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戒波羅蜜 2
持戒波羅蜜 (sīla pāramī) :有戒絕,是為“特相”。有堅定之心去除不守戒的行為,是為味,或者是有無害無可責備的行為,是為“作用”。有道德純淨,是為“現起”。有慚與愧,是為“近因”。
犯戒,例如,殺生、偷盜、邪淫,不適當的性行為, ... 等等,是因為不善的法,即:貪、瞋、痴。應該知道正在犯錯的那一刻是對他人無慈愛,沒有慈愛,才會犯下那個不善的行為或者犯下各種各樣不善的行為。這一切都是對色塵、聲音、氣味、味道、被碰觸的對象有貪愛執取,誤認為是我,是動物,是某個人,某個東西。
還不是初果聖人時,在日常生活中有時是能守護某些戒或有時並不能守護某些戒。須陀洹是能圓滿五戒的聖人,是從此再也不會犯五戒。但是在體證四聖諦之前,還沒有根除某些不善的汙染之前也應該盡可能不觸犯五戒,因為這能避免粗重不善的汙染,直到能慢慢的建立智慧去體證四聖諦。“持戒波羅蜜”是道德,是協助能達到彼岸之器。
真諦燈 (Paramatthadīpanī) 小部又稱小尼迦耶 (Aṭṭhakathā khuddakanikaāya) 行藏 (Cariyāpiṭaka) 阿吉帝菩薩發願1 (Akittijataka) 如下文所述:
那時,三藐三佛陀生為隱士修行者,名為“阿吉帝” (Akitti) ,阿吉帝菩薩以修行之威力居住在森林裡,就是持戒波羅蜜之威力。持戒叫作克制,因為燃燒所生起的不善汙染;或者是出離波羅蜜和精進波羅蜜之威力,這些波羅蜜都叫作克制,因為能以其力量燃燒不善汙染,就是燒掉慾愛和懶散。
十波羅蜜,每個波羅蜜都是互相依靠彼此支助的因緣條件。大菩薩的某一世的修行是一名隱士,名叫作“阿吉帝”,那一世累積建立持戒波羅蜜以及其他波羅蜜,就是,出離波羅蜜、精進波羅蜜 ... 等。
那一世生為阿吉帝隱士的大菩薩,阿吉帝隱士在一棵大樹之下,建造住處,依賴那棵大樹而生存。當那棵大樹結果時就食用那些果子,當還沒有結出果時,就用大樹葉沖成茶水來飲用。接下來的時間就入禪,以禪定為樂。
阿吉帝隱士尋找樹葉只是為了一日食用一次,因為大菩薩看到,倘若一日食用兩次就不是克制自己,淨化不善的汙染。
這就是忍耐波羅蜜,因為沒有隨著貪愛想要食物之慾而行。
大菩薩的行為,使天人之王 (沙咖天王) 對這位阿吉帝隱士的行為、語言、心意是否純淨產生了懷疑好奇之心;不惜生命,只飲用大樹葉沖為茶水,此克制是極艱難嚴厲的行為,為何行如此極艱難嚴厲的行為。
我們每個人應該要知道自己所作所為的目的是什麼,即使是守護持戒者,也應該要知道,持戒的目的是為了什麼。甚至要放掉對色法、聲音、氣味、味道、能碰觸的感官對象的貪愛執取,也應該要知道是為了什麼。不是什麼目的都沒有,什麼都不知道,就這樣的去作、去進行。
當沙咖天王看見了此景象,就產生了懷疑好奇,是什麼原因讓阿吉帝隱士修如此艱難嚴厲的行為。沙咖天王想著,難道,此阿吉帝隱士修如此艱難嚴厲的行為,他的意願是為了要當諸天之王。
沙咖天王化身為婆羅門,以這樣的心思去找阿吉帝隱士,倘若阿吉帝隱士的意願是想要成就諸天王之位的話,他就會以大樹葉沖為茶水給予我,倘若沒有此意願的話他就不會給。
當阿吉帝看見了婆羅門有欲望想要食物時,就拿樹葉沖為茶水統統都給予了婆羅門;第二天,第三天也是如此。
這件事情顯現出了那次的善行,有佈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出離波羅蜜、忍耐波羅蜜、真實波羅蜜,就只是為了開悟的智慧。全都關乎到每個波羅蜜,每個波羅蜜都是互相依靠彼此支助的因緣條件。因為阿吉帝菩薩未曾對於給予動搖過,就算接連三天完全的給出去也不動搖。這顯現出阿吉帝菩薩對佈施是如此的堅定不移,不被吝嗇而動搖,不留戀,不貪生惜命,不以貪愛而生起一點點的留戀不捨,這就是真實波羅蜜。
實踐了慈波羅蜜,因為有此習性幫助一切眾生。
實踐了捨波羅蜜,因為達到中立公平,不被有爭議的人、行為、事件所干擾。
實踐了智慧波羅蜜,生起的智慧能正確的去瞭解正道的知識,以及智慧成就了極為艱難嚴厲以淨化不善汙染的行為,因為知道什麼法是對波羅蜜有益的,什麼法是對波羅蜜無益的,捨棄無益之法,只行有益之法。
當沙咖天王知道了阿吉帝隱士令人尊敬的習性時,允許他發願,阿吉帝隱士就是大菩薩,在阿吉帝的往生故事 (Akitti jataka) 講述。
沙咖天王是諸天之王,抬眼望見阿吉帝隱士悠閒自在。向阿吉帝隱士問道,我的大梵,您有何意願,在這炎熱的季節裡一個人住。
這就是對真誠要行至高美德的行為的人的尊敬訪問,即使是沙咖天王都尊稱阿吉帝隱士為大梵。
阿吉帝隱士說道: 沙咖天王,出生是苦,身軀的敗壞是苦,如此愚痴而亡是苦。因此,我一個人住。
沙咖天王問道: 我的離家者,當您宣說如此適當之語,您是否有何願望,我會賜那個願望予您。
有些人會懷疑,難道願望恩惠是能賜給的嗎? 事實上,願望是表示那個人對建立善是很堅定的去行善法,成就願望就是去實現成就那個人所決意的善法。阿吉帝隱士的願望是十波羅蜜。
阿吉帝隱士說道: 沙咖天王諸天之王,倘若您允許我發願,您就如此的賜願吧。諸人貪愛所獲得的孩子、妻子、資產財富之樂,即使它們沒有帶來傷害。然而,願我沒有對可喜之物有任何程度的貪愛,願那個貪愛不存在於我。
這就是知道心的細微深奧,即使是對沒有帶來任何惱怒麻煩的東西的貪愛也不願存有。對建立培養波羅蜜有堅定決意的人就會看到,即使是對日常生活中只帶來歡喜快樂,沒有帶來任何的麻煩之物,不會造成任何的傷害,即使是這樣,阿吉帝隱士也如此的發願,就算是這樣的貪愛,也不要存在我的生命裡,這就是堅定的決意波羅蜜。
沙咖天王問道: 我的離家者,如您如此說的好了,您是否有其他願望。
阿吉帝隱士說道: 沙咖天王諸天之王,倘若您允許我發願,您就如此的賜願吧。田、地、金、牛、馬、奴隸、以及親戚,皆敗壞逝去,願那個不滿足不存在於我。
一切的資產財富會敗壞失去皆因不善的果報,皆是自己曾經所造下的業帶來的結果,倘若不是不善的果報,田、地、金、牛、馬、奴隸、以及親戚,就不會敗壞失去。因此,當失去各種各樣的財富時,那是因為不善的業帶來的結果。所以,阿吉帝隱士才會說道,田、地、金、牛、馬、奴隸、親戚,因什麼原因而敗壞破散,願那個危險不存在於我,指的就是不願任何危險生起,就是任何不善的根源所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敗壞破散的因缘條件。
沙咖天王問道: 我的離家者,您是否還有何願望。
阿吉帝隱士說道: 沙咖天王諸天之王,倘若您允許我發願,您就如此的賜願吧。不見到,不聽到愚痴者,不與愚痴者相處互動,不會喜好與愚痴者交往交談。
沙咖天王問道: 我的離家者,為何您不喜歡愚痴者,可否告知原因,為何您所願的是不願見到愚痴者。
倘若親近愚痴者就不會擁有出離波羅蜜,要瞭解出離波羅蜜和其它的波羅蜜是有相互關聯的。我們讀到:
阿吉帝隱士說道: 愚痴者引見不該引見之事,勤奮不該勤奮之事。愚痴者難以引見向善,善語忠告願他正直,他反而怨恨憤怒。愚痴者不知正確的行為規範,不見愚痴者是件好事。
這顯現出要去協助幫助愚痴者,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因為要向這種人推薦善的言行,是非常難的事。您為他好而勸告,這種人他反而生氣,怨恨您,能夠不遇見到這種人是件好事。
沙咖天王問道: 我的離家者,您是否還有何願望。
阿吉帝隱士說道: 沙咖天王諸天之王,倘若您允許我發願,您就如此的賜願吧。能見到智者,聆聽智者,能與智者相處,喜好與智者交往交談。
沙咖天王所提問的問題,是為了想要更清楚明白回答的原因細節,這都是為了學習佛法者的利益。
沙咖天王問道: 我的離家者,為何您喜好智者,請您告知原因,為何您所願的是能看到智者。
阿吉帝隱士說道: 智者引見應該引見之事,勤奮應該勤奮之事。智者易以引見向善,忠告願他好,他不會怨恨。智者懂得正確的行為規範,與智者相處是件好事。
沙咖天王問道: 您是否還有何願望。
阿吉帝隱士說道: 沙咖天王諸天之王,倘若您允許我發願,您就如此的賜願吧。當夜晚消失,旭日升起。聖潔食物和持戒乞食者出現。當我給予食物時,食物並不會耗盡,應有盡有。給予之後也不會感到困擾懊悔。當給予時心是純淨的,沙咖天王您就如此的賜願吧。
沙咖天王問道: 您是否還有願望。
阿吉帝隱士說道: 沙咖天王諸天之王,倘若您允許我發願,您就如此的賜願吧。您再也不要回來找我,沙咖天王您就如此的賜此願吧。
這是阿吉帝隱士最後的意願,這顯現出對還沒有根除的不善,所有不善法是不可粗心大意。沙咖天王很驚訝,因為人人都想要見到天人、神仙、仙女,甚至有些人為了能見到天人就去行善法,建立培養清靜。至於阿吉帝隱士,最後所說的願望就是,沙咖天王您再也不要回來找我了,您就這樣的賜願吧。
沙咖天王問道: 諸眾生,女性,男性,嚴酷修行都意願想見到天王,見到天王我對您是有何危險呢?
阿吉帝隱士說道: 我見到您有如此高等的神位,您的顯現充滿了榮耀,我也許會對許下的苦行誓願粗心大意,忘記了克制,這就是我見到您的危險。
接下來,沙咖天王說: 好的,離家者,從此以後,我再也不會來找您了,向隱士拜別之後就返回天界。
大菩薩的一生就居住在大樹之下,當壽命結束之後就往生在梵天界。那時的沙咖天王是後來的阿尼律陀,阿吉帝隱士是後來的世間至高無上的三藐三佛陀。
阿吉帝隱士是一位不粗心大意者,即使只是輕微的危險。因此,必須反省思考,與開始培養建立波羅蜜的人相比,他們知道要體證四聖諦,根除不善的汙染,是很長遠的道路。倘若還是一個沒有瞭解波羅蜜的人,就不會對學習佛法有堅定的信心。學習佛法的目的,就只是為了瞭解真相,以真誠的心去遵循守戒,這就是真實波羅蜜。對任何財富得失都不會起心動念,例如,財產、官職、榮譽、幸福、破產、地位喪失、被批評、痛苦等等,不論是什麼情況都不會被動搖,這就是開始對行波羅蜜的善建立了堅定的信心。倘若我們知道行藏裡的講述,關於大菩薩在每一世裡所培養累積波羅蜜的行為,與任何一個人在某一世裡所培養波羅蜜的人相比,就會看到這是非常遙遠的距離。因此,必須繼續不斷的培養波羅蜜,而不是期望要怎麼作,很快就能直接經驗這一刻正在生滅的名法與色法,這的確是不可能的事,因為必須要用很長遠的時間,慢慢的累積培養智慧。
在阿吉帝菩薩發願 (Akittijataka) 的最後一段的講述,如下文所述:
人們可能對他 (菩薩) 有信心,信心很高以致於有可能從苦中解脫出來。但人們可能只是口語表達這種信心,並沒有採取相應行動隨法行,去跟隨遵循那些智者。
因此,不單只是對各種波羅蜜,對三藐三佛陀過去每一世裡所培養建立的波羅蜜產生了信仰之心,而是應該用自己的行動去遵循戒律。我們也許在話語上表達了信心,即使是以善心說出,但如果沒有遵守戒律,追隨法隨法行,是不會完成從苦中解脫出來的目標。
我們或許可以反省思考,看到自己開始慢慢的,有波羅蜜的生起了。例如,有興趣要聆聽佛法,實踐佛法。聆聽佛法必須要精進,倘若沒有精進也不會來這裡聆聽佛法,因為去聽別的是更有趣,更開心。在聽佛法的那一刻,不僅只是有精進,還必須要有忍耐波羅蜜,就是要很有耐心。因為有些時刻也會產生了不愉悅,那一刻生起的不愉悅,是個機會能去注意到忍耐波羅蜜。那一刻必須要有忍耐,因為倘若沒有忍耐,其它的波羅蜜也不可能會生起,例如,持戒波羅蜜,倘若沒有持戒波羅蜜,戒絕不善的言語行為,就會作出不善的行為,發出不善的言語,等等。
在這個故事中阿吉帝隱士說過,即使是他自己都不願看見、聽見、或親近愚痴者。因此,與人相處交往是非常重要,就如在彌蘭王問經 (Milinda Pañha) 這部經典裡所說的關於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交往,或者是與愚痴者,與有邪見的人交往打交道,就如甜美的糖水中之毒一樣,變成苦澀的味道。
三藐三佛陀過去其中一世裡的例子,講述了關於與邪見者的相處。那一世的大菩薩,出生在有邪見的婆羅門家族,對迦葉佛並沒有信仰尊敬的信心,如同他的父母親一樣的有邪見,以卑劣粗惡的言語,侮辱迦葉佛 (Kassapa Budda) 。
在彌蘭王問經 (Milinda Pañha) , 講述了關於三藐三佛陀培養波羅蜜的累積,直到回想到某一世裡,世尊生為陶工迦提加羅的朋友,名叫作“學童光護” (Jotipala) 。那一世,因為出生在無信心,無信仰的家族,對迦葉佛無尊敬的信仰之心,以卑劣粗惡的言語,侮辱迦葉佛。累積的波羅蜜就如篝火,雖有明亮的光芒,可是被水撲滅後只剩下黑炭。
在輪迴裡的每一世裡,又有誰能知道,會有怎麼樣的出生。所以不應該疏忽,粗心大意,看不見與愚痴者交往相處的危險。即使是“學童光護” (Jotipala) 已經累積了如此之多的波羅蜜,也會有如此重大的冒犯,以卑劣粗惡的言語,侮辱迦葉佛。因為那一世大菩薩出生在對佛陀無尊敬信仰之心的婆羅門家族。
真諦燈 (Paramatthadīpanī) 小部又稱小尼迦耶 (Aṭṭhakathā khuddakanikaāya) 行藏 (Cariyāpiṭaka) 雜經 (Pakiņņakakathā) 如下文所述:
此外,應該知道接下來的修行持戒波羅蜜,大德有意要用首飾為眾生打扮,就是以世尊的持戒為首飾,從一開始就要先潔淨自己的持戒。持戒之純淨有四種模式。
淨化 (不善的) 習性 (ajjhasayavisuddhi)
遵循戒律,善的行為 (samadhana)
不犯戒退轉 (avitikkamana)
當犯戒時能補過修正 (patipakatikaraua)
這就是在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對於持戒應該要反省思考。因為我們要知道自己有沒有純淨的持戒。接下來另一段話的講述:
有些人以要求自己為主要的考慮,因為有淨化的習性,嫌棄惡,在內心有慚 (hiri) 出現,去遵循善的、淨化的行為。
此外,有些人遵循善的行為是以顧及外在世界為主要的考慮,懼怕惡,在內心有愧 (ottappa) 出現,去遵循善的、淨化的行為。
這兩者都守戒,但是有些時候沒有覺知,忘記善,就會守不住戒,犯戒,等。就應該懺悔,立刻回歸改正。這是為了達到慚愧之圓滿,如上文所述。
這就是持戒之純淨的四種模式。除此之外,還有另外一段話,講述關於大菩薩行持戒的事情。
持戒有兩種,第一種是“止持戒” (Vārita sīla) 第二種是“作持戒” (Cāritta sīla) 。必須知道關於菩薩對於這兩種戒“止持戒”和“作持戒”的行為,如下文所述:
應該是慈愛的看待眾生,甚至在夢裡也不會生起怨恨。不該去觸碰他人的東西,如觸碰蛇 (危險) ,以幫助他人為樂。倘若是出家人,應該遠離不淨,沒有性愛的糾纏,不去交談騷擾有夫之婦。此外,在家人或是出家人,不論在何時何地,不應該對有夫之婦生起不乾淨的思想。當開口說話時,適當的開口,說真語,講有利益的話,友善的語氣,以及合適的時機說法,討論佛法。不貪,不怨恨,不扭曲,伴隨著深信因果的智慧 (kammasakata ñāņa) ,有堅定的信心向善,不論何時何地都有堅定的慈愛。
因為不說謊,才會為眾生所信任,信賴。有可以相信的言語,是諸天人喜愛的言語。有香氣的口,保持身行善事,口說真話,成就特別之相,以及能斬斷不善的習性。
因為不兩舌誹謗,他的隨從和跟隨者不會被別人的攻擊所分裂。他對正法真理有著不可動搖的信念。 他是一位堅定的朋友,對眾生極為親愛,就好像他們上一世就認識他了。
因為不惡口,才會受諸眾生親近喜愛,有愉快的性格,動聽的聲語,可讚嘆的,他的聲音伴隨著八種美好的品質一起生起。
(坦白、清楚、悅耳、愉快,飽滿、承載、深刻、洪亮但不會超越他的聽眾。)
因為不綺語,才會受諸眾生親近喜愛,可尊敬,可敬佩。有可信之詞,適當的開口,有很大的威力與地位,能立刻的以智慧去解決問題,佛陀的一次回答,能為眾生解決以各種各樣的語言提出之許多的問題。
因為不貪,才會擁有欲願的財富,獲得他所需要的,被國王認可,等等。敵人無法支配控制他,“根”也不殘缺,是無人能比的人。
不期望任何回報的行善,就是不期待任何善報的去培養建立善。當然,善的果報一定是隨著那些所種下的善因而生,有其因必有其果。例如,口行善業,就是用真實且好聽的言語說話,當開口說話時,也會顧慮到,聽者會不會難受,會不會不舒服。倘若有智慧,即使是真言,但知道會給聽者帶來難受,也會有智慧的避免不說出那樣的言語。因此,智慧使言語動聽,即使沒有希求任何的回報。義註 (Aṭṭhakathā) 裡的講述,如下所述:
因無惡意,他獲得了令人愉悅的外表,受一切眾生的尊敬。因樂於眾生的福祉,自然地激發他們的信心。 他的品格崇高,心懷慈愛,並獲得巨大的影響力和力量。
因不邪見,會獲得良友,即使是被鋒利刀劍威脅砍頭,也不會作惡業。不迷信,是因為看到眾生有各自的業。對正法的信心已建立並根深蒂固,相信佛陀的開悟,不歡迎別的教派,如天鵝討厭垃圾堆那般。
嫌棄邪見的心是很細微的,並不想要與各種各樣的邪見和錯誤的見解往來相處。對佛法決意,有堅定的信心,相信佛陀的開悟,不歡迎別的教派,如天鵝討厭垃圾堆那般。
沒有道理、不講道理的人,就會執取或者對各種各樣的傳聞有興趣。即使是聆聽佛法,對佛法產生了信心,但如果對佛法還沒有真正堅決的信心,也有可能會去相信傳聞,相信沒有道理之事。
接下來的義註 (Aṭṭhakathā) 講述關於大菩薩的“作持戒” (Cārita Sīla) 。
“作持戒”的意思是:應該作的行為。就算是沒有犯戒,也應該以作持戒去反省思考大菩薩的行為,是為了更加的建立培養善。行作持戒,必須知道是如此。
大菩薩於適當時候行禮,歡迎,雙手合十,向貴人禮拜。此外,時時刻刻遵守禮貌的行為,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尊重的問候。當他們生病時,他會侍候他們。當他收到好話時,他對建議表示讚賞。他讚揚了高尚的品質,聆聽法經之後有行薩度薩度,講述弘揚有恩之人的美德,容忍他人的不是,他記得別人對他的幫助,為那些善法讚嘆隨喜,回饋自己的功德,是為了無上正等正覺的智慧。時時刻刻都不輕視一切善法,當犯錯時,就會如實的看到,而且如實的告知同行所犯下的錯,更加勤力的修行正法。
此外,當應該作有利益之事去利益一切眾生時,勤奮,不懶惰,成為他們的好友。
此外,當眾生的身上生起疾病的疼痛 ... 等,在當時,就會適當的幫忙協助。當眾生受到敗壞失去的痛苦時,失去親戚,失去財富等,也會幫忙緩解那些傷痛,使自己成為幫忙者,以 (善) 法壓制該壓制者,為了幫助脫離不善法而向善法,以 (善) 法稱讚該稱讚者。
此外,大德是掩蓋自己的好,宣揚自己的錯,不貪,知足,清靜,不交往,忍耐,不恐懼,不慌亂,不傲慢,不動搖,不惡口,不找事,有清淨的心,有清淨的根,沒有邪命,例如,欺騙等。適當的行為與善緣具足,看到危險,即使是很渺小的危險,遵循所學習的戒律,精進,堅定,不顧慮身體與生命,不留戀並捨棄,並緩解對身體的在乎以及生命是很短暫,何談到長久。放掉,緩解內心的汙染,有憤怒,記恨等,是犯戒敗壞的來源。不會因為某些小成就而沾沾自喜,不灰心退縮,努力有更進一步的成就。
此外,大德,是指引瞎子的領導者,為瞎子指出路。用手發出信號給聾子,讓他們得到幫助,對啞巴也是如此。送拐杖,行器給與殘疾者。或者是指引無信心者,讓他產生信心。指引懶惰者,讓他產生精進。指引忘記者,讓他覺知。指引慌亂的心,獲得專注。指引智慧衰敗者,產生智慧。使精力只貫注在慾色者,能緩解慾色的貪欲。使精力貫注在記恨,昏沉,睡眠,掉舉,惡作或追悔,以及,疑等等,能緩解。使行為不適當的欲尋者,能緩解欲尋,緩解邪尋等。知恩並對有恩者感恩,先開口,說友善之詞,幫助,尊敬,表示回報,同樣的回報或者更加倍的回報。
大菩薩,當朋友在危險之時,會跟隨幫助朋友。大菩薩,自知以及知道朋友們平常的狀態,然而與朋友們如往常那般的相處。此外,與朋友如往常的相處,是以善法脫離不善的法,使朋友有善法,不是有別的法。因為,諸菩薩跟隨的去保護他人的心,就只為了更加勤力的建立培養善法而已。因此,以這樣的習性,就不該侵犯其他眾生,不該吵架,不該尷尬,不該嫌棄其他眾生。當那人的行為低劣時,不應該把自己放得高高在上。不應該不全然的去與他人相處,不應該過於親近,不應該隨便交往。但是,應該以合適的時機,適當的交往相處。不在別人的面前批評他們的親愛者,或讚嘆不值得之人。不與不熟悉之人肆意無顧忌。不拒絕適當的邀請,不暴露自己太多,顯示自己。不接受太過多的東西,但是對他人的信心隨喜歡迎,以宣揚出信心的好處,信心的威力 ... 。
作持戒是需要很仔細的謹慎思考之事,要依據那一刻的生起的正知正念的智慧。例如,與人相處這件事情,也應該全然的,毫無保留的去相處,意思是真心實意的相處,但是,應該在合適的時機,與合適的人相處。不是過於的親近,隨便的相處,或者有時候應該抗議就該抗議,應該提醒就該提醒。有時候當朋友犯錯時,就會忘記,立刻在他人的面前就批評朋友的不是。但是,倘若有正知正念的智慧生起,就會先等一下,等有適當的時機,合適的機會,才會與親愛的朋友說。所以,要真的徹底根除一切的汙染,是要有多麼的克制,努力的培養善法,才能真正的根除煩惱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