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進波羅蜜 5

精進波羅蜜 (viriya pāramī) :有勤勞奮鬥,是為“特相”。有支助強化,是為味“作用”。有不知疲倦,不沉下去,是為“現起”。 一個激發能量的機會或者是有急迫感,是為“近因”。

精進就是勤奮努力,指的就是“精進心所”。精進心所幾乎是伴隨著每一種類的心生起,除了十六類“無根心” (ahetukacitta) 是沒有精進心所伴隨。

只是一刻的心生起喜歡某個對象時,精進心所就生起勤奮努力的去喜歡那個對象。不管是善的心生起還是不善的心生起,那一刻的精進心所也已經伴隨善心和不善心一起生起了。因此,勤奮努力應該是向真正的善而努力。因為,當不善的心生起的那一刻,精進心所也是生起的,可是這個精進心所是不善的勤奮努力。當善的心生起的那一刻,精進心所也是生起的,可是這個精進心所是執行善。向善的法而勤奮努力,就是精進波羅蜜。

精進心所生起執行精進的功能,這一切都在於精進心所它要與哪一種類的心生起。精進是應該向一切善而精進,善精進的目的就是能夠成為波羅蜜。倘若正念生起去覺知這一刻正在出現的法的特徵,並不是我的精進,不是自我在精進,而是“正勤” (sammā-vayama) 在執行正精進的功能。是精進心所生起去勤覺知、勤學習、勤注意,或者是勤奮的去知道每一刻正在出現的法的特相。不管是精進波羅蜜生起幾次,正念會生起幾次,精進也會很勤奮的去學習,去注意生起的法,不灰心,不氣餒,即使是很難,很慢,精進也會繼續不斷的勤奮。

精進波羅蜜是非常重要的法,必須要與其餘的波羅蜜一起培養建立。目的就只為了能成就抵達彼岸的因緣條件,就是抵達涅槃。就會看到,即使是佈施也必須要有精進努力。因為某些人有善意想要給予,但是嫌太麻煩所以就懶得去給,結果就沒給出去。明明是有東西,有信心,有意圖要給,可是倘若缺乏精進的話,能完成的佈施也無法完成。因此精進是非常重要的波羅蜜,精進能夠去支助其它的波羅蜜,例如佈施和持戒。

精進波羅蜜支助各種各樣的善法。倘若對行善懈怠或懶散,認為太麻煩,太累,太浪費時間了,那一刻就是不善,被不善的法掩蓋了善法,善的法就不能生起。倘若是精進波羅蜜就會立刻行善。若自知自己是個難以行善的人,那是因為對善法懈怠懶散,就應該在這一刻就要努力。因為每一刻的生命不長,就只是一刻心的生滅而已。會是善的心或不善的心,都是取決於每一刻的心,所以不應該放掉或丟棄行善的任務。倘若還一直常常的對善的法懈怠懶散的話,就會缺乏精進波羅蜜,而且不善的法也無法減輕。只有一個辦法能讓不善的法減輕,那就是勤奮,不懶散,盡力的去行一切的善。

某些人也許會感到遺憾錯過的機會,可惜應該行善卻沒有行善。因為,當時那一刻對善法是懈怠懶散的,所以應該去覺知、念想到精進波羅蜜。去培養建立精進波羅蜜,是為了逐漸的放棄一切的不善。

雜心所可以伴隨善的心生起,也可以伴隨不善的心生起,一共有六個雜心所,《一》尋心所 (vitakka) 、《二》伺心所 (vicāra) 、《三》勝解心所 (adhimokkha) 、《四》精進心所 (viriya) 、《五》喜心所 (pīti) 、《六》欲心所 (chanda) 。在這六雜心所裡面的其中一個心所,是很重要的心所,是能夠成為體證四聖諦的因緣條件的心所,也就是精進波羅蜜。因為當善的精進心所逐漸慢慢的累積,精進它將會成為精進波羅蜜,精進波羅蜜是智慧的隨員,能夠協助智慧體證四聖諦。

精進心所幾乎時時刻刻都生起,它只是沒有與十六個無根心生起而已。精進心所可以伴隨善的心生起,也可以伴隨不善的心生起。現在這一刻正在生起的精進是善的還是不善的? 倘若是不善的它就不可能是波羅蜜。通常生起的”精進”大多數都是貪愛,精進常常與不善的心生起,長久以來一直這樣的伴隨不善的心生起累積。應該去看到精進波羅蜜的益處,與其以不善的方向努力累積不善的精進,不如向善的方向而努力,為了善精進方能成為精進波羅蜜。

殊勝義注 (Atthasālinī) 法集論 (dhammasaṅganī) 裡的一段話,如下文所述。

精進,勤勞是為特相;支助同時生起的法是為味 (作 用) ;不灰心、不氣餒是為現起;有急迫感或條件去努力是為近因。

有勤勞奮鬥,是為“特相”。有支助強化,是為味“作用”。有不知疲倦,不沉下去,是為“現起”。 一個激發能量的機會或者是有急迫感,是為“近因”。

在日常生活裡,我們可以看到精進就是努力勤奮,是與懶惰相反的。但是從阿比達摩解說法的細節,關於與心一起生起的心所,即使是懶惰的那一刻也有精進心所伴隨著生起。它是向懶惰那方精進,就一直這樣的往懶惰那方而精進。這表明了法是非常的詳細深奧,應該認真仔細的去思考,何為特相,何為味 (作用) ,何為現起,何為近因。

在殊勝義註 (Atthasālinī) 裡的一段話,有另一種的講述關於精進的特相,如下文所述。

勇者,勇敢的行為,英勇不退縮,這就是精進心所的特相。

倘若有一位是勇敢者,另一位是懦弱者。根據阿比達摩,懦弱時也有精進心所,並向懦弱那方精進,而勇敢者會明顯的顯現出精進的特相,會很努力的去完成那件事情,不管是有多麼的危險,多麼的困難。勇敢的去作、去完成那件事情,就是精進心所的特相。倘若向善那方的精進,那個精進將會達成根,就是“精進根” (viriyindriya) 。當它與“信” (saddhā) 、“念” (sati) 、“定” (samadhi) 、“慧” (paññā) 其他根生起時,是正道的“正精進” (sammāvayama) ,就是正確的勤奮努力學習了解正在出現的法,自然而然的如實去知道法的特徵。當智慧逐漸的增加,那個精進將會成為“精進力” (viriyabala) ,有力,不動搖,不管是在任何的情境也能夠思考了知名法色法的特徵。

在殊勝義註 (Atthasālinī) 裡有解釋關於“精進根” (viriyindriya) ,如下文所述:

勇氣叫作“精進”或勇敢的行為名為“精進”。

例如,敢言正確之詞,或敢當個誠實的人,不懼怕任何的麻煩、辛苦、不便,就算是失去職位變的貧窮,這就是精進的特相。或某些人有足夠的勇氣講出法的因與果,不害怕誰會不喜歡或誤解自己所講的原意。因為法就是法,就是真相。因此而敢當勇者,不管是在什麼樣的世界,凡俗世界或法門世界都會勇敢的去面對,勇敢的去作。

此外,叫作“精進”,也因為是有效,有方法,就是有適當謀劃去執行,也意味著是聰明。“精進”叫作“根”,因為意味著強大“增上” (adhipati) 主導,能夠克制懶惰。

此外,叫作“根”, 因是為大 (Maha) ,是領導,有扶持協助的特相。

現在,精進正在生起,但倘若佛陀未曾宣說佛法,就不可能會認識精進各種各樣的含義。即使是叫作“根”這個字,因是為大,是領導,有扶持協助的特相。

當善心生起時,或者是很勤奮的去作某件事情時,那一刻精進心所正在扶持協助,不氣餒的要去完成所作的那件事情。

培養智慧需要精進協助支柱,此支柱是不敗壞之精進,指的是對諸善法不損壞。如陳舊的老屋,能夠穩固的立住是因為有柱子支撐。因此,應該知曉如此支撐的特相是為精進。

這一刻,倘若有誰在厭倦、懶惰、瞌睡、氣餒,應該知道這些情景現象就如腐爛敗壞的屋子,無法站立,是將要崩塌的老屋。不能立住的老屋就如不能繼續的往一切善的方向進行,精進心所就如柱子支撐著老屋那般,因為有柱子的支撐,因此而不崩塌。

義註裡有各種各樣的譬喻,為了能夠了解現在此刻正在生起的精進心所的特相。

如大軍隊與小軍隊開戰,小軍隊敗退戰場,然後就向國王稟報,國王得知就派出軍隊與武器支援,國王的小軍隊有了兵力的支助,國王的小軍隊因支助而反攻取勝打敗大軍隊。精進就是如此,並不會讓諸相應伴隨之法灰心,氣餒。並會“舉起”支助諸相應伴隨之法。因此,所謂精進的特相就是支助。

舍利弗尊者展示關於培養建立波羅蜜,是為了徹底熄滅不善的汙染達成阿羅漢。

小部又稱小尼迦耶 (Khuddakkanikāya) 義釋 (Mahaniddasa) 裡的講述。

就如兩國,一個是土匪國,另一個是寧靜國。那時,有一名軍官產生了一種想法,只要這土匪國還在,寧靜國就有危險。我要毀滅這土匪國,使土匪城國不成國。他穿上了盔甲,手裡拿著劍進入土匪國,用劍砍斷城門的柱子、牆、窗,然後開城門,填溝進入城內,把土匪國升起的旗幟取下來,燒毀土匪國。之後,反回寧靜國,走上城堡,周圍都是親朋好友,享用美味食品。譬喻就是如此,“身見” (Sakaya-Diṭṭhi) 如土匪國。“涅槃” (Nibbāna) 如寧靜國。建立智慧者就如一名軍官,會想到捆綁就是身見。只要還有“身見”捆綁著時,那就沒有脫離危險。

最後一段講述,身見如土匪國,涅槃如寧靜國。建立智慧者如一名軍官,捆綁就是身見。只要還有身見,那就沒有脫離危險。意思就是,首先必須要先根除的不善法就是身見,不再執取法是我,是我的。因此,必須知道土匪國與寧靜國的差別。寧靜國是清淨,土匪國卻是辛苦、煩躁、混亂。倘若,只要還有錯誤的見解,邪見執取法是我的,是人,是動物,就無法脫離混亂、煩惱、憂傷。因此,必須能看見不善的汙染,以及停止諸苦需先根除有我存在的邪見。這個我就只是生滅的名法與色法。

小部又稱小尼迦耶 (Khuddakanikāya) 義釋 (Niddesa) 闍都乾耳學童問經 第389 (Jutukannimanavaka-panhaniddesa 389) 闍都乾耳學童向三藐三佛陀問的問題,如下文所述:

聽聞,世尊“勇敢”,因此叫作“勇者” (vira) 。

世尊“勤奮”,因此叫作“勇者”。

世尊“英勇”,因此叫作“勇者”。

世尊能使別人勤奮,因此叫作“勇者”。

世尊才華橫溢,因此叫作“勇者”。

世尊勇猛、進步、不膽小、不懼怕、不驚嚇、不逃避。已捨棄了瞋恨與愚痴,不再有任何一絲絲驚恐。因此,三藐三佛陀是勇猛者。

三藐三佛陀已經割捨諸惡,拋棄世間一切的不善法,超越了地獄之苦,以勤而活。陛下是精進、正勤、勇猛、穩定,聽聞陛下是如此,陛下是勇猛者,因此叫作,勇者。

這就是三藐三佛陀,倘若世尊不是勇猛者的話,就不會體證四聖諦成為無上正等正覺的三藐三佛陀。因為,要能夠行諸善,建立培養一切善法,必須要依靠精進。即使是培養思慧,培養思考佛法的智慧,也必須要依靠精進,依靠真正的勤奮努力。即使世尊是勇猛者,也經歷了多少無量的正勤努力,直到體證四聖諦成為了三藐三佛陀。因此,諸位也應該作個勇猛者,從不善的勇猛精進,改為向善的方向勇猛精進,否則善法就無法成長。精進大都不會有任何的利益是因為在每一世裡的精進,幾乎都是在往不善的方向發展。倘若能夠瞭解善精進的特相,就能夠累積善精進的培養,也能夠顯現出進步,不膽小、不懼怕、不驚嚇、不逃避的特相。

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會經歷不愉悅的感受,也許是強烈的情緒,或者是很小的情緒。對某一個人產生不好的感受,對他人不滿意,沒有好感。倘若那一刻覺知沒有生起,不自覺,不清醒,不知道那一刻是不善法,精進也沒有機會從不善改向為善。就會一直這樣的有不善的欲,繼續對不善的法有興趣、歡迎不善法。

對於聆聽佛法培養正念覺知者,當憤怒或不高興生起的那一刻,正念可以生起去覺知那一刻的法。但,至於能夠有多深度的覺知,是取決於各人覺知的強度。

當不善心生起時,例如,瞋恨生起了,正念能夠覺知到就不會生氣了。但倘若那一刻還在生氣的話,這表示不善的精進還很強。但倘若善精進逐漸的增加,正念會讓瞋恨不滿之心被鬆開緩解,之後或許慈愛也會生起,立刻從暗淡變成明朗,善法的特徵就是明朗,不善的特徵就是暗淡汙染。倘若是個真心聆聽佛法者,他不會懈怠,他會願意捨棄不善。

這種精進與認為應該克制壓抑憤怒的精進是不同的。 它在正念正知的時刻生起。倘若正念生起覺知到憤怒,即使沒有直接覺知到伴隨不善心生起的精進心所,但是可以注意到是向善精進,就是在那一刻努力不要生氣,這樣的努力著不要生氣,不只是一刻的覺知就可以想得起來作的到。能夠想起來是因為有正念覺知到法,精進勤奮的去看到那個生氣是不善,知道與“瞋恨”對立不相往來的法就是“慈愛”。在那一刻是有精進努力去原諒,精進勤奮的去理解人人都會犯錯,甚至是我們自己也曾經有犯過這樣的錯,所以不應該對任何人不滿或對生滅的法憤怒。是無明使我們不能放棄那件事情,所以不善法就這樣繼續不斷的生起。

不同精進的分類,有分為成“增上” (adhipati) 、“成就或神足” (iddhipada) 、“根” (indriya) 、“力” (bala) ,這些指的是精進增長的程度。當還沒有達到那等的程度時,就不可能去覺知到伴隨正念和智慧生起的精進,而能直接去經驗精進的特徵。倘若想要瞭解“五根”:《一》信,是信根、《二》精進,是精進根、《三》念,是念根、《四》定,是定根、《五》慧,是慧根。這些法都是貴為“大”之法。它們會在正念覺知生起時一起生起。

我們也許曾經讀過了各種經典,各種類型的法。例如:增上、四成就或四神足、它們是相同的法。當精進心所成為精進根時,那時的精進一定與信、念、定、慧一同生起,因此那一刻的精進必定是向善而精進。

不論如何,應該知道的就是,精進的增長就是從不善的精進慢慢的改變成善精進,然後就慢慢的累積逐步的走向不同程度的善精進。

相應部 (samyuttanikāya) 大品 (maha-vagga) 應觀 (datthbba-sutta) 852-857 如下問所述:

瞧,比丘們 ,看看此五根,何為五根。乃是: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瞧,比丘們,在何處才能看到信根。在能支助成就須陀桓的四個利器中,方可看見此信根。

當善心生起的那一刻,那一刻的善心一定有信這個心所伴隨善心一起生起,但是善心也分為好幾等,有不同的程度。因此,信根有增上的力量,為大,為領導。當信根執行信的功能時,那時就會真的看見信堅定的力量,信為大,為領導的特相。能夠看見信的特相是在協助成就須陀桓的四法中,協助成就須陀桓的四法,就是對佛、對法、對僧、和對聖人的戒律,堅定不移。就是對聖人的智慧去瞭解真相的行為,智慧體證四聖諦的行為,穩健,深信,堅定,不被任何動搖。

學習佛法者,有信心去聆聽佛法。但這個信心也許會被動搖,感到困惑,偏離了正確道路。倘若,沒有真正的瞭解佛法,就沒有真正的信心能夠協助智慧體證聖人的道路。

在何處才能看到精進根。在四正勤中,方可看見此精進增上的力量。

精進能夠達到,為大,為領導,為精進根的程度,是來至於勤奮,慢慢的努力,一點一點的累積,直到精進逐漸的增上,達到為大,為領導的狀態。意思就是,《一》精進於防止未生起的惡法。《二》精進於斷除已生起的惡法。《三》精進於令未生起的善法生起。《四》精進於已生起的善法不消失,不淹沒;為了更增上,更豐盛,更增長,更豐滿的善法。

我們可以注意到自己是剛開始很弱小的勤奮,或已經是正精進: 防止還未生起的惡法,精進於斷除已經生起了的惡法,精進於令還未生起的善法生起,精進於令已經生起的善法增長得更豐盛。還未生起的善法指的是,奢摩它內觀智慧的建立以及道、果、涅槃。

當我們用這個詞“奢摩它內觀智慧” (samathavipassana) 時。這個詞的意思是,培養建立四念住。因為當四念住生起時,奢摩它和內觀智慧並不分開的生起,它們一起生起同時培養。

在何處才能看到念根。在四念住中,方可見念根。

當善心生起的那一刻一定有念心所。不管是在佈施的時刻,或者在戒絕各種不善行為的時刻。但是,在何處才能看到念根,意思就是在哪裡才能夠真的能看到念心所為,大,為領導,就是在四念住中。

在何處才能看到定根。在四禪中,方可見定根。

在何處才能看到慧根。在四聖諦中,方可見慧根。

一個階段接著一個階段建立的內觀智慧,能瞭解法的真實本質,那就是慧根。但,那是還沒有達到真正完成的程度,真的達到完成是完成體證四聖諦。

古代無數聆聽佛法者,他們勤奮努力的去建立培養智慧,那時也有諸多的聆聽者能體證四聖諦。那些古代的智者們可以反省提醒自己精進。我們現代的人也應該反省自己,有沒有像古代的諸智者一樣。

中部又稱中尼迦耶 (Majjhima Nikāya) 根本五十經編 (Mulapannasa) 義釋 (Aṭṭhakathā) 思量經 (Anumana Sutta) 裡的最後一段,如下文所述:

古代過去的老師們說,比丘應該反省思量,一日三次。早上就應該反省思量自己不善的汙染是不是如此之多。倘若看到有,就該勤奮努力捨棄那些不善的汙染;倘若沒有,就知道自己是過著正確的出家生活。

中午再思量一次,下午又再思量一次。當在一日中無法反省思量三次的話,就思量二次。倘若也無法思量兩次的話,就該反省思量一次。但,一次都沒有反省思量的話,那是不應該。

這段話是在提醒我們去反省思考,天天所作所為的事,是作該作的事還是作不該作的事。能夠這樣的去反省思考所產生的善法和不善法,必須要依靠精進,接下來就會知道自己是有什麼樣的不善的汙染。這是古代老師的提醒,讓後代的我們也能夠反省思考。

中部又稱中尼迦耶 (Majjhima Nikāya) 根本五十經編 (Mulapannasa) 義釋 (Aṭṭhakathā) 思量經 (Anumana Sutta) 裡225,如下文所述:

目犍連尊者對諸比丘宣說關於柔順 (易受指導) 者,讓諸比丘反省思量。目犍連尊者說:諸比丘應該如此的自省思量: 我是不是喜愛惡慾,是不是在惡慾的權力之下,被惡慾所支配。倘若如此的思量,如實的知道,我是個喜愛惡慾,在惡慾的權力之下,的確是被惡慾所支配,就應該精進,勤奮努力捨棄那些不善的惡法。倘若如此的思量,如實的知道,我是個不喜愛惡慾,不在惡慾的權力之下,不被惡慾所支配。如此思量的比丘,應該以此為歡喜,勤精進學習諸善法,不管是白天或夜晚。

“諸比丘應該自省思量”,這一句話我們可以看到,別人不會比自己更清楚知道自己不善的細節。因為別人是不可能比自己更詳細清楚自己是有多少的貪愛惡慾,是不是在惡慾的權力之下被支配著。所以必須是個真誠者,真心實意的人。如果這樣的反省思考,如實的知道自己是怎麼樣的人,若真的是在惡慾之下,就應該精進勤奮努力捨棄那些最邪惡的不善法。有些人不會想要反省思考自己的不善,但是,當真的能看見利益時,就會知道善精進會往善的方向成長,這是必須要能看到自己的不善。

反省思考必須是真誠的,不偏袒自己,是個柔順者,精進勤奮的去捨棄不善法,這是精進心所的功能。

小部經 (Aṭṭhakathā Khuddakanikāya) 義釋 (mahaniddesa) 迅速經 (Tuvatakasutta-niddesa) 講述“精進根” ,如下文所述。

在這義釋的迅速經關於精進根,古師說:“心所”指的是心理的精進。也說:“心所”因此精進,沒有往身體的精進,只有往心理精進而已..。

精進是名法,是能夠經由身而去努力,因名法才能讓身有能夠去精進勤奮的行為。當人們能夠勤奮努力的去作某件事情時,那是因為有精進心所讓身體能夠勤奮努力的因緣條件。

這部經典解說當人們正在行走時、不懶惰、不瞌睡,這些表面的現象看起來似乎是身體的勤奮努力,但實際上能夠有身體勤奮努力的行為,那是因為心的勤奮努力,也就是,精進心所。

接下來的一段講述:勤奮努力慢慢的增長直到達到“精進覺支的程度” (viriyasambojjhańgo) ,這將是能體證四聖諦的覺悟之法。還有講述關於精進各種各樣的意義。例如,“viriyarambho”和“viriyarambha”這兩句巴利文有同樣的意思,指的就是,精進心所。

“viriyarambho”指明的是精進心所。但接下來的講述是關於“viriyarambha”這個字,雖然它的意思是精進心所,但它還有許多其他的意思,例如:業、犯戒、唯作、等。

“viriyarambha”就是精進。這裡精進的意思是,諸眾生應該在這個佛教的教導裡,努力、走出去、勤奮。

應該培養的精進,如下文所述:

是的,精進叫作“arambha”,因為它是勤奮努力。“viriyarambho”此文顯現出的精進,就是在懶惰中走出去,努力向上,精進走向各種各樣增上的位置,勤奮努力的走上去,不停不斷地奮鬥,穩定、堅定、持續,極力的勤奮努力。能持續不間斷的繼續善法。

這就是精進的狀況,不管是從懶惰中走出去,走向其它增上的位置,繼續不停不斷地奮鬥努力,穩定、堅定、持續、繼續堅持下去。

另外的含義,此走出去,是為了緩解諸欲。此走向上,是為了斬斷捆綁。此奮鬥,是為了根除苦海。此努力,是為了抵達彼岸。此勤奮,是為了往前進。此勤勞,是為了增上更上一層樓。此堅定,是為了拔除不善的汙染。持續,是為了繼續不斷。進步,就是未曾鬆懈的,能夠繼續

不斷地堅持到底,不管只剩下,皮、筋、和骨,也不會停止,會穩定堅定的走下去。

此外,此精進是不背棄 (善) 欲、不拋下責任、不跨過、不捨去,這帶來的是對行善法不灰心氣餒。因此,古師說:不背棄欲、不拋下責任,此文就如大眾所說的,您們要在恆河邊好好牽著運貨的牛,就算是牛在恆河邊的地面跪下,貨也同樣的可以順利的運過去。比丘不拋下責任,就如不讓貨掉落地面沾到水,對行善法維持精進也是如此,因此,古師說,這就是維護著責任。

在思量經 (Anumana Sutta) 的義釋 (Aṭṭhakathā) 裡。古代老師讓我們一日反省自己三次。至於某些人在一日裡不能反省自己三次的話,就應該反省思考二次;倘若兩次也做不到的話,就應該一天一次。但一天一次都沒有反省思考,這樣是不應該的。

思考這部思量經,不管是經的部分或義釋部分,都顯現出各個不同層次的智慧。對於有很厚重不善的汙染者來說,如果又是個難以教導的人,是個不曾看見過自己的不善汙染,不曾自省,不曾向別人透露出自己是有多麼深的不善汙染,而只會去看別人的不善汙染。倘若是這樣的話,就必須從聆聽佛法中開始去思考不善的危險,要精進努力,勤奮的一再反省思考自己的不善,這是對難以教導的人來說。但對於柔順者,瞭解佛法的道路,易以教導的人來說,當法正在出現的時候,不管是哪一種不善法生起,正念也可以立刻去覺知到那個生起的法的特徵。這是另一等層次的智慧,是瞭解法的真實本質的道路,去深入學習法的特徵。

當已經學習研究思量經 (Anumana sutta) 以及義釋 (Aṭṭhakathā) 這部經典裡面的內容,有沒有一日三回的反省自己或一日兩回,或者甚至過了好幾日了,能夠反省自己一小回,反省自己一次嗎。倘若是個柔順者,時常培養四念住,當不善法生起時,不必等待時機去思考法,因為正念覺知可以立刻覺知到那一刻所生起的法,這就是培養四念住的開始。即使那一刻還不知道,還沒有直接經驗名法或色法,或經驗無我。只需以正念覺知,如實的知道法的特徵,那一刻就是一種層次的正念覺知。

在思量經裡的一段話,如下文所述:

“倘若如此的思量,如此的知道,我有諸多不善法,例如有惡意與色慾,抬高自己、貶低他人,等等。即使是這樣,就更應該精進努力,精進努力是為了能夠捨棄那些邪惡不善法。倘若如此的思量,如此的知道,我

沒有那些不善法,那個比丘就應該勤奮努力修學諸善法,不管是黑夜或白晝。 ”

這就是自然的去學習正在出現的法,如實的去瞭解法的特徵。可能是在平日裡,某個程度的反思所生起的不善法,所犯下的不善行為,然後能夠念想覺知到所犯的惡行。或是另一個程度的正念覺知,就是當法正在出現的那一刻,不管是哪種類型的法,正念可以立刻去覺知到那個正在出現的法。

修學培養正念覺知者,會不會期盼想要得到修學培養正念覺知的成果?有些人很努力的去精進,因為他認為那會快速的產生效果,結果努力到無力就放棄了。四念住的培養是不能催快的成長,因為四念住的培養必須要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如實的去覺知到法的特徵。能夠知道諸法無我,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很自然的去覺知到法的特徵。倘若有期望,抱著期望去努力,盡快想要得到努力的成果,這樣不是正確的培養四念住。

有一位高齡的長輩,年齡差不多80歲。他已經聽聞了很多關於佛法的廣播節目。每當他聽聞佛法之後就會反省思考關於培養四念住這件事。即使這位聽聞者年事已高,也未曾停止精進努力不斷的聆聽思考佛法。這位高齡者說,他聽聞的廣播節目,那節目叫作“培養建立內觀的道路”,聽聞之後他很努力的去記住弘揚佛法的地址“泰國佛學研習與弘揚基金會” (Dhamma Study And Support Foundation) 。這位聽者他很有心,精進努力的要來基金會,他的目的就只為了要來基金會捐款。他從家中9點早上就出門,下午2點才抵達目的地的基金會。

這整個行程包括午飯和其餘的時間,在這麼長的時間裡,能看到一位高齡者的精進。所以能夠體證四聖諦或精進能夠逐漸的增長,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很自然的覺知到法的特徵,逐漸慢慢的建立培養,不必去刻意作什麼不尋常的精進。當正在建立培養善因的那一刻,精進是不可或缺的,因為培養善法這件事是逆著不善法,不順從慾望,逆向各種各樣的舒服方便,善法才能逐漸的建立起來。在日常生活中去正確培養四念住的人,瞭解法的智慧肯定逐漸增加,當智慧能逐漸增加,要去體證四聖諦的結果並不難。但是,困難的是有沒有正確的因緣條件帶來智慧逐漸的增加。這個正確的因是取決於,慢慢的思量,慢慢的反省,慢慢的學習,慢慢去覺知到在眼門、耳門、鼻門、舌門、身門、意門的名法與的色法的特徵。在日常生活中逐漸的,慢慢的,一點一點的生起累積。雖然是很稀少的生起累積,但因為精進才會反覆的思考再思考,時常思考,不斷的思考。因為很

清楚這是唯一能夠累積直接經驗名法與色法生滅的智慧。法就在這一刻正在生起滅去,倘若不如理作意,不去覺知,不去學習,不開始去瞭解名法與色法的特徵,就不可能有條件能直接經驗法生滅的特徵。因此,智慧生起的因是困難的,必須要一世接著一世繼續的培養累積,直到條件成熟,智慧直接經驗法的生滅在那時候並不難。

小尼迦耶 (khuddaka nikāya) 本生經義注11 (Jātaka-aṭṭhakathā-ekādasakanipāta) 講述關於一位比丘拋棄精進 (samvaramahārāja-jātaka 8) ,如下文所述。

那時,三藐三佛陀住在“祇園精舍” (jetavana-vihāra) ,宣說關於有一位比丘,他已拋棄了精進法的故事。

有一位比丘,這位公子的父母是“舍衛城”的人,當這位公子有機緣聽聞三藐三佛陀所說的法,就生起出家的信心,行戒律以及行敬拜前輩,朗誦“隨順解脫或巴帝摩卡” (pāṭimokkha) ,背得滾瓜爛熟,出家五年,修習“業處” (kammaṭṭhāna) ,拜別師尊與前輩,說道:有意願居住在森林。當此比丘抵達在邊疆區的一個村莊時,那裡的人民都非常的敬佩此比丘的態度行為,為此比丘在村莊裡建造了住處。

到了“結夏安居” (vansa) ,此比丘在整個雨季裡精進修習培養“業處”,但無法體證法。此比丘就回想到三藐三佛陀所說的法,聽聞佛法後能瞭解法的人分為四類。在這四類的人,我肯定是屬於第四類“文句的行者” (padaparama) ,如此,我為何還要居住在森林呢。因此,此比丘他就拋棄了精進,離開了那個在邊疆的村莊,返回“祇園精舍”,是為了去看三藐三佛陀無比之美的容顏,聽聞無比動聽的聲音。

當三藐三佛陀得知此事,就向那個比丘說法。在此教中最美味之果,此果是阿羅漢果,對於懶惰者,並不會得嚐此果。從前,你是個對我的教導,精進,奮鬥,努力。即使你是最小的王子,是“瓦拉納西”國王的第一百位王子。那時,你也是住在諸智者的教導裡,能坐上王座當上了國王。然後,三藐三佛陀繼續往下說此比丘的故事。那時,此比丘生為“桑瓦拉大王” (samvaramahārāja) ,佛陀宣說關於“桑瓦拉大王”之德,以德服眾。諸親戚與人民都心悅誠服於他的道德,讓他當上國王,成為“桑瓦拉大王”,即使他是他的父王所出生的第一百個孩子,在諸王兄王姐中是最小的王子。

桑瓦拉大王”與他的王兄說道:“我的王兄,我並不嫉妒那些離開家中尋找大義者。我以尊敬的,謙虛的心向他們的腳叩拜”。

在這裡可以看到一切都不可或缺精進,即使是不嫉妒那些離開家中尋找大義者或是離家的有知識者,都應該向智慧尊敬。但是有些人反而會對有智慧的人產生嫉妒的心,這一切都是取決於累積下來的嫉妒。因此,不生起嫉妒心必須依靠善精進,勤奮努力的淨化不善的汙染。看見嫉妒的危險才能夠捨棄嫉妒,即使是尊敬,謙虛,叩拜他們的腳,也必須要精進,勤奮努力的去淨化不善的汙染,淨化傲慢、自我的重要、我是國王的孩子。

三藐三佛陀繼續往下說,“那些離開家中者,他們歡迎尋找大義者的道德,他們並教導我行各種各樣美德,教導我無嫉妒之心,歡迎的去聆聽。

當我聽聞離開家中尋找大義者之詞了之後,並沒有對他們生起一絲一毫的不敬之心,我的心對法很歡迎。

象群、馬群、車群、以及人群,我未曾減少津貼和未曾減少賞賜。

我擁有英明的朝臣官員,幫忙協助,讓“瓦拉納西”食物豐盛,有清潔可飲用的水。

此外,各地富商來到吾國“瓦拉納西”,我並關照維護那些各地的富商,我的王兄,您就如此的知道吧。

這就是能讓大家心悅誠服的原因,因為“桑瓦拉大王”擁有這樣的道德,以德服眾,最該當上“瓦拉納西”的國王。

三藐三佛陀宣說此故事,提醒此比丘。“看,你曾經很耐心的聆聽法,為何如今不行精進法,拋棄了勤奮努力”。宣說真理結束後,此比丘獲得第一果聖人成為了須陀洹。

那時的“桑瓦拉大王”是此比丘。“桑瓦拉大王的王兄就是“舍利弗尊者”。桑瓦拉大王的諸王兄王姐就是諸比丘和比丘尼尊者。那時的人民就是在此聆聽佛法的諸佛教徒,至于有知識者,尋找大義的大臣是我三藐三佛陀。

那時的人民就是在佛陀在世的諸聆聽佛法的佛教徒。在這裡就會看到果不難,但因難。能成就任何的成果,都是來自於正確的原因,有其因必有其果。因此,倘若此刻因緣條件不俱足,要怎麼強求,要快速生起什麼

樣的成果也強求不來的。必須是繼續不斷的精進,必須是個真誠者,是不是如實的知道正在出現的法,有沒有真正的瞭解法的特徵,而不是只是在文字上聽得懂而已。因為四念住就是正念覺知,智慧與念一起生起的那一刻,能夠瞭解那一刻法的真相,瞭解那一刻出現的法的特徵。繼續不斷地一直培養智慧,直到能夠體證四聖諦的因緣條件俱足,體證四聖諦就不是難事了。這就是成果不難,但正確的原因難,培養原因必須要有耐心和精進,勤奮努力不斷的堅持下去。

增支尼柯耶 (aṅguttara nikāya) 精進努力經 (ātappa sutta) 第489三藐三佛陀宣說關於應該精進努力,如下文所述:

看,諸比丘,應該行的三種精進努力,三種是什麼。《第一》精進努力是為了不讓還沒有生起的惡法,不善法生起。《第二》精進努力是為了讓還沒有生起的善法生起。《第三》精進努力隱忍在身內所生起的痛苦、強烈、辛辣、苦澀、開心不起、足以奪走生命的。

看,諸比丘,當比丘精進努力此法,《第一》精進努力是為了不讓還沒有生起的惡法,不善法生起。《第二》精進努力是為了讓還沒有生起的善法生起。《第三》精進努力隱忍在身內所生起的痛苦,強烈,辛辣,苦澀,開心不起,足以奪走生命的。我稱行此法的比丘,叫作,有精進努力,有智慧,有念,為了達到最終苦的停止。

即使是很短的一段話,但也能夠提醒我們應該作,應該行的三種精進努力,這也必須,這也必須建立更多的耐心去忍耐。


Topic 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