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二種心所(附錄 2)
通一切心所的本質和它伴隨一起生滅的其它心所相同。當通一切心所伴隨著不善心所時,它是不善的。但當通一切心所伴隨美心所時,它是美的。因此通一切心所可以伴隨不善心所和美心所。 十三種通一切心所可以分為兩類 : 七個遍一切心心所(sabbacitta sadharana cetasikas)和六個雜心所(pakinnaka cetasikas)。七個遍一切心心所伴隨每種類型的心。每個心生起時都必須至少有七個遍一切心心所伴隨。唯獨雙五識(果報心)只會有七個遍一切心心所伴隨,不會有其它的心所。因此,雙五識伴隨的心所數量是最少的。其它類型的心都會有超過七個以上的心所伴隨。
七遍一切心心所 1. 觸心所(phassa cetasika): 接觸對象所緣。當觸心所生起並接觸對象時,這是心和心所能夠一起生起以執行它們各自功能的條件。心,觸心所和其它的心所一起生起,執行各自的功能然後馬上滅去。觸心所接觸對象後,對象才能出現(以所緣被經驗)以便其它的心所可以執行它們各自的功能,比如對出現的對象貪愛或瞋恨。觸心所就像是心和心所的食物,使心和心所能去經驗一個對象。因此觸心所是心和心所生起的食緣(ahara-paccaya)。
2. 受心所(vedana cetasika): 是感受心所。當心生起並認知一個對象時,受心所會與任何一刻的心一起生起。受心所可以是愉悅的感受,不愉悅的感受,舒服的(在身根)感受,不舒服的(在身根)感受或中性的感受。受心所會伴隨著每一個心生起,依它所伴隨的心的類型而有不同。比如對不善心而言,不愉悅的感受會伴隨瞋根心,而中性的感受會伴隨痴根心和貪根心。
3. 想心所(sanna cetasika): 會記住或標記對象以便它可以被認出。 想心所記得每一個出現的對象以及因為快速接續生起的實相而產生的”一個整體”,一個人或東西的概念。想心所記得對於出現對象的愉悅感受,不愉悅感受,舒服的感受,不舒服的感受以及中性的感受。想心所是引起貪愛與執著很重要的條件。受心所也是一樣的狀況。比如當一個人感到愉悅高興的時候,貪愛很容易生起去執取那個愉悅的感受並希望能夠一直持續下去。因此在五蘊中,受心所和想心所是分別獨立出來的蘊。其他五十個心所則是行蘊,也就是造作業行的蘊。
4. 思心所(cetana cetasika): 意願或意圖。它積極地完成自己的任務並指揮協調一起生起的名法。思心所是業緣(kamma-paccaya)。業緣有兩種,當思心所伴隨心和心所一起生起的時候是俱生業緣(sahajata-kamma-paccaya);但是當不善思心所伴隨不善心執行不善業,以及善的思心所伴隨善心執行善業滅去之後,異剎那業緣(nana-khanika kamma-paccaya)會在之後不同的時刻執行它的功能帶來結果。因此不善思心所和善的思心所會使果報心和果報心所在之後生起,但和實際造不善業和善業是不同的時刻。這就是為什麼業緣也會在不同時刻執行它們的功能。
5. 一境性心所或專注心所(ekaggata cetasika): 專注於經驗的對象。無論心認知到什麼對象,一境性心所就會專注於該對象。然而當一境性心所伴隨不善心時和伴隨善心時的專注力量是不同的。在奢摩它的發展中,心一次又一次地知道一個所緣,持續很長的時間,那個時候一境性心所表現出來的特徵是定(samadhi),並且可以是不同的程度。伴隨善心的一境性心所是正定(samma-samadhi),它可以依序發展到更高的階段。
6. 命根心所(jivitindriya cetasika): 是維持心和心所生命的心所。雖然名法生起只會持續非常短暫的時刻,但仍然需要命根心所在那一剎那維持。命根心所是伴隨的心和心所的根緣(indriya-paccaya) ; 它是看護心和心所的領導者,使它們在滅去之前能夠維持一剎那的生命。
7. 作意心所(manasikara cetasika): 讓心轉向目標的心所,使對象得以呈現。轉向對象使伴隨的其它心所去經驗出現的對象。
這七個遍一切心心所和它們所伴隨的心具有相同的本質。當它們伴隨著善心時,它們就是善的 ; 當它們伴隨著不善心時,它們就是不善的 ; 當它們伴隨果報心時,它們就會是果報心所 ; 當它們伴隨唯作心時,它們就會是唯作心所。它們和所伴隨的心也是相同的層次。因此,當它們伴隨欲界心時,它們就會是欲界心所 ; 當它們伴隨色界心時,它們就會是色界心所; 當它們伴隨無界心時,它們就會是無界心所 ; 當它們伴隨出世間心時,它們就會是出世間心所。
六雜心所 六雜心所可以和不善心所或美心所一起生起,但它們不一定會和每一個心一起生起。它們分別為: 1. 尋心所(vitakka cetasika): 觸擊,投向觸心所接觸的對象。尋心所伴隨著五十五個欲界心以及初禪階段的十一個禪定心。它不會與雙五識和第二到第五階段的禪定心一起生起。尋心所觸擊對象,它會依伴隨的心和心所”想到”那個對象。尋心所想到或思維對象, 是八正道的第二道分。
2. 伺心所(vicara cetasika): 支持尋心所重複地想到或觸擊到目標對象。伺心所伴隨著六十六個心,也就是四十四個欲界心,初禪的十一個禪定心和第二禪的十一個禪定心。伺心所不會伴隨雙五識也不會伴隨第三禪到第五禪的禪定心。除了第二禪的十一個禪定心以外,其它凡是有尋心所伴隨的心都一定會有伺心所伴隨。
3. 勝解心所(adhimokkha cetasika): 確定目標對象,它對它的對象所緣是毫不懷疑的。勝解心所伴隨著八十七種類型的心。它不會和雙五識或與疑相應的癡根心一起生起。因為勝解心所確定它的對象並且沒有任何的懷疑,所以它不會和與疑相應的癡根心一起生起。
4. 精進心所(viriya cetasika): 是努力,奮鬥並穩固所伴隨的法,使它們不會退減。精進心所伴隨著七十三種類型的心。它不會伴隨十六個無因心,也就是五門轉向心,雙五識,兩種類型的領受心和三種類型的推度心。因為這十六個無因心各自執行自己的功能,不需要精進心所作為條件。
5. 喜心所(piti cetasika): 高興,滿意和激動的,因此它只會與愉悅的感受一起生起。喜心所與五十一種有愉悅的感受伴隨的心一起生起,也就是十八種類型的欲界心,初禪階段的十一種禪定心,第二禪的十一種禪定心第三禪的十一種禪定心。第四禪的十一種禪定心有愉悅的心裡感受伴隨,但不是喜心所。這個階段的禪定心比第三禪的禪定心更細緻,但仍然有喜心所伴隨。只有達到第四禪才能夠摒棄喜心所。
6. 欲心所(chanda cetasika): 渴望採取行動的心所。這個心所伴隨著六十九種類型的心。它不會伴隨二十種心,也就是十八種無因心和兩種類型的痴根心。當無因心生起的那一刻沒有行動的渴望。 因為與痴相應的痴根心沒有貪愛或瞋恨一起生起,也就沒有欲心所伴隨。 欲心所是與貪根心,瞋根心以及其它心伴隨一起,渴望行動的實相。
十四種不善心 不善心所是不健康也不美麗的。當心有不善心所伴隨時,它就會是不善心。因此不善心所只會伴隨十二個不善心,它們不會伴隨善心,果報心或唯作心。但不善心一定會有四種不善心心所伴隨:癡,無慚,無愧和掉舉,巴利文稱為遍一切不善心心所(akusala sadharana cetasikas),其它的不善心所則視情況伴隨不同類型的不善心。十四種不善心所如下: 1. 痴(moha cetasika): 不知道實相的真實特徵。痴心所會伴隨所有十二種不善心。
2. 無慚(ahirika cetasika): 對於不善法不感到羞恥。它會伴隨所有十二種不善心。
3. 無愧(anottappa cetasika): 不害怕不善法的危險。它會伴隨所有十二種不善心。
掉舉(uddhacca cetasika): 是不平靜的心所,對經驗到的對象是心煩意亂的。它會伴隨所有十二種不善心。
4. 貪(lobha cetasika): 執取,渴望對象的心所。它會伴隨八種貪根心。
5. 邪見(ditthi cetasika): 對實相有錯誤的見解。它會堅持執著於不是導向正道的錯誤見解或練習。它使人們盲目地迷信或對所謂的吉祥徵兆感到興奮。每當人們持錯誤的見解並努力透過身,語,意,作錯誤的練習時,那就可能是有與邪見相應的貪根心伴隨生起。當初果聖人的入流道心生起的那一刻時,徹底根除了邪見,邪見不會再生起。因此初果須陀洹不再有四種與邪見相應的貪根心。
6. 我慢(mana cetasika): 在人們感到很驕傲,感到自己很重要的時候生起。它只會和不與邪見相應的四種貪根心一起生起,但並非總是伴隨著這些類型。有時候我慢會伴隨著不與邪見相應的貪根心,有時不會。只有阿羅漢果的聖人體證四聖諦,才能完全徹底根除我慢。
7. 瞋(dosa cetasika): 是粗劣的心所; 是去傷害或危害的實相,會煩躁或惱怒。它伴隨著兩種類型的瞋根心。達到第三果阿那含的階段時才能完全徹底根除瞋。由於初果須陀洹還沒完全根除兩種類型的瞋根心,所以還是會有悲傷和憂傷。
8. 嫉(issa cetasika): 嫉妒他人的成就,他人所擁有的,他人的財富或良善的品質。嫉妒會和兩種類型的瞋根心一起生起,但並不一定總是會一起生起。有時嫉妒伴隨瞋根心,有時不會。當達到初果須陀洹階段時,嫉妒才能被徹底根除。因此所有達到果位的聖人都不會再有嫉妒了。
9. 悭或小氣吝嗇(macchariya cetasika): 當人們不想與其他人分享他的財產,並且不想有他人從中受益。小氣吝嗇伴隨兩種類型的瞋根心一起生起,但它不會和貪根心一起生起。當小氣吝嗇生起時,心是焦慮和不快樂的,因此它不會與中性的感受或愉悅感受伴隨的貪根心一起生起。小氣吝嗇一定會是和不愉悅的心裡感受伴隨一起生起。瞋根心有時會有小氣吝嗇伴隨,有時不會。只有當初果聖人的入流道心生起時,小氣吝嗇才會被徹底根除。因此所有達到果位的聖人都不再有小氣吝嗇。除了阿羅漢果以外,其它果位的聖人因為還沒完全根除貪根心,因此雖然還沒完全放棄他們的財產,但是他們已經不再有小氣吝嗇了。聖人已經發展正道,因此只要在適當的時候,他們可以慷慨大方地把東西贈送給他人。
10. 惡作或後悔(kukkucca cetasika): 是對已執行的不善或還沒執行的善產生焦慮和後悔的心所。它會與兩種類型的瞋根心一起生起。惡作有時會伴隨瞋根心,有時不會。達到第三果位的聖人阿那含能夠完全徹底根除惡作。
11. 昏沉(thina cetasika): 導致心精神不振,對善缺乏精進。它會與四種需被慫恿的貪根心和一種需被慫恿的瞋根心一起生起。需被慫恿的不善心有時會有昏沉伴隨,有時不會。
12. 睡眠(middha cetasika): 使伴隨的心所呈惰性,並且昏昏欲睡。它可以與五種需被慫恿的的不善心一起生起。昏沉心所和睡眠心所一定會一起生起,它們無法分開。只有達到阿羅漢果位的聖人才能夠徹底根除昏沉和睡眠。
13. 疑(vicikiccha cetasika): 對名法和色法的特徵,四聖諦以及佛,法,僧是懷疑的。它會和與疑相應的癡根心一起生起。初果聖人須陀洹已經完全徹底根除疑心所。
不善心所可以分為以下類別: •四遍一切不善心心所: 它們是痴,無慚,無愧和掉舉。 •三貪根心所: 它們是貪愛,邪見,我慢。邪見和我慢會和貪心所一起生起,但邪見不會和我慢同時生起。當有與邪見相應的貪根心時不會有我慢伴隨。我慢會伴隨四種不與邪見相應的貪根心,但不會總是伴隨著這些心。有時候我慢會伴隨不與邪見相應的貪根心,有時不會。 •四瞋根心所: 它們是瞋恨,嫉妒,小氣吝嗇和惡作。嫉妒,小氣吝嗇和惡作會伴隨兩種類型的瞋根心,但是這三個心所不會同時生起,它們也並非總是伴隨瞋根心。有時候它們會伴隨瞋根心,有時不會。 •二有行心所: 它們是昏沉和睡眠。這兩個心所一定是一起生起,它們不能分開。它們會伴隨五種需被慫恿的不善心一起生起,但它們不會總是伴隨著這些心。 •一癡根心所: 疑心所沒有特定的分類。十三種不善心所分為以上四種類別再加上疑心所,所以總共有十四種不善心所。
二十五種美心所 美心所是美麗的,健康有益的心所。當美心所伴隨心的時候,心就會是美麗的。不善心所與美心所完全不同,不善心所只會與十二種不善心一起生起。美心所會伴隨善心,欲界果報心和欲界唯作心。 美心所伴隨欲界善心,色界善心,無色界善心,出世間心,欲界果報心,色界果報心,無色界果報心,果心,欲界唯作心,色界唯作心和無色界唯作心。 不同類型的美心所會伴隨著美心: 有十九種美心所是遍一切美心所,會伴隨所有的美心一起生起,但其它六種不一定會。關於不會伴隨每一個美心的心所有以下六種類型: •離心所(virati cetasikas): 有三種類型;它們會伴隨十六種類型的心:八種欲界善心和八種出世間心(或是四十種出世間禪定心) •無量心所(appamanna cetasikas): 有兩種類型,它們會伴隨八種欲界善心,八種唯作心,四種色界善心,四種色界果報心,四種色界唯作心。 •智慧心所(panna cetasika): 伴隨四十七種類型的心,包括十二種與智相應的欲界心 ; 二十七種禪定心(十五種色界心和十二種無色界心)以及八種出世間心。
十九種遍一切美心所 1. 信(saddha cetasika): 是純淨的心所。它就好比是一個淨化寶石,使渾濁的水變得乾淨和純淨。當信生起時,不善法(好比是泥漿)會消退不能生起。因此,信是對善法有信心的實相。
2. 念(sati cetasika): 是覺知,沒有忘記什麼是善的。當不善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生起時,那時候並沒有覺知,沒有佈施,持戒,或心智的培育。但當念生起時,就會透過佈施,持戒或心智的培育而發展善。
3. 慚(hiri cetasika): 對不善感到羞慚並退縮。當善心生起時,就會對不善法感到羞慚。慚心所的特徵就好比是遠離污穢。
4. 愧(ottappa cetasika): 對不善法的危險感到害怕。每當不善法生起時,即使只是很細微的不善程度,只要有愧心所生起就會害怕這個不善法。愧心所的特徵就好比是害怕碰到一堆熱鐵。
5. 無貪(alobha cetasika): 不執著於對象,能夠從中脫離的心所。當貪愛生起時,即使是很微細,善法比如佈施,持戒,心智的培育與發展就不能生起。善心必須是以無貪心所為根(hetu)。無貪的特徵就好比是不會附著於蓮花花瓣的水滴。
6. 無瞋(adosa cetasika): 不生氣,不粗劣或不苛刻的心所。它的特徵是友善,也被稱為慈愛(mitto表示朋友),因為它是對眾生的仁慈。
7. 中捨性(tatramajjhattata cetasika): 對所經驗的對象是中性,平衡,平等的。平等(upekkha)有十種,不是都是中捨性心所: •六(塵)捨(chalanga upekkha): 這是中捨性心所,阿羅漢對經由六個根門出現的對象保持平等,不再有任何貪愛。 •梵住捨(brahma-viharupekkha): 這是中捨性心所,對一切眾生平等看待。 •覺支捨(bhojjhangupekkha): 這是中捨性心所,七覺支當中的舍覺支,導向體證四聖諦的因素之一。 •精進捨(viriyupekkha): 這是精進心所;正確的努力,也就是不過度努力也不過度鬆懈。 •行捨(sankharupekkha): 這是慧心所瞭解行法的三共相: 無常,苦和無我而對諸行法是平等的。 •捨受(vedanupekkha):這是受心所,也就是中性的感受。不是愉悅的感受也不是不愉悅的感受。 •觀捨(vipassanupekkha):這是慧心所瞭解對於所探究的法是因為其條件生起而保持中性,平等。 •中捨(tatramajjhattupekkha):這是中捨性心所,沒有不足或過量。 •禪那捨(jhanupekkha):這是發展禪定時的中捨性心所,摒棄了對分散注意力和影響心裡穩定性的法的興趣。這種禪那捨在第三禪階段會生起,此時摒棄了喜心所。 •遍淨捨(parisuddhupekkha):這是在第四禪階段(四分法)或第五禪階段(五分法)時生起的中捨性心所。它是平靜和純淨生起的條件。在這個階段已經沒有任何禪支需要被摒棄了。
8. 身輕安(kaya-passaddhi):這是平靜,不會靜不下來(掉舉)的心所,它使它伴隨的心所是平靜的。
9. 心輕安(citta-passaddhi):這是使它伴隨的心能夠平靜的心所。當一個人執取於獨處,安靜,想待在森林裡,想從焦躁不安中解脫,這是貪根心而不是真正的平靜。當一個人佈施,持戒或培育與發展心智的時候,是從不善中脫離,這是真正的平靜。心智的培育與發展包括止禪和觀禪。身輕安與心輕安的相反是掉舉。
10. 身輕快性(kaya-lahuta):這是輕快的,活潑的心所,它使它伴隨的心所是輕快的,沒有不善的遲滯。
11. 心輕快性(citta-lahuta):它使它伴隨的心是輕快的,不沈重的。身輕快性與心輕快性的相反是昏沉與睡眠。
12. 身柔軟性(kaya-muduta):這是平順和柔軟的心所。它使它伴隨的心所不僵硬和粗劣。
13. 心柔軟性(citta-muduta):它使它伴隨的心是平順不僵硬的。身柔軟性和心柔軟性的相反是邪見和我慢。
14. 身適業性(kaya-kammannata):它使伴隨的心所適應善法。
15. 心適業性(citta-kammannata):它使伴隨的心適應善法。身適業性和心適業性的相反是對善法不適應的。
16. 身練達性(kaya-pagunnata):它使它伴隨的心所對於對象是有益美麗的善法時是熟練,有效率的。
17. 心練達性(citta-pagunnata):它使它伴隨的心對於有益美麗的善法時是熟練,有效率的。身練達性和心練達性的相反是對善法缺乏信心的。
18. 身正直性(kaya-ujukata):這是正直的心所,它使它伴隨的心所對於善是堅定,真誠,不歪曲的。
19. 心正直性(citta-ujukata):它使它伴隨的心對於善是堅定,真誠的。身正直性與心正直性的相反是欺騙和狡猾,導致心是歪曲不真誠的。
上面提到十九種美心所會伴隨著每一個美心。它們不會伴隨十二種不善心和十八種無因心。美心所不是二因(無貪和無瞋)就是三因(無貪,無瞋,智慧),不會有任何美心只有一個因伴隨。不善心則不會有三因,只會有一個因(痴)或二因伴隨:痴和貪愛伴隨或痴和瞋伴隨。 除了十九種遍一切美心所以外,有六種美心所不一定總是伴隨每個美心一起生起,首先是三種離心所,內容如下: 1. 正語(samma-vaca):這個心所的功能是遠離妄語,惡口,兩舌和綺語。當一個人遠離這些惡語時就是正語執行它的功能。
2. 正業(samma-kammanta):這個心所的功能是遠離三種惡行:殺生,偷盜,邪淫。當一個人遠離這三種惡行時,就是正業心所執行遠離惡行的功能。
3. 正命(samma-ajiva):這個心所的功能是遠離錯誤的謀生方式,也就是遠離和三種惡行和四種惡語有關的謀生方式。當一個人遠離錯誤的謀生方式時,就是正命執行它的功能。
此外,還有兩種無量心所(appamanna cetasikas)也不一定總是伴隨每個美心一起生起的心所。它們以有情眾生和人為對象,不會和欲界果報心,色界第五禪定心,無色界心和出世間心一起生起。它們分別如下:
4. 悲(karuna cetasika):對遭受苦難的有情眾生充滿同情心。它表現出來的是無害。
5. (隨)喜(mudita cetasika):對其他的有情眾生的成就感到欣喜,它的相反是嫉妒。
還有一個心所不會總是伴隨每一個美心: 6. 慧(panna cetasika):慧心所是正見,對法的特徵以及對因果關係有正確瞭解。
十九種遍一切美心所一定會伴隨每一種美心,包括善心,果報心和大唯作心。它們伴隨欲界心,色界心,無色界心和出世間心。 有六種美心所不一定總是會伴隨每一種美心,有以下區別: 三種離心所(virati cetasikas)有時可能會伴隨8種欲界善心一起生起,但它們一定總是會伴隨八種出世間心(或四十個具有禪定因素的出世間心)。離心所不會伴隨每個欲界善心。只有當欲界善心遠離某種特定的不善業時才會有相關聯的離心所伴隨。三離心所不會總是伴隨欲界善心。然而當出世間心生起時,三離心所一定會伴隨出世間心一起生起。當道心生起時,三離心所依達到不同的開悟階段執行它們根除不同程度不善汙染雜質的功能。它們也一定會伴隨果心。因此,三離心所必須伴隨八種出世間心(或四十種)。 三離心所不會伴隨欲界大唯作心,因為阿羅漢已經完全根除所有不善汙染雜質,因此不再需要遠離不善。 離心所不會和欲界果報心一起生起。欲界果報心和色界果報心,無色界果報心,出世間果心不同。色界果報心,無色界果報心和出世間心是相同的業產生的結果。色界善心是色界果報心的業緣條件,它們有相同的心所,經驗相同的對象。它們就好比是身形及影子,因為它們很相似。無色界善心和無色界果報心,出世間心和出世間果心也是如此。然而欲界善心和欲界果報心並不會有相同的心所伴隨。因此,欲界果報心是欲界善心遠離不善的結果,但欲界果報心並不會有任何三離心所伴隨。
離心所不會伴隨色界心和無色界心,因為禪定心的那一刻並不會透過身體或言語造業,因此不需要離心所。
關於不一定會伴隨每一種美心的無量心所:悲和隨喜。當心以遭受苦難的有情眾生,或欣喜於他人的成就和幸福為對象的時候,一次只會有一種無量心所伴隨生起。無量心所不會伴隨欲界果報心。它們可以一次一個伴隨以有情眾生為對象的欲界善心和欲界大唯作心一起生起。 悲和隨喜是四無量心(brahma-viharas)的其中之二,發展奢摩它平靜的對象:慈愛(metta),也就是無瞋心所;悲(karuna),悲心所;喜(mudita),隨喜心所; 捨(upekkha),中捨性心所。當發展奢摩它的對象所緣是無量心所的時候,慈,悲或喜伴隨欲界善心可以發展出強而穩定的平靜到近行定和安止定的禪定程度。如果平靜進一步發展,就能夠依序達到第二禪,第三禪和第四禪。隨著慈,悲和喜的逐漸發展,可以達到色界第四禪(五分法)。較低層級的四個階段的禪定心都會有愉悅的心裡感受伴隨,然而第五禪不再有愉悅的心裡感受,只有中性的感受伴隨。因此只有無量心所中的中捨性心所才可以是第五禪的對象所緣。慈,悲,喜是前四個階段的禪定對象,而捨則是第五禪的禪定對象。 悲和隨喜不會伴隨無色界心,因為無色界心不能以有情眾生和人為對象所緣。因為出世間心是以涅槃為對象,因此它們也不會伴隨出世間心。
慧心所與所有與智相應的欲界心一起生起。它也會與色界心,無色界心和出世間心一起生起。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欲界善心一定會有十九種遍一切美心所伴隨。有時候當心遠離不善時,會有任何一種三離心所伴隨。有時候會有悲或隨喜伴隨,有時候則會有慧心所一起生起。當人們發展奢摩它或內觀智慧時,一定會有與智相應的欲界善心伴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