛 (Kassapa Budda) 。

在弥兰王问经 (Milinda Pañha) , 讲述了关于三藐三佛陀培养波罗蜜的累积,直到回想到某一世里,世尊生为陶工迦提加罗的朋友,名叫作“学童光护” (Jotipala) 。那一世,因为出生在无信心,无信仰的家族,对迦叶佛无尊敬的信仰之心,以卑劣粗恶的言语,侮辱迦叶佛。累积的波罗蜜就如篝火,虽有明亮的光芒,可是被水扑灭后只剩下黑炭。

在轮回里的每一世里,又有谁能知道,会有怎么样的出生。所以不应该疏忽,粗心大意,看不见与愚痴者交往相处的危险。即使是“学童光护” (Jotipala) 已经累积了如此之多的波罗蜜,也会有如此重大的冒犯,以卑劣粗恶的言语,侮辱迦叶佛。因为那一世大菩萨出生在对佛陀无尊敬信仰之心的婆罗门家族。

真谛灯 (Paramatthadīpanī) 小部又称小尼迦耶 (Aṭṭhakathā khuddakanikaāya) 行藏 (Cariyāpiṭaka) 杂经 (Pakiņņakakathā) 如下文所述:

此外,应该知道接下来的修行持戒波罗蜜,大德有意要用首饰为众生打扮,就是以世尊的持戒为首饰,从一开始就要先洁净自己的持戒。持戒之纯净有四种模式。

净化 (不善的) 习性 (ajjhasayavisuddhi)

遵循戒律,善的行为 (samadhana)

不犯戒退转 (avitikkamana)

当犯戒时能补过修正 (patipakatikaraua)

这就是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对于持戒应该要反省思考。因为我们要知道自己有没有纯净的持戒。接下来另一段话的讲述:

有些人以要求自己为主要的考虑,因为有净化的习性,嫌弃恶,在内心有惭 (hiri) 出现,去遵循善的、净化的行为。

此外,有些人遵循善的行为是以顾及外在世界为主要的考虑,惧怕恶,在内心有愧 (ottappa) 出现,去遵循善的、净化的行为。

这两者都守戒,但是有些时候没有觉知,忘记善,就会守不住戒,犯戒,等。就应该忏悔,立刻回归改正。这是为了达到惭愧之圆满,如上文所述。

这就是持戒之纯净的四种模式。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段话,讲述关于大菩萨行持戒的事情。

持戒有两种,第一种是“止持戒” (Vārita sīla) 第二种是“作持戒” (Cāritta sīla) 。必须知道关于菩萨对于这两种戒“止持戒”和“作持戒”的行为,如下文所述:

应该是慈爱的看待众生,甚至在梦里也不会生起怨恨。不该去触碰他人的东西,如触碰蛇 (危险) ,以帮助他人为乐。倘若是出家人,应该远离不净,没有性爱的纠缠,不去交谈骚扰有夫之妇。此外,在家人或是出家人,不论在何时何地,不应该对有夫之妇生起不干净的思想。当开口说话时,适当的开口,说真语,讲有利益的话,友善的语气,以及合适的时机说法,讨论佛法。不贪,不怨恨,不扭曲,伴随着深信因果的智慧 (kammasakata ñāņa) ,有坚定的信心向善,不论何时何地都有坚定的慈爱。

因为不说谎,才会为众生所信任,信赖。有可以相信的言语,是诸天人喜爱的言语。有香气的口,保持身行善事,口说真话,成就特别之相,以及能斩断不善的习性。

因为不两舌诽谤,他的随从和跟随者不会被别人的攻击所分裂。他对正法真理有着不可动摇的信念。 他是一位坚定的朋友,对众生极为亲爱,就好像他们上一世就认识他了。

因为不恶口,才会受诸众生亲近喜爱,有愉快的性格,动听的声语,可赞叹的,他的声音伴随着八种美好的品质一起生起。

(坦白、清楚、悦耳、愉快,饱满、承载、深刻、洪亮但不会超越他的听众。)

因为不绮语,才会受诸众生亲近喜爱,可尊敬,可敬佩。有可信之词,适当的开口,有很大的威力与地位,能立刻的以智慧去解决问题,佛陀的一次回答,能为众生解决以各种各样的语言提出之许多的问题。

因为不贪,才会拥有欲愿的财富,获得他所需要的,被国王认可,等等。敌人无法支配控制他,“根”也不残缺,是无人能比的人。

不期望任何回报的行善,就是不期待任何善报的去培养建立善。当然,善的果报一定是随着那些所种下的善因而生,有其因必有其果。例如,口行善业,就是用真实且好听的言语说话,当开口说话时,也会顾虑到,听者会不会难受,会不会不舒服。倘若有智慧,即使是真言,但知道会给听者带来难受,也会有智慧的避免不说出那样的言语。因此,智慧使言语动听,即使没有希求任何的回报。义注 (Aṭṭhakathā) 里的讲述,如下所述:

因无恶意,他获得了令人愉悦的外表,受一切众生的尊敬。因乐于众生的福祉,自然地激发他们的信心。 他的品格崇高,心怀慈爱,并获得巨大的影响力和力量。

因不邪见,会获得良友,即使是被锋利刀剑威胁砍头,也不会作恶业。不迷信,是因为看到众生有各自的业。对正法的信心已建立并根深蒂固,相信佛陀的开悟,不欢迎别的教派,如天鹅讨厌垃圾堆那般。

嫌弃邪见的心是很细微的,并不想要与各种各样的邪见和错误的见解往来相处。对佛法决意,有坚定的信心,相信佛陀的开悟,不欢迎别的教派,如天鹅讨厌垃圾堆那般。

没有道理、不讲道理的人,就会执取或者对各种各样的传闻有兴趣。即使是聆听佛法,对佛法产生了信心,但如果对佛法还没有真正坚决的信心,也有可能会去相信传闻,相信没有道理之事。

接下来的义注 (Aṭṭhakathā) 讲述关于大菩萨的“作持戒” (Cārita Sīla) 。

“作持戒”的意思是:应该作的行为。就算是没有犯戒,也应该以作持戒去反省思考大菩萨的行为,是为了更加的建立培养善。行作持戒,必须知道是如此。

大菩萨于适当时候行礼,欢迎,双手合十,向贵人礼拜。此外,时时刻刻遵守礼貌的行为,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尊重的问候。当他们生病时,他会侍候他们。当他收到好话时,他对建议表示赞赏。他赞扬了高尚的品质,聆听法经之后有行萨度萨度,讲述弘扬有恩之人的美德,容忍他人的不是,他记得别人对他的帮助,为那些善法赞叹随喜,回馈自己的功德,是为了无上正等正觉的智慧。时时刻刻都不轻视一切善法,当犯错时,就会如实的看到,而且如实的告知同行所犯下的错,更加勤力的修行正法。

此外,当应该作有利益之事去利益一切众生时,勤奋,不懒惰,成为他们的好友。

此外,当众生的身上生起疾病的疼痛 ... 等,在当时,就会适当的帮忙协助。当众生受到败坏失去的痛苦时,失去亲戚,失去财富等,也会帮忙缓解那些伤痛,使自己成为帮忙者,以 (善) 法压制该压制者,为了帮助脱离不善法而向善法,以 (善) 法称赞该称赞者。

此外,大德是掩盖自己的好,宣扬自己的错,不贪,知足,清静,不交往,忍耐,不恐惧,不慌乱,不傲慢,不动摇,不恶口,不找事,有清净的心,有清净的根,没有邪命,例如,欺骗等。适当的行为与善缘具足,看到危险,即使是很渺小的危险,遵循所学习的戒律,精进,坚定,不顾虑身体与生命,不留恋并舍弃,并缓解对身体的在乎以及生命是很短暂,何谈到长久。放掉,缓解内心的污染,有愤怒,记恨等,是犯戒败坏的来源。不会因为某些小成就而沾沾自喜,不灰心退缩,努力有更进一步的成就。

此外,大德,是指引瞎子的领导者,为瞎子指出路。用手发出信号给聋子,让他们得到帮助,对哑巴也是如此。送拐杖,行器给与残疾者。或者是指引无信心者,让他产生信心。指引懒惰者,让他产生精进。指引忘记者,让他觉知。指引慌乱的心,获得专注。指引智慧衰败者,产生智慧。使精力只贯注在欲色者,能缓解欲色的贪欲。使精力贯注在记恨,昏沉,睡眠,掉举,恶作或追悔,以及,疑等等,能缓解。使行为不适当的欲寻者,能缓解欲寻,缓解邪寻等。知恩并对有恩者感恩,先开口,说友善之词,帮助,尊敬,表示回报,同样的回报或者更加倍的回报。

大菩萨,当朋友在危险之时,会跟随帮助朋友。大菩萨,自知以及知道朋友们平常的状态,然而与朋友们如往常那般的相处。此外,与朋友如往常的相处,是以善法脱离不善的法,使朋友有善法,不是有别的法。因为,诸菩萨跟随的去保护他人的心,就只为了更加勤力的建立培养善法而已。因此,以这样的习性,就不该侵犯其他众生,不该吵架,不该尴尬,不该嫌弃其他众生。当那人的行为低劣时,不应该把自己放得高高在上。不应该不全然的去与他人相处,不应该过于亲近,不应该随便交往。但是,应该以合适的时机,适当的交往相处。不在别人的面前批评他们的亲爱者,或赞叹不值得之人。不与不熟悉之人肆意无顾忌。不拒绝适当的邀请,不暴露自己太多,显示自己。不接受太过多的东西,但是对他人的信心随喜欢迎,以宣扬出信心的好处,信心的威力 ... 。

作持戒是需要很仔细的谨慎思考之事,要依据那一刻的生起的正知正念的智慧。例如,与人相处这件事情,也应该全然的,毫无保留的去相处,意思是真心实意的相处,但是,应该在合适的时机,与合适的人相处。不是过于的亲近,随便的相处,或者有时候应该抗议就该抗议,应该提醒就该提醒。有时候当朋友犯错时,就会忘记,立刻在他人的面前就批评朋友的不是。但是,倘若有正知正念的智慧生起,就会先等一下,等有适当的时机,合适的机会,才会与亲爱的朋友说。所以,要真的彻底根除一切的污染,是要有多么的克制,努力的培养善法,才能真正的根除烦恼污染。


Topic 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