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波罗蜜 5

精进波罗蜜 (viriya pāramī) :有勤劳奋斗,是为“特相”。有支助强化,是为味“作用”。有不知疲倦,不沉下去,是为“现起”。 一个激发能量的机会或者是有急迫感,是为“近因”。

精进就是勤奋努力,指的就是“精进心所”。精进心所几乎是伴随着每一种类的心生起,除了十六类“无根心” (ahetukacitta) 是没有精进心所伴随。

只是一刻的心生起喜欢某个对象时,精进心所就生起勤奋努力的去喜欢那个对象。不管是善的心生起还是不善的心生起,那一刻的精进心所也已经伴随善心和不善心一起生起了。因此,勤奋努力应该是向真正的善而努力。因为,当不善的心生起的那一刻,精进心所也是生起的,可是这个精进心所是不善的勤奋努力。当善的心生起的那一刻,精进心所也是生起的,可是这个精进心所是执行善。向善的法而勤奋努力,就是精进波罗蜜。

精进心所生起执行精进的功能,这一切都在于精进心所它要与哪一种类的心生起。精进是应该向一切善而精进,善精进的目的就是能够成为波罗蜜。倘若正念生起去觉知这一刻正在出现的法的特征,并不是我的精进,不是自我在精进,而是“正勤” (sammā-vayama) 在执行正精进的功能。是精进心所生起去勤觉知、勤学习、勤注意,或者是勤奋的去知道每一刻正在出现的法的特相。不管是精进波罗蜜生起几次,正念会生起几次,精进也会很勤奋的去学习,去注意生起的法,不灰心,不气馁,即使是很难,很慢,精进也会继续不断的勤奋。

精进波罗蜜是非常重要的法,必须要与其余的波罗蜜一起培养建立。目的就只为了能成就抵达彼岸的因缘条件,就是抵达涅槃。就会看到,即使是布施也必须要有精进努力。因为某些人有善意想要给予,但是嫌太麻烦所以就懒得去给,结果就没给出去。明明是有东西,有信心,有意图要给,可是倘若缺乏精进的话,能完成的布施也无法完成。因此精进是非常重要的波罗蜜,精进能够去支助其它的波罗蜜,例如布施和持戒。

精进波罗蜜支助各种各样的善法。倘若对行善懈怠或懒散,认为太麻烦,太累,太浪费时间了,那一刻就是不善,被不善的法掩盖了善法,善的法就不能生起。倘若是精进波罗蜜就会立刻行善。若自知自己是个难以行善的人,那是因为对善法懈怠懒散,就应该在这一刻就要努力。因为每一刻的生命不长,就只是一刻心的生灭而已。会是善的心或不善的心,都是取决于每一刻的心,所以不应该放掉或丢弃行善的任务。倘若还一直常常的对善的法懈怠懒散的话,就会缺乏精进波罗蜜,而且不善的法也无法减轻。只有一个办法能让不善的法减轻,那就是勤奋,不懒散,尽力的去行一切的善。

某些人也许会感到遗憾错过的机会,可惜应该行善却没有行善。因为,当时那一刻对善法是懈怠懒散的,所以应该去觉知、念想到精进波罗蜜。去培养建立精进波罗蜜,是为了逐渐的放弃一切的不善。

杂心所可以伴随善的心生起,也可以伴随不善的心生起,一共有六个杂心所,《一》寻心所 (vitakka) 、《二》伺心所 (vicāra) 、《三》胜解心所 (adhimokkha) 、《四》精进心所 (viriya) 、《五》喜心所 (pīti) 、《六》欲心所 (chanda) 。在这六杂心所里面的其中一个心所,是很重要的心所,是能够成为体证四圣谛的因缘条件的心所,也就是精进波罗蜜。因为当善的精进心所逐渐慢慢的累积,精进它将会成为精进波罗蜜,精进波罗蜜是智慧的随员,能够协助智慧体证四圣谛。

精进心所几乎时时刻刻都生起,它只是没有与十六个无根心生起而已。精进心所可以伴随善的心生起,也可以伴随不善的心生起。现在这一刻正在生起的精进是善的还是不善的? 倘若是不善的它就不可能是波罗蜜。通常生起的”精进”大多数都是贪爱,精进常常与不善的心生起,长久以来一直这样的伴随不善的心生起累积。应该去看到精进波罗蜜的益处,与其以不善的方向努力累积不善的精进,不如向善的方向而努力,为了善精进方能成为精进波罗蜜。

殊胜义注 (Atthasālinī) 法集论 (dhammasaṅganī) 里的一段话,如下文所述。

精进,勤劳是为特相;支助同时生起的法是为味 (作 用) ;不灰心、不气馁是为现起;有急迫感或条件去努力是为近因。

有勤劳奋斗,是为“特相”。有支助强化,是为味“作用”。有不知疲倦,不沉下去,是为“现起”。 一个激发能量的机会或者是有急迫感,是为“近因”。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可以看到精进就是努力勤奋,是与懒惰相反的。但是从阿比达摩解说法的细节,关于与心一起生起的心所,即使是懒惰的那一刻也有精进心所伴随着生起。它是向懒惰那方精进,就一直这样的往懒惰那方而精进。这表明了法是非常的详细深奥,应该认真仔细的去思考,何为特相,何为味 (作用) ,何为现起,何为近因。

在殊胜义注 (Atthasālinī) 里的一段话,有另一种的讲述关于精进的特相,如下文所述。

勇者,勇敢的行为,英勇不退缩,这就是精进心所的特相。

倘若有一位是勇敢者,另一位是懦弱者。根据阿比达摩,懦弱时也有精进心所,并向懦弱那方精进,而勇敢者会明显的显现出精进的特相,会很努力的去完成那件事情,不管是有多么的危险,多么的困难。勇敢的去作、去完成那件事情,就是精进心所的特相。倘若向善那方的精进,那个精进将会达成根,就是“精进根” (viriyindriya) 。当它与“信” (saddhā) 、“念” (sati) 、“定” (samadhi) 、“慧” (paññā) 其他根生起时,是正道的“正精进” (sammāvayama) ,就是正确的勤奋努力学习了解正在出现的法,自然而然的如实去知道法的特征。当智慧逐渐的增加,那个精进将会成为“精进力” (viriyabala) ,有力,不动摇,不管是在任何的情境也能够思考了知名法色法的特征。

在殊胜义注 (Atthasālinī) 里有解释关于“精进根” (viriyindriya) ,如下文所述:

勇气叫作“精进”或勇敢的行为名为“精进”。

例如,敢言正确之词,或敢当个诚实的人,不惧怕任何的麻烦、辛苦、不便,就算是失去职位变的贫穷,这就是精进的特相。或某些人有足够的勇气讲出法的因与果,不害怕谁会不喜欢或误解自己所讲的原意。因为法就是法,就是真相。因此而敢当勇者,不管是在什么样的世界,凡俗世界或法门世界都会勇敢的去面对,勇敢的去作。

此外,叫作“精进”,也因为是有效,有方法,就是有适当谋划去执行,也意味着是聪明。“精进”叫作“根”,因为意味着强大“增上” (adhipati) 主导,能够克制懒惰。

此外,叫作“根”, 因是为大 (Maha) ,是领导,有扶持协助的特相。

现在,精进正在生起,但倘若佛陀未曾宣说佛法,就不可能会认识精进各种各样的含义。即使是叫作“根”这个字,因是为大,是领导,有扶持协助的特相。

当善心生起时,或者是很勤奋的去作某件事情时,那一刻精进心所正在扶持协助,不气馁的要去完成所作的那件事情。

培养智慧需要精进协助支柱,此支柱是不败坏之精进,指的是对诸善法不损坏。如陈旧的老屋,能够稳固的立住是因为有柱子支撑。因此,应该知晓如此支撑的特相是为精进。

这一刻,倘若有谁在厌倦、懒惰、瞌睡、气馁,应该知道这些情景现象就如腐烂败坏的屋子,无法站立,是将要崩塌的老屋。不能立住的老屋就如不能继续的往一切善的方向进行,精进心所就如柱子支撑著老屋那般,因为有柱子的支撑,因此而不崩塌。

义注里有各种各样的譬喻,为了能够了解现在此刻正在生起的精进心所的特相。

如大军队与小军队开战,小军队败退战场,然后就向国王禀报,国王得知就派出军队与武器支援,国王的小军队有了兵力的支助,国王的小军队因支助而反攻取胜打败大军队。精进就是如此,并不会让诸相应伴随之法灰心,气馁。并会“举起”支助诸相应伴随之法。因此,所谓精进的特相就是支助。

舍利弗尊者展示关于培养建立波罗蜜,是为了彻底熄灭不善的污染达成阿罗汉。

小部又称小尼迦耶 (Khuddakkanikāya) 义释 (Mahaniddasa) 里的讲述。

就如两国,一个是土匪国,另一个是宁静国。那时,有一名军官产生了一种想法,只要这土匪国还在,宁静国就有危险。我要毁灭这土匪国,使土匪城国不成国。他穿上了盔甲,手里拿着剑进入土匪国,用剑砍断城门的柱子、墙、窗,然后开城门,填沟进入城内,把土匪国升起的旗帜取下来,烧毁土匪国。之后,反回宁静国,走上城堡,周围都是亲朋好友,享用美味食品。譬喻就是如此,“身见” (Sakaya-Diṭṭhi) 如土匪国。“涅槃” (Nibbāna) 如宁静国。建立智慧者就如一名军官,会想到捆绑就是身见。只要还有“身见”捆绑着时,那就没有脱离危险。

最后一段讲述,身见如土匪国,涅槃如宁静国。建立智慧者如一名军官,捆绑就是身见。只要还有身见,那就没有脱离危险。意思就是,首先必须要先根除的不善法就是身见,不再执取法是我,是我的。因此,必须知道土匪国与宁静国的差别。宁静国是清净,土匪国却是辛苦、烦躁、混乱。倘若,只要还有错误的见解,邪见执取法是我的,是人,是动物,就无法脱离混乱、烦恼、忧伤。因此,必须能看见不善的污染,以及停止诸苦需先根除有我存在的邪见。这个我就只是生灭的名法与色法。

小部又称小尼迦耶 (Khuddakanikāya) 义释 (Niddesa) 阇都干耳学童问经 第389 (Jutukannimanavaka-panhaniddesa 389) 阇都干耳学童向三藐三佛陀问的问题,如下文所述:

听闻,世尊“勇敢”,因此叫作“勇者” (vira) 。

世尊“勤奋”,因此叫作“勇者”。

世尊“英勇”,因此叫作“勇者”。

世尊能使别人勤奋,因此叫作“勇者”。

世尊才华横溢,因此叫作“勇者”。

世尊勇猛、进步、不胆小、不惧怕、不惊吓、不逃避。已舍弃了瞋恨与愚痴,不再有任何一丝丝惊恐。因此,三藐三佛陀是勇猛者。

三藐三佛陀已经割舍诸恶,抛弃世间一切的不善法,超越了地狱之苦,以勤而活。陛下是精进、正勤、勇猛、稳定,听闻陛下是如此,陛下是勇猛者,因此叫作,勇者。

这就是三藐三佛陀,倘若世尊不是勇猛者的话,就不会体证四圣谛成为无上正等正觉的三藐三佛陀。因为,要能够行诸善,建立培养一切善法,必须要依靠精进。即使是培养思慧,培养思考佛法的智慧,也必须要依靠精进,依靠真正的勤奋努力。即使世尊是勇猛者,也经历了多少无量的正勤努力,直到体证四圣谛成为了三藐三佛陀。因此,诸位也应该作个勇猛者,从不善的勇猛精进,改为向善的方向勇猛精进,否则善法就无法成长。精进大都不会有任何的利益是因为在每一世里的精进,几乎都是在往不善的方向发展。倘若能够了解善精进的特相,就能够累积善精进的培养,也能够显现出进步,不胆小、不惧怕、不惊吓、不逃避的特相。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经历不愉悦的感受,也许是强烈的情绪,或者是很小的情绪。对某一个人产生不好的感受,对他人不满意,没有好感。倘若那一刻觉知没有生起,不自觉,不清醒,不知道那一刻是不善法,精进也没有机会从不善改向为善。就会一直这样的有不善的欲,继续对不善的法有兴趣、欢迎不善法。

对于聆听佛法培养正念觉知者,当愤怒或不高兴生起的那一刻,正念可以生起去觉知那一刻的法。但,至于能够有多深度的觉知,是取决于各人觉知的强度。

当不善心生起时,例如,瞋恨生起了,正念能够觉知到就不会生气了。但倘若那一刻还在生气的话,这表示不善的精进还很强。但倘若善精进逐渐的增加,正念会让瞋恨不满之心被松开缓解,之后或许慈爱也会生起,立刻从暗淡变成明朗,善法的特征就是明朗,不善的特征就是暗淡污染。倘若是个真心聆听佛法者,他不会懈怠,他会愿意舍弃不善。

这种精进与认为应该克制压抑愤怒的精进是不同的。 它在正念正知的时刻生起。倘若正念生起觉知到愤怒,即使没有直接觉知到伴随不善心生起的精进心所,但是可以注意到是向善精进,就是在那一刻努力不要生气,这样的努力着不要生气,不只是一刻的觉知就可以想得起来作的到。能够想起来是因为有正念觉知到法,精进勤奋的去看到那个生气是不善,知道与“瞋恨”对立不相往来的法就是“慈爱”。在那一刻是有精进努力去原谅,精进勤奋的去理解人人都会犯错,甚至是我们自己也曾经有犯过这样的错,所以不应该对任何人不满或对生灭的法愤怒。是无明使我们不能放弃那件事情,所以不善法就这样继续不断的生起。

不同精进的分类,有分为成“增上” (adhipati) 、“成就或神足” (iddhipada) 、“根” (indriya) 、“力” (bala) ,这些指的是精进增长的程度。当还没有达到那等的程度时,就不可能去觉知到伴随正念和智慧生起的精进,而能直接去经验精进的特征。倘若想要了解“五根”:《一》信,是信根、《二》精进,是精进根、《三》念,是念根、《四》定,是定根、《五》慧,是慧根。这些法都是贵为“大”之法。它们会在正念觉知生起时一起生起。

我们也许曾经读过了各种经典,各种类型的法。例如:增上、四成就或四神足、它们是相同的法。当精进心所成为精进根时,那时的精进一定与信、念、定、慧一同生起,因此那一刻的精进必定是向善而精进。

不论如何,应该知道的就是,精进的增长就是从不善的精进慢慢的改变成善精进,然后就慢慢的累积逐步的走向不同程度的善精进。

相应部 (samyuttanikāya) 大品 (maha-vagga) 应观 (datthbba-sutta) 852-857 如下问所述:

瞧,比丘们 ,看看此五根,何为五根。乃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瞧,比丘们,在何处才能看到信根。在能支助成就须陀桓的四个利器中,方可看见此信根。

当善心生起的那一刻,那一刻的善心一定有信这个心所伴随善心一起生起,但是善心也分为好几等,有不同的程度。因此,信根有增上的力量,为大,为领导。当信根执行信的功能时,那时就会真的看见信坚定的力量,信为大,为领导的特相。能够看见信的特相是在协助成就须陀桓的四法中,协助成就须陀桓的四法,就是对佛、对法、对僧、和对圣人的戒律,坚定不移。就是对圣人的智慧去了解真相的行为,智慧体证四圣谛的行为,稳健,深信,坚定,不被任何动摇。

学习佛法者,有信心去聆听佛法。但这个信心也许会被动摇,感到困惑,偏离了正确道路。倘若,没有真正的了解佛法,就没有真正的信心能够协助智慧体证圣人的道路。

在何处才能看到精进根。在四正勤中,方可看见此精进增上的力量。

精进能够达到,为大,为领导,为精进根的程度,是来至于勤奋,慢慢的努力,一点一点的累积,直到精进逐渐的增上,达到为大,为领导的状态。意思就是,《一》精进于防止未生起的恶法。《二》精进于断除已生起的恶法。《三》精进于令未生起的善法生起。《四》精进于已生起的善法不消失,不淹没;为了更增上,更丰盛,更增长,更丰满的善法。

我们可以注意到自己是刚开始很弱小的勤奋,或已经是正精进: 防止还未生起的恶法,精进于断除已经生起了的恶法,精进于令还未生起的善法生起,精进于令已经生起的善法增长得更丰盛。还未生起的善法指的是,奢摩它内观智慧的建立以及道、果、涅槃。

当我们用这个词“奢摩它内观智慧” (samathavipassana) 时。这个词的意思是,培养建立四念住。因为当四念住生起时,奢摩它和内观智慧并不分开的生起,它们一起生起同时培养。

在何处才能看到念根。在四念住中,方可见念根。

当善心生起的那一刻一定有念心所。不管是在布施的时刻,或者在戒绝各种不善行为的时刻。但是,在何处才能看到念根,意思就是在哪里才能够真的能看到念心所为,大,为领导,就是在四念住中。

在何处才能看到定根。在四禅中,方可见定根。

在何处才能看到慧根。在四圣谛中,方可见慧根。

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建立的内观智慧,能了解法的真实本质,那就是慧根。但,那是还没有达到真正完成的程度,真的达到完成是完成体证四圣谛。

古代无数聆听佛法者,他们勤奋努力的去建立培养智慧,那时也有诸多的聆听者能体证四圣谛。那些古代的智者们可以反省提醒自己精进。我们现代的人也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像古代的诸智者一样。

中部又称中尼迦耶 (Majjhima Nikāya) 根本五十经编 (Mulapannasa) 义释 (Aṭṭhakathā) 思量经 (Anumana Sutta) 里的最后一段,如下文所述:

古代过去的老师们说,比丘应该反省思量,一日三次。早上就应该反省思量自己不善的污染是不是如此之多。倘若看到有,就该勤奋努力舍弃那些不善的污染;倘若没有,就知道自己是过着正确的出家生活。

中午再思量一次,下午又再思量一次。当在一日中无法反省思量三次的话,就思量二次。倘若也无法思量两次的话,就该反省思量一次。但,一次都没有反省思量的话,那是不应该。

这段话是在提醒我们去反省思考,天天所作所为的事,是作该作的事还是作不该作的事。能够这样的去反省思考所产生的善法和不善法,必须要依靠精进,接下来就会知道自己是有什么样的不善的污染。这是古代老师的提醒,让后代的我们也能够反省思考。

中部又称中尼迦耶 (Majjhima Nikāya) 根本五十经编 (Mulapannasa) 义释 (Aṭṭhakathā) 思量经 (Anumana Sutta) 里225,如下文所述:

目犍连尊者对诸比丘宣说关于柔顺 (易受指导) 者,让诸比丘反省思量。目犍连尊者说:诸比丘应该如此的自省思量: 我是不是喜爱恶欲,是不是在恶欲的权力之下,被恶欲所支配。倘若如此的思量,如实的知道,我是个喜爱恶欲,在恶欲的权力之下,的确是被恶欲所支配,就应该精进,勤奋努力舍弃那些不善的恶法。倘若如此的思量,如实的知道,我是个不喜爱恶欲,不在恶欲的权力之下,不被恶欲所支配。如此思量的比丘,应该以此为欢喜,勤精进学习诸善法,不管是白天或夜晚。

“诸比丘应该自省思量”,这一句话我们可以看到,别人不会比自己更清楚知道自己不善的细节。因为别人是不可能比自己更详细清楚自己是有多少的贪爱恶欲,是不是在恶欲的权力之下被支配着。所以必须是个真诚者,真心实意的人。如果这样的反省思考,如实的知道自己是怎么样的人,若真的是在恶欲之下,就应该精进勤奋努力舍弃那些最邪恶的不善法。有些人不会想要反省思考自己的不善,但是,当真的能看见利益时,就会知道善精进会往善的方向成长,这是必须要能看到自己的不善。

反省思考必须是真诚的,不偏袒自己,是个柔顺者,精进勤奋的去舍弃不善法,这是精进心所的功能。

小部经 (Aṭṭhakathā Khuddakanikāya) 义释 (mahaniddesa) 迅速经 (Tuvatakasutta-niddesa) 讲述“精进根” ,如下文所述。

在这义释的迅速经关于精进根,古师说:“心所”指的是心理的精进。也说:“心所”因此精进,没有往身体的精进,只有往心理精进而已..。

精进是名法,是能够经由身而去努力,因名法才能让身有能够去精进勤奋的行为。当人们能够勤奋努力的去作某件事情时,那是因为有精进心所让身体能够勤奋努力的因缘条件。

这部经典解说当人们正在行走时、不懒惰、不瞌睡,这些表面的现象看起来似乎是身体的勤奋努力,但实际上能够有身体勤奋努力的行为,那是因为心的勤奋努力,也就是,精进心所。

接下来的一段讲述:勤奋努力慢慢的增长直到达到“精进觉支的程度” (viriyasambojjhańgo) ,这将是能体证四圣谛的觉悟之法。还有讲述关于精进各种各样的意义。例如,“viriyarambho”和“viriyarambha”这两句巴利文有同样的意思,指的就是,精进心所。

“viriyarambho”指明的是精进心所。但接下来的讲述是关于“viriyarambha”这个字,虽然它的意思是精进心所,但它还有许多其他的意思,例如:业、犯戒、唯作、等。

“viriyarambha”就是精进。这里精进的意思是,诸众生应该在这个佛教的教导里,努力、走出去、勤奋。

应该培养的精进,如下文所述:

是的,精进叫作“arambha”,因为它是勤奋努力。“viriyarambho”此文显现出的精进,就是在懒惰中走出去,努力向上,精进走向各种各样增上的位置,勤奋努力的走上去,不停不断地奋斗,稳定、坚定、持续,极力的勤奋努力。能持续不间断的继续善法。

这就是精进的状况,不管是从懒惰中走出去,走向其它增上的位置,继续不停不断地奋斗努力,稳定、坚定、持续、继续坚持下去。

另外的含义,此走出去,是为了缓解诸欲。此走向上,是为了斩断捆绑。此奋斗,是为了根除苦海。此努力,是为了抵达彼岸。此勤奋,是为了往前进。此勤劳,是为了增上更上一层楼。此坚定,是为了拔除不善的污染。持续,是为了继续不断。进步,就是未曾松懈的,能够继续

不断地坚持到底,不管只剩下,皮、筋、和骨,也不会停止,会稳定坚定的走下去。

此外,此精进是不背弃 (善) 欲、不抛下责任、不跨过、不舍去,这带来的是对行善法不灰心气馁。因此,古师说:不背弃欲、不抛下责任,此文就如大众所说的,您们要在恒河边好好牵着运货的牛,就算是牛在恒河边的地面跪下,货也同样的可以顺利的运过去。比丘不抛下责任,就如不让货掉落地面沾到水,对行善法维持精进也是如此,因此,古师说,这就是维护着责任。

在思量经 (Anumana Sutta) 的义释 (Aṭṭhakathā) 里。古代老师让我们一日反省自己三次。至于某些人在一日里不能反省自己三次的话,就应该反省思考二次;倘若两次也做不到的话,就应该一天一次。但一天一次都没有反省思考,这样是不应该的。

思考这部思量经,不管是经的部分或义释部分,都显现出各个不同层次的智慧。对于有很厚重不善的污染者来说,如果又是个难以教导的人,是个不曾看见过自己的不善污染,不曾自省,不曾向别人透露出自己是有多么深的不善污染,而只会去看别人的不善污染。倘若是这样的话,就必须从聆听佛法中开始去思考不善的危险,要精进努力,勤奋的一再反省思考自己的不善,这是对难以教导的人来说。但对于柔顺者,了解佛法的道路,易以教导的人来说,当法正在出现的时候,不管是哪一种不善法生起,正念也可以立刻去觉知到那个生起的法的特征。这是另一等层次的智慧,是了解法的真实本质的道路,去深入学习法的特征。

当已经学习研究思量经 (Anumana sutta) 以及义释 (Aṭṭhakathā) 这部经典里面的内容,有没有一日三回的反省自己或一日两回,或者甚至过了好几日了,能够反省自己一小回,反省自己一次吗。倘若是个柔顺者,时常培养四念住,当不善法生起时,不必等待时机去思考法,因为正念觉知可以立刻觉知到那一刻所生起的法,这就是培养四念住的开始。即使那一刻还不知道,还没有直接经验名法或色法,或经验无我。只需以正念觉知,如实的知道法的特征,那一刻就是一种层次的正念觉知。

在思量经里的一段话,如下文所述:

“倘若如此的思量,如此的知道,我有诸多不善法,例如有恶意与色欲,抬高自己、贬低他人,等等。即使是这样,就更应该精进努力,精进努力是为了能够舍弃那些邪恶不善法。倘若如此的思量,如此的知道,我

没有那些不善法,那个比丘就应该勤奋努力修学诸善法,不管是黑夜或白昼。 ”

这就是自然的去学习正在出现的法,如实的去了解法的特征。可能是在平日里,某个程度的反思所生起的不善法,所犯下的不善行为,然后能够念想觉知到所犯的恶行。或是另一个程度的正念觉知,就是当法正在出现的那一刻,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法,正念可以立刻去觉知到那个正在出现的法。

修学培养正念觉知者,会不会期盼想要得到修学培养正念觉知的成果?有些人很努力的去精进,因为他认为那会快速的产生效果,结果努力到无力就放弃了。四念住的培养是不能催快的成长,因为四念住的培养必须要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如实的去觉知到法的特征。能够知道诸法无我,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很自然的去觉知到法的特征。倘若有期望,抱着期望去努力,尽快想要得到努力的成果,这样不是正确的培养四念住。

有一位高龄的长辈,年龄差不多80岁。他已经听闻了很多关于佛法的广播节目。每当他听闻佛法之后就会反省思考关于培养四念住这件事。即使这位听闻者年事已高,也未曾停止精进努力不断的聆听思考佛法。这位高龄者说,他听闻的广播节目,那节目叫作“培养建立内观的道路”,听闻之后他很努力的去记住弘扬佛法的地址“泰国佛学研习与弘扬基金会” (Dhamma Study And Support Foundation) 。这位听者他很有心,精进努力的要来基金会,他的目的就只为了要来基金会捐款。他从家中9点早上就出门,下午2点才抵达目的地的基金会。

这整个行程包括午饭和其余的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能看到一位高龄者的精进。所以能够体证四圣谛或精进能够逐渐的增长,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很自然的觉知到法的特征,逐渐慢慢的建立培养,不必去刻意作什么不寻常的精进。当正在建立培养善因的那一刻,精进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培养善法这件事是逆着不善法,不顺从欲望,逆向各种各样的舒服方便,善法才能逐渐的建立起来。在日常生活中去正确培养四念住的人,了解法的智慧肯定逐渐增加,当智慧能逐渐增加,要去体证四圣谛的结果并不难。但是,困难的是有没有正确的因缘条件带来智慧逐渐的增加。这个正确的因是取决于,慢慢的思量,慢慢的反省,慢慢的学习,慢慢去觉知到在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意门的名法与的色法的特征。在日常生活中逐渐的,慢慢的,一点一点的生起累积。虽然是很稀少的生起累积,但因为精进才会反复的思考再思考,时常思考,不断的思考。因为很

清楚这是唯一能够累积直接经验名法与色法生灭的智慧。法就在这一刻正在生起灭去,倘若不如理作意,不去觉知,不去学习,不开始去了解名法与色法的特征,就不可能有条件能直接经验法生灭的特征。因此,智慧生起的因是困难的,必须要一世接着一世继续的培养累积,直到条件成熟,智慧直接经验法的生灭在那时候并不难。

小尼迦耶 (khuddaka nikāya) 本生经义注11 (Jātaka-aṭṭhakathā-ekādasakanipāta) 讲述关于一位比丘抛弃精进 (samvaramahārāja-jātaka 8) ,如下文所述。

那时,三藐三佛陀住在“祇园精舍” (jetavana-vihāra) ,宣说关于有一位比丘,他已抛弃了精进法的故事。

有一位比丘,这位公子的父母是“舍卫城”的人,当这位公子有机缘听闻三藐三佛陀所说的法,就生起出家的信心,行戒律以及行敬拜前辈,朗诵“随顺解脱或巴帝摩卡” (pāṭimokkha) ,背得滚瓜烂熟,出家五年,修习“业处” (kammaṭṭhāna) ,拜别师尊与前辈,说道:有意愿居住在森林。当此比丘抵达在边疆区的一个村庄时,那里的人民都非常的敬佩此比丘的态度行为,为此比丘在村庄里建造了住处。

到了“结夏安居” (vansa) ,此比丘在整个雨季里精进修习培养“业处”,但无法体证法。此比丘就回想到三藐三佛陀所说的法,听闻佛法后能了解法的人分为四类。在这四类的人,我肯定是属于第四类“文句的行者” (padaparama) ,如此,我为何还要居住在森林呢。因此,此比丘他就抛弃了精进,离开了那个在边疆的村庄,返回“祇园精舍”,是为了去看三藐三佛陀无比之美的容颜,听闻无比动听的声音。

当三藐三佛陀得知此事,就向那个比丘说法。在此教中最美味之果,此果是阿罗汉果,对于懒惰者,并不会得尝此果。从前,你是个对我的教导,精进,奋斗,努力。即使你是最小的王子,是“瓦拉纳西”国王的第一百位王子。那时,你也是住在诸智者的教导里,能坐上王座当上了国王。然后,三藐三佛陀继续往下说此比丘的故事。那时,此比丘生为“桑瓦拉大王” (samvaramahārāja) ,佛陀宣说关于“桑瓦拉大王”之德,以德服众。诸亲戚与人民都心悦诚服于他的道德,让他当上国王,成为“桑瓦拉大王”,即使他是他的父王所出生的第一百个孩子,在诸王兄王姐中是最小的王子。

桑瓦拉大王”与他的王兄说道:“我的王兄,我并不嫉妒那些离开家中寻找大义者。我以尊敬的,谦虚的心向他们的脚叩拜”。

在这里可以看到一切都不可或缺精进,即使是不嫉妒那些离开家中寻找大义者或是离家的有知识者,都应该向智慧尊敬。但是有些人反而会对有智慧的人产生嫉妒的心,这一切都是取决于累积下来的嫉妒。因此,不生起嫉妒心必须依靠善精进,勤奋努力的净化不善的污染。看见嫉妒的危险才能够舍弃嫉妒,即使是尊敬,谦虚,叩拜他们的脚,也必须要精进,勤奋努力的去净化不善的污染,净化傲慢、自我的重要、我是国王的孩子。

三藐三佛陀继续往下说,“那些离开家中者,他们欢迎寻找大义者的道德,他们并教导我行各种各样美德,教导我无嫉妒之心,欢迎的去聆听。

当我听闻离开家中寻找大义者之词了之后,并没有对他们生起一丝一毫的不敬之心,我的心对法很欢迎。

象群、马群、车群、以及人群,我未曾减少津贴和未曾减少赏赐。

我拥有英明的朝臣官员,帮忙协助,让“瓦拉纳西”食物丰盛,有清洁可饮用的水。

此外,各地富商来到吾国“瓦拉纳西”,我并关照维护那些各地的富商,我的王兄,您就如此的知道吧。

这就是能让大家心悦诚服的原因,因为“桑瓦拉大王”拥有这样的道德,以德服众,最该当上“瓦拉纳西”的国王。

三藐三佛陀宣说此故事,提醒此比丘。“看,你曾经很耐心的聆听法,为何如今不行精进法,抛弃了勤奋努力”。宣说真理结束后,此比丘获得第一果圣人成为了须陀洹。

那时的“桑瓦拉大王”是此比丘。“桑瓦拉大王的王兄就是“舍利弗尊者”。桑瓦拉大王的诸王兄王姐就是诸比丘和比丘尼尊者。那时的人民就是在此聆听佛法的诸佛教徒,至于有知识者,寻找大义的大臣是我三藐三佛陀。

那时的人民就是在佛陀在世的诸聆听佛法的佛教徒。在这里就会看到果不难,但因难。能成就任何的成果,都是来自于正确的原因,有其因必有其果。因此,倘若此刻因缘条件不俱足,要怎么强求,要快速生起什么

样的成果也强求不来的。必须是继续不断的精进,必须是个真诚者,是不是如实的知道正在出现的法,有没有真正的了解法的特征,而不是只是在文字上听得懂而已。因为四念住就是正念觉知,智慧与念一起生起的那一刻,能够了解那一刻法的真相,了解那一刻出现的法的特征。继续不断地一直培养智慧,直到能够体证四圣谛的因缘条件俱足,体证四圣谛就不是难事了。这就是成果不难,但正确的原因难,培养原因必须要有耐心和精进,勤奋努力不断的坚持下去。

增支尼柯耶 (aṅguttara nikāya) 精进努力经 (ātappa sutta) 第489三藐三佛陀宣说关于应该精进努力,如下文所述:

看,诸比丘,应该行的三种精进努力,三种是什么。《第一》精进努力是为了不让还没有生起的恶法,不善法生起。《第二》精进努力是为了让还没有生起的善法生起。《第三》精进努力隐忍在身内所生起的痛苦、强烈、辛辣、苦涩、开心不起、足以夺走生命的。

看,诸比丘,当比丘精进努力此法,《第一》精进努力是为了不让还没有生起的恶法,不善法生起。《第二》精进努力是为了让还没有生起的善法生起。《第三》精进努力隐忍在身内所生起的痛苦,强烈,辛辣,苦涩,开心不起,足以夺走生命的。我称行此法的比丘,叫作,有精进努力,有智慧,有念,为了达到最终苦的停止。

即使是很短的一段话,但也能够提醒我们应该作,应该行的三种精进努力,这也必须,这也必须建立更多的耐心去忍耐。


Topic 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