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法 現在(27)

第二十七章 奢摩它的建立

奢摩它或禪定並不是僅靠發展專注就能達成。專注是一個法,它專注於一個對象,它也稱為一境性心所,它伴隨每一刻的心一起生起,是遍一切心心所。當心經驗同一個所緣很長一段時間的時候,一境性心所表現出來的特徵就是定。它會牢牢固定在一個對象上。伴隨不善心的一境性心所是邪定,伴隨善心的一境性心所則不是邪定。

如果人們試圖要透過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在一個對象上,如果那個時刻的心並沒有智慧伴隨,那就是邪定。在這樣的時刻,是貪愛執著於把心固定在一個對象上。如果智慧沒有生起,就無法知道貪根心和善心之間的不同。貪根心和欲界善心可以有不同類型的感受心所伴隨。貪根心有八種類型,四種有中性的感受伴隨,四種有愉悅的感受伴隨。至於八種類型的欲界善心,四種有中性的感受伴隨,另外四種有愉悅的感受伴隨。如果是中性的感受,心既不是愉悅的也不是不愉悅的,它是不受情緒干擾的。如果是有愉悅的感受伴隨,心是快樂和欣喜的。當中性的感受或愉悅的感受生起時,很難辨識出那是貪根心還是善心。

貪根心和欲界善心是完全不同類型的心:八種類型的貪根心有不善心所伴隨,其中四種有邪見伴隨。而八種類型的欲界善心有美心所伴隨,其中四種有智慧伴隨。當邪見的特徵出現時,很明顯的是貪根心,而不是善心。當智慧的特徵出現時,很明顯的是有善心而不是貪根心。因此,邪見和智慧的特徵在貪根心和欲界善心之間是非常不同的。想要發展奢摩它的人應該要知道貪根心和欲界善心之間的區別,否則很可能會沉迷於專注。那麼就會是邪定,沒有智慧伴隨。

那些會試著去培養專注的人,通常他們會希望心不要被干擾,不要對日常生活的事感到焦慮和憂心。他們對於將心牢牢地固定在一個對象上感到滿足,但卻沒有意識到當他們想要專注於某個特定的對象時,那一刻其實並不是生起有智慧相應的欲界善心。

奢摩它的發展其實就是發展有智慧伴隨的善心。當人們要發展奢摩它之前,必須要先看到不善的危險,也就是要先看到貪和瞋的危險。當擔心或焦慮出現時,他不應該僅僅只是看到瞋的不利,如果不知道不善汙染雜質是什麼,就沒辦法看到貪的危險,那麼就無法發展奢摩它。發展奢摩它的人應該要誠實,他應該要有智慧看到貪的危險,應該要能區分貪根心和有智慧伴隨的善心之間的不同。然後才能發展出有智慧伴隨的善心,才能進一步在發展平靜的時候不再有不善心生起阻礙,他就可以達到近行定和安止定的禪定階段。第一階段的禪定心有五禪支伴隨:尋、伺、喜、樂和一境性。

要發展有智慧伴隨的欲界善心並能成為色界善心生起的根基是很不容易的。想要獲得禪定的人不能存在著讓他無法達成的阻礙,否則即使去發展奢摩它或內觀智慧也無法達到禪定或開悟。對於可以發展奢摩它達到禪定,或發展內觀智慧達到開悟的人來說,必須有以下的條件:

  1. 他不應該有出生時果報的阻礙,也就是說,他出生時結生心要有智慧伴隨(有慧根),也就是有三個美根:無貪、無瞋和智慧伴隨結生心出生。
  2. 他不應該有極重惡業的阻礙,也就是說,他不應該犯下任何一項的無間業。這些極重惡業會阻礙再出生於天界以及道心和果心的生起。這五種極重業力為:弒父,弒母,殺害阿羅漢,傷害佛陀以及造成僧團分裂。
  3. 他不應該有任何“命定邪見”的阻礙,比如否定業報,否定因果,否定業的效力,認為人死了就什麼都沒了。
有些人出生時的結生心可能是有著三個美根:無貪,無瞋,以及智慧伴隨,但他還是有可能會貪愛沈迷於色塵、聲音、氣味、味道和可碰觸到的各種東西,因此他可能沒辦法看到這些感官對象的危險,那他就不會傾向於透過持戒和發展奢摩它來消除對感官對象的沈迷。因此,要發展奢摩它達到近行定和安止定的階段絕非易事。如果有人錯誤地把貪根心當作是善心,他也許會認為當他看到了地獄,天堂的景象,或看到不同地方發生的事,會誤認為自己已經達到了禪定的階段。

奢摩它的發展是很精細複雜的,因此應該仔細研究才能夠對奢摩它有正確的瞭解。

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看、聽、聞、嚐、碰觸或思考的時候,我們應該要知道不善心會比善心在一天中更常生起。一天或一個月中,只有極少數的時刻會有善心生起去佈施或持戒。能夠看到不善危險的人會傾向於發展善。當沒有機會佈施或持戒的時候,人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發展出從不善中暫時解脫的平靜,那是一種奢摩它程度的善。即使人們不能達到禪定的階段,其實在日常生活中發展平靜也是有益的。但是,如果人們想要抑制汙染雜質使心高度平靜,不會生起不善,那麼就需要有智慧瞭解如何讓在經驗感官對象或思考的時候讓心可以變得平靜,暫時沒有汙染雜質生起。如果不是透過智慧的發展,善心就不會生起。

關於奢摩它的發展,也就是發展平靜的善心,摒棄不善,有四十個特定的冥想主題,稱為四十業處。這些主題是:十遍,十不淨,十隨念,食厭想,四界分別,四無量和一分別(無色界)。

十遍處

  1. 地遍:透過只對土冥想的方式;
  2. 水遍:透過只對水冥想的方式;
  3. 火遍:透過只對火冥想的方式;
  4. 風遍:透過只對風冥想的方式;
  5. 青遍:透過只對藍色冥想的方式;
  6. 黃遍:透過只對黃色冥想的方式;
  7. 紅遍:透過只對紅色冥想的方式;
  8. 白遍:透過只對白色冥想的方式;
  9. 光明遍:透過只對光冥想的方式;
  10. 虛空遍:透過只對空間冥想的方式。
只關注地遍的心是善還是不善?如果專注在地遍的時候沒有智慧生起,那個時候只是不善心,欲求去想著或能專注於地遍上。

當智慧生起時,去冥想地遍的心就會是善心。智慧可以知道所有物質現象都不可能缺乏土元素,所有人們所貪愛或渴望的東西其實也僅只是土元素。這樣的瞭解是抑制貪愛生起的條件。

冥想地遍時要一直保持善心是很困難的,因為當所緣撞擊到任何一個感官或意門時,人們很快就會被干擾。因此,如果有人想發展奢摩它,使善心在平靜中慢慢穩固,摒除不善,他需要待在一個安靜,不受人打擾的地方。應該要用平滑的黏土,以圓形的形式,沒有缺陷,完美地製作成地遍圓盤,這才是適合冥想的對象。否則心會傾向於對外觀的貪愛。當看著地遍圓盤並且有正確見解地去沉思冥想,那個時刻會有智慧伴隨善心,是真正的平靜。他應該一直看著地遍圓盤才能提醒自己只對地遍冥想,而不是其它的對象。

事實上,要保持平靜的善心一直專注在地遍而沒有任何不善是很困難的。清淨道論提到,“遍處”不應太小,也不應太大,不應太遠也不應太近,不應放置得太高或太低。尋心所是發展禪定時不可欠缺的。尋心所會和有智慧伴隨的善心一起生起,它會去觸擊地遍。當人們閉著眼睛或張開眼睛時,要能持續沒有不善心的干擾打斷,因此地遍的取相才可以經由意門出現。當人們發展出這種地遍的取相時就會和張開眼去看的時候一樣的清晰。即使是出生時有三個美根伴隨的人,他們可能也沒辦法達到這種禪相的取相。這只有在有智慧伴隨的善心已經牢牢地建立時才會出現。當這種取相出現時,此時人們尚未達到近行定的階段。

當發展有智慧伴隨的善心時,要守護住取相並增加平靜是不容易的。根據清淨道論,當五蓋(擾亂和壓迫心的不善法)被成功地持續抑制時,平靜能更牢固地建立,然後地遍的似相出現。似相會比上個階段的取相更純淨更清晰。在那個時刻,有智慧伴隨的善心更平靜地被建立,達到近行定的階段。被稱為近行定是因為這個時候已經接近安止定的階段,安止定也就是心可以牢牢地固定在該對象,在安止定時刻,初禪階段的禪定心生起。

透過發展有智慧伴隨的善心,禪修者應該守護那個已經達到近行定的似相,這樣平靜才可以進一步達到安止定的階段,初禪階段的禪定心就會生起。然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應該守護似相,就好像是守護著轉輪王尚未出生的胎兒。他應該避免不利於平靜發展的條件,這些條件是:

  1. 他應該避免在還沒出現取相,也不會出現取相,以及已經出現的取相會容易消失的地方居住。
  2. 他不應該離托缽處太遠或太近,不應該在很難獲得佈施食物或食物不足夠的地方居住。
  3. 他應該避免不適當的談話內容,這並不利於智慧的發展,會導致取相消失。
  4. 他應該避免和那些充滿汙染和從事不善的人親近,因為那會使他被不純淨的心干擾。
  5. 他應該避免吃不適當的食物,因為那會讓他生病。
  6. 他應該避免不適當的氣候,因為那會讓他生病。
  7. 他應該避免不適當的姿勢,因為那會影響他的專心。
如果他已經迴避這些不適當的條件並培養出對應的適當條件後,但安止定卻還沒生起,他應該繼續以下列十種有利的技巧幫助他達成安止定:
  1. 他應該保持基本的潔淨,比如身體,衣服和住處。
  2. 他應該保持五根的平衡: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例如,信根和慧根應該要平衡,精進根和定根應該要平衡。它們都必須透過念根來達成平衡。
  3. 他需要有技巧來守護取相。
  4. 他應該在心需被策勵時去策勵心。
  5. 他應該在心需被抑制時去抑制心。
  6. 他應該在心需被鼓勵時去鼓勵心。
  7. 他應該在心需要平等的看待時以平等看待。
  8. 他應該迴避不專注的人。
  9. 他應該親近專注的人。
  10. 他應該要更傾向並堅定地依靠那些可以幫助集中注意力的事物。
如果沒有熟練這十種安止技巧,智慧伴隨的善心就無法堅固地建立達到安止定的階段,也就是色界初禪心的階段。但如果他具備這些技巧,禪定心就可以生起。

禪定心是更高層次的心,是暫時從欲界不善解脫。在意門過程達到禪定階段時,以下的心會依序相繼生起:

  • 有分心:有智慧伴隨的欲界果報心
  • 有分振動心:有智慧伴隨的欲界果報心。
  • 有分斷心:有智慧伴隨的欲界果報心。
  • 意門轉向心:無根唯作心。
  • 遍作心:有智慧伴隨的欲界善心。
  • 近行心:有智慧伴隨的欲界善心(和遍作心同一類型)。
  • 隨順心:有智慧伴隨的欲界善心(和遍作心同一類型)。
  • 種性心:有智慧伴隨的欲界善心(和遍作心同一類型)。
  • 初禪善心:色界善心。
  • 有分心:有智慧伴隨的欲界果報心。
當達到初禪階段時,只會有一個剎那是色界善心,然而當禪定技巧持續熟練後,就會有更多的禪定心連續生起而沒有有分心在禪定心之間。這樣連續生起禪定心的過程被稱為三摩跋提。這是心平靜並堅定專注在禪定對象的成就。然後禪修者可以決定入定時間的長短。

在禪定心路過程生起之前,一定都會有智慧伴隨的欲界善心生起。第一個是遍作,它為安止定作預備,是達到安止定的條件。如果遍作大善心沒有生起,接下來的心以及禪定心也不會生起。

第二個大善速行心是近行,因為它接近安止定。

第三個大善速行心是隨順,因為它有利於安止定。

第四個大善速行心是種姓,因為它提昇超越欲界,因此下個心可以達到更精緻的色界。

當第四個大善速行心種姓滅去後,緊接著就是色界初禪善心。

五禪支的建立是色界初禪善心生起的條件。伴隨著禪定心的五禪支分別為尋、伺、喜、樂和一境性。在美心所伴隨的禪定心中,這五個心所可以特定地對治五蓋。五蓋會擾亂心並因此阻止平靜的發展,它們是:

  • 貪欲蓋:對感官對象比如色塵、聲音、氣味、味道和觸所緣的貪愛。
  • 瞋恚蓋:瞋恨,不滿。
  • 昏沉睡眠蓋:倦怠的,昏沉和嗜睡的。
  • 掉悔蓋:心浮動不休息的,對所作的事追悔的。
  • 疑蓋:對實相的懷疑,懷疑因和果。
五禪支是五蓋的對立相反。尋心所是將心投入對象,去“觸擊”那個對象,使心平靜。伺心所保持心繼續專注於剛剛尋心所觸擊的對象,因此心不會浮動去尋找別的所緣。喜心所對冥想的對象感到滿意,愉悅的感受心所增加滿意的程度。一境性心所支持其它禪支堅定地專注於初禪善心的對象。

清淨道論談到五禪支各自對治五蓋如下:

尋心所對治昏沉睡眠蓋:當尋心所只想著那個冥想對象時,一次又一次地觸擊它,那麼沮喪,無精打采和嗜睡就不能生起。

伺心所對治疑蓋:當伺心所持續專注於剛剛尋心所觸擊的對象,對實相的懷疑以及對因和果的懷疑就不會生起。

喜心所對治瞋恚蓋:當對冥想對象的平靜增加時,會有更多令人欣喜的平靜,不舒適和不滿就不能生起。

樂對治掉悔蓋:當對冥想對象感到高興時,掉舉後悔就不能生起。

一境性心所對治感官慾望蓋:當禪定堅定不移專注於冥想主題時,對感官對象的貪愛就不能生起。

當五禪支伴隨色界初禪善心生起時,安止定穩固地專注於對象。這個禪定心第一次生起時並不會有其它禪定心接著生起,它只會生起一次;這個過程先是數個有分心生起滅去之後,意門心路過程生起。意門轉向心轉向禪定心之後滅去,緊接著七個有智慧伴隨的欲界善心生起並省察五禪支;然後有分心生起滅去,緊接著是意門心路過程。一次只會有一個禪支在每個意門心路過程中被省察。意門心路過程一次只會省察一個禪支的這個過程稱為“省察心路”,這個過程在每次達到禪定後都會生起。

達到色界禪的人的智慧必定會知道五禪支的不同特徵。因此,智慧會知道尋心所和伺心所之間的區別,也會知道喜和樂之間的區別,它一定也會知道在安止定程度時一境性心所的特徵。

發展奢摩它的人應該要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對快速相繼生滅的善心和不善心的特徵有正確的瞭解。如果不能夠區分出這點,他可能會錯誤地認為有愉悅的感受伴隨的貪根心是平靜的善心。

在開始發展奢摩它的人並不會有不尋常的經歷。奢摩它的發展是經由意門去發展善。當心平靜的時候,只會有冥想對象的取相出現,這會使心更加穩固地建立善。比如發展以水遍為冥想對象的人,他不會看到地獄,天堂或其它發生的事物。但如果有人試圖要專注並且相信他看得到有各種各樣的幻象,這樣就不是正確地發展奢摩它。

在奢摩它的發展過程中一定需要有智慧伴隨的善心透過四十業處之一為對象去達到平靜,但如果是沒有智慧伴隨的貪根心或善心以這四十業處之一為對象,這是不可能建立奢摩它的。比如一個孩子,甚至是一個成年人都可以複誦佛陀這個名號,但如果沒有真誠思索他的美德,沒有智慧生起,這樣是沒有辦法透過隨念佛陀名號的方式發展出真正的平靜。或是有些人看到屍體可能會被嚇到,那是瞋根心生起而不是有智慧相應的善心。如果一個人試圖專注於他的呼吸,但卻不知道哪種方式可以實現真正的平靜,這樣並沒有智慧伴隨的欲界善心生起。所有奢摩它冥想的主題都必須要由智慧伴隨的善心去發展,才能正確的瞭解發展平靜的方式。

達到初禪階段的人可能會看到尋心所的不利,尋心所是投向或觸擊對象的心所。通常尋心所去觸擊的是感官對象,包括色塵、聲音、氣味、味道和觸所緣。他會發現如果沒有尋心所,只有伺心所,喜心所,樂心所和一境性心所伴隨的禪定心,心可以變得更平靜,更細緻。因此他會努力冥想他達到初禪階段的對象,並且去發展沒有尋心所觸擊對象的平靜。如果可以掌握初禪的五自在,他就可以達到更高的禪定階段。五自在分別如下:

  1. 轉向自在:能隨時隨地把心轉向任何禪支。
  2. 入定自在:能隨時隨地入定。
  3. 住定自在:能隨時隨地隨自己的意願住定多長的時間。
  4. 出定自在:能隨時隨地出定。
  5. 省察自在:能隨時隨地出定後一次辨識省察一個禪支。
如果有人希望獲得更高的禪定階段,他應該要看到較低階段禪支的不利,然後依序地如下摒棄:
  • 第二禪時尋心所被摒棄,只有伺心所,喜心所,樂心所和一境性心所。
  • 第三禪時沒有伺心所只有喜心所,樂心所和一境性心所。
  • 第四禪時沒有喜心所,只有樂心所和一境性心所。
  • 第五禪時沒有樂心所,只有中性的感受和一境性心所。
如上所述,禪支會根據禪定五分法依序被棄除。但對一些人來說,智慧可以同時棄除尋心所和伺心所,因此第二禪就不會有尋心所和伺心所,在這種情況下是四分法。所以禪定四分法的第二,第三和第四階段就是五分法的第三,第四和第五階段。

如果缺乏五自在的能力,禪修者就不可能能夠摒棄較低層次的禪支而達到更高的禪定階段。

每當出定禪定心滅去後,就會有省察心路過程再去省察禪支。

透過奢摩它的發展,不善污染雜質可以暫時被壓抑,但沒有辦法完全根除。因此禪定心是有可能會衰退的,禪定心可能沒辦法很快生起或者會失去以前擁有的禪定能力,甚至禪定心不再生起。如果人們要維持禪定的能力,應該要在每次達到禪定的任一個階段時,能夠熟練並善於應用五自在。

關於奢摩它的四十個冥想主題,有些對象可以使心保持平靜但達不到近行定的程度,有些對象則可以使心達到近行定的程度。有些對象只會使心達到初禪階段,有些達到五分法禪定的第四禪定,而有些則可以達到第五禪定。有些冥想主題只能是第五禪的對象。

六隨念可以使平靜生起,但如果不是聖人就無法達到近行定的階段。這六隨念分別為: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施隨念,戒隨念和天隨念。對聖人來說,這些隨念可以是平靜達到近行定階段的條件,但還不能達到安止定的階段。

死隨念只能達到近行定。寂止隨念是對涅槃冥想,只有聖人可以發展寂止隨念,平靜只能達到近行定的階段。

食厭想可以是平靜達到近行定階段的條件。

四界分別觀去觀想身體的地、水、火、風元素,可以是平靜達到近行定的條件。

十不淨是十種屍體腐爛的觀想,平靜可以達到初禪階段。

身隨念是一種對身體厭惡的觀想。觀想身體的三十二部位,例如頭髮,身體毛髮,指甲,牙齒和皮膚。身隨念可以是平靜達到初禪階段的條件。

安那般那念可以是平靜達到第五禪的條件。

十遍處可以是平靜達到第五禪的條件。

四梵住或四無量的其中三種慈、悲、喜可以是平靜達到禪定五分法第四禪的條件。

第四梵住為捨。當某人練習慈、悲、喜達到第四禪的階段時,他可以繼續發展第四梵住,捨只能是第五禪的對象。

無色禪有四個階段。在這個階段的禪定心與第五禪是一樣的類型,但已經不是以色法為對象了。想要發展無色禪前應該要先達到色界第五禪,然後他才可能可以看到這個階段的不利。儘管已經是最高階段的色界禪心,但它的對象仍然與色法有關,因此他看到容易沉浸於感官對象的危險。所以他不再以色法為對象並傾向於更加精緻和細膩的對象。如果他在安止定生起前摒棄色法,並且以無邊際的無色法為對象,那就可以達到無色界禪的階段。然後意門心路過程相繼生起滅去,就像達到色界禪一樣。他必須具備五自在才能夠達到更高階段的無色界禪。

無色界禪可以分為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的禪定心與色界第五禪定心為同類型,但對象不同,而且對象會變得越來越精細。

第一階段的無色界禪以無邊無際的空間為對象,稱為空無邊處定

第二階段的無色界禪以識無邊為對象,稱為識無邊處定。發展這個階段的人看到無邊無際空間這個對象的不精細,因此他超越了無邊無際空間的對象,以識無邊為對象直到達到第二階段的無色界禪。

第三階段的無色界禪以“無所有”為對象,稱為無所有處定。當發展這個階段的人看到第二階段的對象識無邊並不像無所有那樣精細,於是他超越了第二階段的對象,轉向無所有而能更加深平靜。他以無所有為對象直到達到第三階段無色界禪。

第四階段的無色界禪是非想非非想處定。發展這個階段的人看到無所有禪定心高度精細的本質。因此他以這個禪定心為對象,然後安止定生起,他達到了第四階段的無色界禪。此時想心所和其它伴隨的法已經極為細緻,不能說它們存在也不能說它們不存在;它們以殘餘的方式存在,無法有效執行它們的功能。第四階段無色界禪稱為非想非非想就是因為不能說有想心所也不能說沒有。

奢摩它的發展從初始平靜開始一直到無色界禪的境界,這個過程只能由強而有力的心來完成。當某人達到了這樣程度的禪定,他可以訓練自己擁有特殊的超自然力量。例如,宿命通,能夠回憶起以前的事;天眼通,能夠沒有阻礙地看到遠處的事物;天耳通,能夠聽到極遠方的聲音;神足通(如意通),能夠在水上走或潛入地底,能夠在空中漂浮或以不同的樣貌現身。但是如果有人想訓練自己具有如此特殊的能力,他必須具備十遍處最高的技巧以及達到四個階段的色界禪定和四個階段的無色界禪定。

清淨道論描述了十四種練習方式以獲得神通的力量。如果有人希望自己可以達到這個目標,應該要能夠以遍處的順序逐序練習禪定,首先是地遍,之後是水遍,依此類推。或者要能夠以遍處的相反順序,或是在沒有跳過遍處順序的情形下跳過不同階段的禪定,又或者是在沒有跳過連續禪定的階段跳過遍處。也就是,他應該要能完美地控制他禪定的成就。

或許某一個人似乎擁有完美的控制力和可以創造一些奇蹟,但是如果他還沒有培養出正確的因去導致正確的果,實際上他並沒有真的擁有神通力量的特殊品質。清淨道論裡解釋不同階段禪定心的發展和獲得神通力量是最困難的:

禪修者不可能一開始就透過超自然能力完成轉型,除非他之前已經透過十四種方式控制自己的心。遍處一開始的準備工作對初學者來說是很困難的,只有一百或一千個人之一可以做到。取相的生起是很困難的,對那些完成遍處準備工作的人,只有一百或一千個人之一可以做到。當取相生起時能延長它並進入安止是很困難的,只有一百或一千個人之一可以做到。達到吸收後要以十四種方式馴服自己的心是很困難的,只有一百或一千個人之一可以做到。在以十四種方式馴服自己的心後要達到超自然力量的轉變是很困難的,只有一百或一千個人之一可以做到。在達到轉變後要有快速的反應是很困難的,只有一百或一千個人之一可以做到。

這和能夠記得某人宿世的事情一樣是很困難的。如果心不是有智慧伴隨的善心,有誰能夠輕易達到近行定的程度呢?有誰可以聲稱自己已經達到安止定初禪的階段?有誰能聲稱自己已經達到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階段的禪定或無色界禪呢?有誰能聲稱自己能記住他的前世,如果他不能夠回溯記起昨天晚上到昨天早晨的事?他能記得每一個時刻嗎?或者是他可以保持平靜善心一直回想並記得結生心的那一刻?甚至是他前一世最後一天的最後一刻?這只有在禪定心變得夠強大,並且已經具足所有神通力量的能力之後才能獲得。如果是在這種情況下,有智慧伴隨的善心可以生起並且可以從某個特定時刻回想起過去世的記憶。

如果人們仔細研究並正確瞭解神通力量的特殊品質的話,就會知道某些成就是否真的是因為真的擁有那些特殊的品質。

如果只有透過奢摩它的發展,不善汙染雜質是不可能完全被徹底根除的,因為奢摩它的智慧並不能瞭解實相的真實本質是無常,苦,無我,只有內觀智慧能徹底根除所有的不善法。如果禪定的能力沒有衰退,禪定心可以在死亡心之前生起成為結生心再出生在梵天界的業緣條件。然而當梵天界的生命結束了,他終將會再次回到欲界,然後再次沉浸於色塵、聲音、氣味、味道和可碰觸物體,以及執著於有一個我的存在。

過去曾發展的奢摩它在衰退後可能會在輪迴中有些殘餘影響,有一些人對事件的發生有預知的能力。曾經發展專注的人也許能夠預先看到徵兆並且能夠預知未來。但是要獲得真正的神通力量必須要先發展出有智慧伴隨的善心,平靜才能夠增長並且能夠更專注於觀想的對象,使禪定心能相繼不間斷地生起,這是很困難的。一個發展專注的人,可能會看得到未來會發生的事,但他的預知有些可能會實現,有些也可能是錯誤的。他的預知能力可能是他發展專注的結果,但並不是來自於發展奢摩它的特殊品質的超自然力量。

發展奢摩它要達到近行定程度是很困難的,原因是當一個對象撞擊到感官或意門時,通常貪,瞋,痴馬上就會生起。佈施,持戒或心智培育與發展,這些善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很少生起。通常在對象撞擊到感官或意門時,不善通常會在非常短的時間內生起;因此相較於不善心,善心是很少生起的。如果只發展奢摩它是無法徹底根除污染雜質的,因為當汙染雜質很快生起並壓倒平靜善心時,即使是當奢摩它已經發展到奇蹟般的力量也還是會衰退。

在佛陀開悟之前,已經有人發展奢摩它到最高階段的無色界禪:非想非非想處定。他們可以自行練習獲得神通力量,比如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和神足通。但是儘管如此,他們仍然不能體證四聖諦,因為他們並沒有培養導致這個果的因。正確的因是要發展內觀智慧直到可以成為體證四聖諦的正確條件。有時人們會對可以實現證悟四聖諦的方式有錯誤的理解,因而去作錯誤的練習。佛陀在證悟之後傳法時,在體證四聖諦的聖人當中,有些過去已經有禪定的能力,有些則沒有。在體證四聖諦的聖人當中,沒有發展禪定的人數比那些達成不同階段禪定的人數更多。這表示以正確方式發展奢摩它是極其困難和複雜的。


Topic 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