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法 現在(28)

第二十八章 導向開悟的因素 (三十七道品)

不善污染雜質可以分為細微,中度或粗糙三種不同的程度。

  1. 粗糙的汙染雜質:也就是違犯性煩惱,透過身體和言語執行不善業力因緣條件。可以透過持戒來避免。
  2. 中度的污染雜質:也就是困擾性煩惱,但還沒達到不善業力的程度。它們可以暫時被善的禪定心壓制不出現。
  3. 細微的污染雜質:也就是隨眠煩惱。只要污染雜質還沒有完全根除,細微的不善汙染雜質就會潛藏在不斷生滅的心裡。它們就像是微生物,是中度汙染雜質生起的條件。但如果汙染雜質完全被根除,它們就不會再生起。當出世間道心經驗涅槃體證四聖諦時,隨眠煩惱會根據不同的開悟階段而逐漸地被根除。
在佛陀開悟之前,人們會藉由持戒來避免粗糙的不善,有些可以透過發展奢摩它暫時壓抑住中度的汙染雜質,甚至可以發展奢摩它到最高階段的非想非非想處定。然而沒有人可以根除細微的汙染雜質,也就是隨眠煩惱。佛陀用四阿僧祇及十萬大劫的時間來圓滿十種波羅蜜,佛陀以無與倫比的智慧成為正等正覺者。他教導世人應該遵循的方法去實踐體證四聖諦。

佛陀有許多的弟子能夠體證四聖諦和根除所有的不善污染雜質,因此就有了僧團的成立。從那時起,人們可以研習並實踐佛陀開悟傳法四十五年的真理。佛陀的教導是很細緻深奧的。佛陀教導了他開悟時通透瞭解的所有實相的特徵,我們應該仔細研讀和探究佛陀教導的細節,才能對佛法有正確的瞭解。否則是不可能發展出可以穿透瞭解實相真實本質的智慧,並且徹底根除所有的不善汙染雜質。

我們從一開始就要對佛法有正確的瞭解,智慧才能逐漸建立瞭解實相真實的特徵。一開始就應該正確地知道哪些法是智慧可以瞭解的,也就是現在經由眼、耳、鼻、舌、身和意門出現的法。

在聽聞佛法前,在看、聽、聞、嚐、碰觸或思考的時候都一定會有對實相的無知。佛陀詳細地教導整天中每一刻經由感官門和意門生起和出現的法。他的教導使我們可以看到不善污染雜質的不利以及輪迴的危險。但只要還看不到輪迴的危險,就不會有急迫感也不會有善的能量去發展內觀智慧。內觀智慧可以瞭解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出現的實相的特徵,而這樣的智慧可以徹底根除所有不善汙染雜質。

奢摩它的發展和內觀智慧的發展,兩者的目的並不相同,智慧也有程度上的不同。奢摩它是有智慧伴隨的善心能專注在一個特定的主題而使心達到平靜。內觀智慧瞭解的對象是究竟實相,是生起就滅去的名法和色法。內觀智慧可以一次又一次的辨識和探究出現的法,這樣就可以逐漸清楚瞭解法並不是有情眾生,不是我或是任何東西。發展奢摩它的結果是再出生於某個梵天界;而發展內觀的結果是智慧可以瞭解實相的真實本質並且根除不善汙染。出世間道心以涅槃為對象,會根據不同證悟階段逐漸根除汙染雜質。當達到阿羅漢的階段時,道心徹底根除所有的不善汙染;也就是生死輪迴的結束,不再有再出生。

發展內觀的人應該對自己要誠實,要瞭解自己仍然有許多的不善汙染,不應該誤認為一定要從根除貪愛開始,因為這是不可能的。一般人是不可能跳過智慧循序發展的階段而直接成為阿羅漢的。首先應該是要先根除身見的錯誤見解,要徹底根除把實相當作是一個整體,當成是我的錯誤見解。之後其它不善的汙染雜質也會根據不同的開悟階段依序消除。如果人們不知道在看的時候,其實沒有我,沒有人,沒有東西,那怎麼可能能夠徹底根除貪愛或瞋恨呢?經由其它的門出現的法也是一樣的。所以只要還存有身見就不可能根除任何汙染雜質。

每個生起的實相都會很快地滅去,完全的消失。實相無時無刻的生滅。佛陀的教導是發展智慧瞭解實相的特徵。發展八正道是瞭解真相的唯一道路。八正道是八個法:

正見:智慧心所

正思維:尋心所

正語:正語心所

正命:正命心所

正業:正業心所

正精進:精進心所

正念:念心所

正定:專注心所

在證悟之前,出世間心還沒生起,正道上還是世間心而不是出世間心。這時正道通常是八個心所其中的五個心所一起生起執行其功能,不包括三離心所:正語,正命,正業。當有機會避免不善時,一次只會生起一種類型的離心所。只有在出世間心生起的那一刻,三離心所才會一起生起。除了離心所以外的其它五個心所會在名法和色法經由六個門之一生起時執行它們的功能。和正念一起生起的智慧逐漸探究並瞭解名法和色法的特徵,智慧會一次又一次地探究瞭解實相,以便可以清楚地辨別出現的是名法還是色法。

經由眼、耳、鼻、舌、身或意門出現的實相可以分類為四類對象,也就是四念住

  1. 身念住:當念生起並覺知身體某個色法的特徵時,那個時刻就是身念住。
  2. 受念住:當念生起並覺知到出現的感受的特徵時,那個時刻就是受念住。
  3. 心念住:當念生起並覺知到某個類型的心的特徵時,那個時刻就是心念住。
  4. 法念住:當念生起並覺知到其它除了上述三個分類的法時,那個時刻就是法念住。
“四念住”一詞有三個含義:
  1. 指的是念覺知到的對象,也就是究竟法,不論是名法或色法。四類對象就是四念住。
  2. 指的是念心所,和智慧伴隨的善心一起生起覺知四類對象之一時,就是四念住。
  3. 指的是正等正覺的佛陀和聖人所發展建立之正道。
八正道的建立實際上就是四念住的建立。也就是正念和智慧的發展,能覺知瞭解日常生活中經由任何一個根門出現的實相的特徵。正念的生起並不容易,一開始它也不可能經常生起。這是因為我們在無止盡的輪迴中已經累積很深的無明,貪愛,和其它不善。而且在這一世出生的那一刻起,不善汙染雜質每天都在繼續累積。正確瞭解實相之間因緣關係的人會知道他需要很高的耐心和毅力持續聽聞佛法和仔細思考。只有透過聞慧和思慧的穩固累積才能夠直接經驗經由眼、耳、鼻、舌、身和意門出現的實相。

透過經常的聞慧和思慧是四念住生起去覺知和探究出現的法的特徵的條件,只有以這樣的方式,實相的真實本質才能被瞭解。透過覺知實相,我們會直接瞭解真相和我們過去所學以及理智上的瞭解是相符一致的,也就是所有的法包括四念住和八正道都是無我的,不受誰的支配控制。四念住會在適當的因緣條件下生起,也就是在智慧伴隨善心一次又一次生起時,智慧已經慢慢的累積了。這樣人們就不容易偏離正道,除了去注意和思考經由六個根門出現的名法和色法以外,就不會想要去作這個或那個練習。

發展智慧的人對自己智慧的發展應該要真實,誠實。當四念住生起的那一刻他知道這和忽略實相的那一刻是不同的。一開始當四念住生起時,還不能立即清楚地瞭解名法和色法的特徵,智慧僅會慢慢地逐漸發展。

當四念住覺知並探究出現的名法和色法的特徵時,正精進會與正見和正念一起生起。正精進可以分為四類,也就是四正勤

未生之惡不令生:勤精進避免還沒生起的不善法。

已生之惡令斷除:勤精進克服或去除掉已生起的不善法。

未生之善令得生:勤精進發展還沒生起的善法。

已生之善令增長:勤精進維持已生起的善法,使它們不退失。

正精進是圓滿修行的基礎,但是還需要其它法提供善的支助才能達到目標,其中包括四神足

欲神足:這是欲心所。欲心所想要去思考並知道出現的名法和色法的特徵,法的真實本質才能夠被知道。欲心所被比喻為是為國王服務的勤奮的皇室侍者。因此欲心所是達到正確結果的基礎。

勤神足:這是正精進心所或善能量去注意和思考出現的名法和色法的特徵。透過正確的努力精進可以得到正確的結果。精進心所被比喻為是勇敢刻苦,協助國王完成任務的皇室侍者。

心神足:透過心可以達到正確的結果。心被比喻為是具有不同良善的品質,協助國王完成任務的皇室侍者。

觀神足:這是智慧心所審察並探究實相的特徵。透過智慧可以達到正確的結果。觀被比喻為是用智慧協助國王完成任務的皇室侍者。

這些皇室侍者中的每個人都可以因為他們的能力幫助目標的達成。因此四神足是可依靠的支助來達到正確的結果。

四神足需要依靠五根才能夠執行它們的功能。這些根都必須在正道的建立上得到相當的發展,具有領導力。五根如下:

信根:也就是信心所。對覺知出現實相的特徵有信心的領導者。

精進根:也就是精進心所。這是有勇氣與能量預防懶惰和沮喪的領導者。這是善精進的能量去協助覺知現在出現的實相的特徵。

念根:也就是念心所。它是防止疏忽的領導者,會去覺知出現的實相的特徵。

定根:也就是一境性心所。它是專注於出現的實相的領導者。

慧根:也就是慧心所。它是謹慎思考,探究和辨識出現的實相特徵的領導者。

當五根發展建立之後,它們開始逐漸變得堅定而不可動搖,對於它們的工作不會猶豫搖擺,然後它們可以進一步成為五種力量。五力如下:

信力:不會因為缺乏信心而動搖。

精進力:不會因為沮喪而動搖。

念力:不會因為疏忽出現的實相而動搖。

定力:不會因為干擾失去專注而動搖。

慧力:不會因為無明而動搖。

當智慧成為力時,信心,精進,念和定可以變得強大。當智慧完全瞭解名法和色法的特徵時,它會變得是不可動搖的。當眼識出現時,智慧瞭解它是名法,是去經驗的實相。其它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也是一樣,可以被瞭解它們就是名法。

當正念和智慧一次又一次覺知和探究辨識名法和色法的特徵時,就能逐漸發展達到不同階段的內觀智慧。導向體證四聖諦的七覺支會伴隨著智慧生起。七覺支如下:

念覺知:念心所

擇法覺支:慧心所

精進覺支:精進心所

喜覺支:喜心所

輕安覺支:平靜心所包括身(一起生起的心所)輕安和心輕安

定覺支:一境性心所

捨覺支:中捨性心所

當智慧達到可以瞭解證悟四聖諦時,會有七覺支的伴隨。透過三十七菩提分法建立的智慧可以達到開悟。三十七菩提分法如下:

四念住

四正勤

四神足

五根

五力

七覺支

八正道

當涅槃在意門過程被經驗,開悟時的道心心路過程如下:

有分心:智慧伴隨的有分心(果報心)

意門轉向心(唯作心)

速行心:遍作(智慧伴隨的大善心)

近行(智慧伴隨的大善心)

隨順(智慧伴隨的大善心)

種性(智慧伴隨的大善心)

須陀洹道心(出世間善心)

須陀洹果心(出世間果報心)

須陀洹果心(出世間果報心)

有分心:智慧伴隨的有分心(果報心)

如果是出世間禪定心,在開悟前會有禪支伴隨的禪定心生起;如果是第二禪的階段,尋心所不會生起;如果是第三禪的階段,伺心所不會生起;如果是第四禪的階段,喜心所不會生起;如果是第五禪的階段,只會有中性感受而不會有愉悅的心理感受。

那些智慧已經非常敏銳可以很快瞭解四聖諦的人,在道心生起的速行過程中不需要遍作心準備。因此,在道心生起的速行過程中會有近行、隨順、種性、道心,然後是三個剎那的果心,而不是兩個。

當道心心路過程滅去後,有分心接續生滅,然後會有一系列的心省察剛剛達成的開悟。有五種不同省察,每次只會有一個過程,會分別省察道心,果心,涅槃和已經徹底根除的汙染雜質和還剩下的汙染雜質。

當不同開悟階段的道心心路過程滅去後,省察心路過程緊接著生起。因此在聖人開悟的那個階段並不會有錯誤的理解。初果須陀洹不會錯認為自己是二果斯陀含,二果斯陀含不會錯認為自己是三果阿那含,三果阿那含也不會錯認為自己是阿羅漢。

在初果開悟階段之後的更高開悟階段,不會再有種性,因為達到更高開悟階段的人已經不再是普通的人。


Topic 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