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摩
238  第二十八章 内观智慧的阶段
在达到开悟之前,有着智慧相应的善心必须一次又一次,一世又一世地思考和探究各种名法和色法的特征。这样对实相的了解才会慢慢地增加。当智慧变得更加敏锐时,内观智慧就可以生起。这个层次的智慧可以根据不同的阶段,经由意门更清楚地了解出现的名法和色法的特征。在开悟前有不同阶段的内观智慧必须依序达成。

1.名色分别智(nama-rupa-pariccheda-nana): 智慧伴随的善心生起时能清楚地区别名法和色法的不同特征,一次一个。出现的法或是“世界”并不是“我”或是属于我的东西。在那样的时刻想蕴不是“有我想蕴”(atta-sanna),不会标记实相为一个整体或是传统表面世界的人或东西。开始对出现的法是非我无我的本质有正确的记忆。四念住应该继续去觉知和了解各种名法和色法。在内观智慧初始阶段觉知实相的时候,智慧会一次又一次地思惟辨识“无我想蕴”。否则在无数劫的生死轮回中深刻累积的有我想蕴是不可能被完全根除的。

2.缘摄受智(了知因缘智; paccaya-pariggaha-nana): 当内观智慧的时刻灭去后,世界就会又像过去一样是以“一个整体”出现。发展四念住的人会清楚地知道内观智慧的时刻与不是内观智慧时刻的不同。当内观智慧灭去后,因为不善的污染杂质还没有完全根除,因此对实相的痴与疑会再次生起。但当达到第一观智时会清楚了解出现的各种名色法,也就是知遍知(nata parinna)。在内观智慧生起的那一刻,因为智慧可以清楚了解出现的实相的特征,在那一刻没有对出现的实相有痴与疑。第一观智只是内观智刚开始的阶段,智慧在后来的阶段愈来愈敏锐,名法和色法的特征能够更加清楚。

当四念住继续觉知出现的对象并探究它们的特征,对它们之间的因缘条件会有更多的了解。当一次出现一个对象时,智慧可以了解名法的生起是因为有适当的条件,如果对象没有出现,名法也不可能生起。因此,名法生起时一定有被名法经验的对象出现。智慧可以了解法的生起都是因缘和合的。透过这种方式智慧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法无我的本质,逐渐地把出现的对象当作是“我”(atta)的错误见解摒除。当八正道的八个心所(属于行蕴)已经发展到更高阶段时,它们可以是第二观智生起的条件。这是缘摄受智直接了解在名法和色法生起的那一刻,它们相互依赖的关系条件。因此可以觉知和直接了解生起的实相,比如耳识,声音,愉悦的感受,不愉悦的感受或思考等等。所有这些法的生起都是由于有适当的条件,可以清楚地辨别它们之间的不同,了解它们不是我。

内观智慧清楚地知道经由意门自然出现的实相的特征。内观智慧可以辨别出不同对象的特征并且了解到它们都不是我的真实本质。但当内观智慧的那一刹那灭去后,世界就会又像过去一样是以“一个整体”的概念出现。

3.思维智(sammasana nana): 这个阶段的智慧能开始清楚地了解名法和色法的快速接续。当这个阶段的内观智慧还没生起时,人们即使理智上知道名法和色法是快速地生灭,但这些名法和色法的快速接续并还没有出现。在第一观智和第二观智的阶段,智慧一次一个了解名法和色法的特征,辨别出它们的不同,但是还不能够了解到这些生灭法的快速接续。

第一第二和第三观智都只是发展内观智慧初期的阶段,它们被称为“嫩观”(taruna vipassana)。它们还不是更高程度的强力观智(balava vipassana)阶段。在嫩观阶段的智慧,仍然会去想着已经体验的名法和色法的特征,但不同的法已经不会像以前一样是结合成一个整体或“一整个世界”出现了。

由于在初期的三个内观阶段仍然在思考名法和色法,智慧被称为思惟智(cinta nana),巴利文cinta 意思是思考,思惟。有些人可能会对初期内观阶段的思考有误解。当人们仔细思考并注意到名法和色法的特征,愈来愈了解它们时,可能会以为自己已经在嫩观智的阶段。然而只要内观智慧还没生起就还不能了解它是无我的真实本质,不能真的了解内观智慧是无论在任何地方,出现的对象是什么,智慧都可以清楚地了解经由意门出现的任何名法和色法的特征。法的生起是由于适当的条件,是不受指挥或控制的。

有些人可能会错误地相信,当他察觉、思考并且注意到名法和色法的特征时,他对法已经有了清楚的了解,并且相信自己已经达到第一观智的阶段,已经能够辨别出名法和色法的差异。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误解是因为他还没真的体会内观智慧的生起也必须是与其它出现的法一样是无我的(anatta)。当内观智慧生起时,名法和色法的特征会经由意门出现。色法先经由相应的感官门,然后再经由意门被经验。然而当内观智慧还没有生起时,由于无明,法的真实本质会在经验感官对象后被概念掩盖,那么法的特征就不会在意门过程出现。在内观智慧生起的时刻,经由意门出现的色法会非常清晰地被了解,这与没有内观智慧生起的那一刻是完全不同的。

有些人当他们思考名法和色法并知道这个名法的生起条件是因为那个色法,这个色法的生起条件是因为那个名法,会认为他已经达到第二观智缘摄受智的阶段。但是如果第一观智还没生起,接下来更高阶段的内观智慧也不会生起。当第一观智生起时,人们不会错误地把没有内观智慧的时刻当作是有内观智慧的时刻。当内观智慧生起时,能了解内观智慧不是我的真实本质,会知道它的生起是因为有正确的条件,也知道正道必须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内观智慧才能够生起。内观智慧生起只能透过培养正确的条件,也就是四念住一次又一次地觉知日常生活中自然出现的名法和色法的特征,使智慧变得更加敏锐。

有些甚至还不能够辨别名法和色法特征的人也可能会错误地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第三观智思维智的阶段,他可能以为自己已经可以经验到相继出现的名法和色法。然而如果人们还没有建立四念住,还不能觉知出现的各种不同名法的特征,他就不会了解名法是去经验的法。他可能以为他已经经验到生起灭去的名法,但他其实还不清楚名法是什么。他对名法和色法还是很混淆的,他并不知道名法与色法是完全不同的。

一个没有耐心的人会希望内观智慧能够很快生起。他会尝试一些方式希望能加速内观智慧的生起而不是自然而然地去知道因缘和合生起的名法和色法的特征。事实上是不可能能够刻意去加速智慧的发展的。智慧只能够逐渐增长,除了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发展四念住,是没有其它条件让它成长的。如果有人想尝试其它方式去加速智慧的发展,这是错误的。错误的因不能带来正确的果。如果有人希望自己的练习很快见效,那就会是错误的道路,他还不明白正确的道路是什么。邪见伴随贪根心会导致错误的道路,不是可以正确彻底根除污染杂质的正道。

4.生灭随观智(udayabbaya nana): 第三观智能够了解名法和色法的快速接续。然而在这个阶段智慧还没有敏锐到足以看到法生起灭去的危险和不利之处以舍离它们。由于前一个法灭去之后马上就有新的法生起,因此掩盖了法生起就灭去的危险。智慧应该要发展得更加敏锐才能够达到更高内观智慧的阶段。在第四观智阶段,智慧可以更清楚地辨识出任何出现的名法或色法生起就会灭去。人们不应该试着要去做些别的,应该继续去探究名法和色法的特征,对智慧的发展要坚定不动摇。

各种的名法和色法都可以成为被了解的对象,无论它们是善法或是不善法,无论善或不善的强弱程度,或它们是经由哪个门出现。第四观智阶段能够更精确地知道一次出现一个,生起就立即灭去的名法和色法。当探究了解的审察遍知(tirana parinna)更加深入明白时,第四阶段的内观智慧才会生起。审察遍知智指的是能够清晰地审察了解所有经由六个门出现的名法和色法的特征。只要还不是这种情况,就不会有生灭随观智生起的条件。

发展正道的人知道涅槃是彻底根除污染杂质的实相,如果对生灭法的了解还没有完全地建立,就不可能能够了解不生不灭的涅槃。首先智慧应该发展到能清楚地了解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出现的名法和色法的特征。如果智慧还不能完全穿透了解经由六个门出现的各种名法和色法的特征,就不可能能够了解涅槃。

经由六个门出现的名法和色法的特征都各不相同。如果智慧不能完全了解辨别出经由六个门出现的名法和色法特征的不同,快速生灭的法将不会被了解。然后对实相的怀疑和邪见就不能够根除。

5.坏灭随观智(bhanga nana): 即使在第四观智阶段的智慧可以清楚了解一次一个名法和色法的特征,但对实相的执取仍然是非常牢固的。在无尽的生死轮回中累积的无明和执取于有“我”的邪见,就像强而有力难以拔起的根。 智慧必须透过四念住彻底深入地发展。第四观智阶段的智慧必须一次又一次地审察和辨识名法和色法的生灭,才能够了解生起就立即灭去的法是不可能成为可以依靠的避难所的。透过四念住的发展,智慧变得更加敏锐更加有力,因此就会有适当的条件使第五观智: 坏灭随观智生起。第五观智清楚地了解生起就灭去的名法和色法是不能够成为避难所的,它们不能给予任何安全的保障。这是第三个遍知, 断遍知(pahana parinna)的开始,断遍知可以导向更高阶段的智慧,可以开始舍离有一个“我”,一个人或是某个东西的存在。

6.布畏现起智(bhaya nana): 当坏灭随观智灭去之后,发展内观的人会明白不善的污染杂质仍然很强烈,一旦有适当的条件时,不善污染会以其累积的强度生起。他会仔细思考名法和色法崩解的特征,但对“我”的概念累积的执爱还是很坚固。这种贪爱可以透过看到名法和色法崩解的危险以及不能带来满足而根除。 智慧应该继续审察辨识名法和色法的特征,进而更深的了解崩解的法的可怕和不利。当智慧变得更加完善时可以是第六观智:布畏现起智生起的正确条件。第六观智的智慧会在名法和色法生起就灭去的那一刻体认到灭去的可怕。

7.过患随观智(adinava nana): 布畏现起智看到名法和色法生起就灭去的可怕,但是当第六观智阶段的智慧灭去时,有“我”、有“东西”的邪见仍然会再度生起, 它尚未根除。发展四念住的人了解生起就灭去的名法和色法的可怕和不利,应该更深入地从不同的面向了解法。以这样的方式,把名法和色法当成是“我”的邪见就会逐渐减弱。当正念觉知生起灭去的实相的特征时,智慧会变得更敏锐,更清楚地看到生起就灭去的名法和色法的危险,成为第七观智: 过患随观智生起的条件。当第七观智阶段的智慧生起时,它很清楚明白生起就灭去的名法和色法的危险和坏处。

8. 厌离随观智(nibbida nana): 当了解到行法生灭的危险时,这些生起就灭去的法就像是着火的建筑物。当人们清楚地看到出现的名法和色法的徒劳无益,生活中的贪爱就会变少。这就是第八观智:厌离随观智。

9. 欲解脱智(muccitukamyata nana): 当智慧越来越清楚明白地了解出现的名法和色法的生灭是无意义时,智慧会想要从这些生起就灭去的法舍离解脱。这个程度的智慧就是第九观智: 欲解脱智。

10.审察随观智(patisankha nana): 当欲解脱智希望从名法和色法中解脱出来的愿望变得更加强烈时智慧会一遍又一遍地思考法的共同特征: 无常,苦,无我。当智慧清楚地了解到行法生灭无常的特征时,会明白它们完全缺乏任何保障,非常短暂,不持续,一直改变,不稳定,所以无法成为避难所。当智慧清楚地了解到生灭的行法俱有苦的特征时,智慧看到它们的持续压迫,就如同是逃避不了的威胁,如同是无法治愈的疾病,是危险和缺乏任何吸引力的,因此并不值得去贪爱执取。当智慧清楚地了解到行法无我的特征时,看到它们是空虚,虚无,无法拥有,无法控制的。这时智慧清楚地了解所有行法苦,无常,无我的共同特征,这就是第十观智:审察随观智。

11.行舍智(sankharupekkha nana): 当智慧愈来愈清楚了解所有行法无常,苦,无我的共同特征时,就比较不会把生起就灭去的法当作是恒常,快乐,是我的(atta)。因此,对生灭的行法就能够有更多的中舍和平等。发展内观的人知道只要涅槃还没出现,智慧就无法知道它的特征,他应该继续探究出现的行法的共同特征。智慧对出现的行法保持中舍和平等的状态就是行舍智。这样的智慧可以引领到最高的目标,它是道心和果心生起的条件,脱离普通人的状态成为圣人。

12.随顺智(anuloma nana): 随顺智是在开悟时,道心心路过程(速行)生起的内观智慧。这阶段的智慧已符合清楚了解四圣谛的智慧。随顺智是道心心路过程一开始的三个大善心,这三个欲界善心是: 遍作(准备心),近行和随顺。它们以无常,苦,或无我三共相其中之一为所缘,能清楚明白生灭法的真实本质。随顺智能够随顺符合四圣谛的智慧并舍离生灭的行法。 对于智慧非常敏锐并且能很快了解四圣谛的人来说,道心速行过程不需要遍作,只会有两个随顺智的时刻。

13.种性智(gotrabhu nana): 种性智紧接着随顺智生起,包括三个随顺智速行时刻和两个速行时刻的人。种性智是有智慧的欲界善心但以涅槃为对象,是接下来入流道心,也就是出世间善心生起的无间缘。入流道心以涅槃为对象并根除部分污染杂质。

在一般速行心路过程中,通常有七个速行心以相同的对象为所缘,但在道心速行过程则不同。遍作,近行和随顺以法的三共相之一为对象,然后接下来的种性,道心和果心(两个或三个)以涅槃为对象。 种性是欲界善心第一次以涅槃为对象。事实上,它“转向”转向入流道心。清净道论描述种性智只会以涅槃为对象但不能消除任何污染杂质,称为“转向正道”。 我们读到: 因为尽管它不转向,它占据转向的位置;然后,之后它指的是通往苦的止息的道路。

然后接着生起的道心以涅槃为对象,根除污染杂质。

殊胜义和清净道论里用了一个比喻描述随顺智和种性智。一个人在晚上出去看月亮,月亮没有出现因为它被云层掩盖了。然后一阵风吹走了厚厚的云层,另一阵风吹走了中间云层,另一阵风吹走了细云层。然后那个人可以看到没有云层的月亮。 涅槃就好比是月亮。三个时刻的随顺智就好比是这三阵风。种性智就好比是那个看到天空中没有任何云层,皎洁明亮的月亮的人。

就像三阵风只能驱散云层遮住的月亮却看不到月亮,三个时刻的随顺智只能驱走遮蔽四圣谛的黑暗浓雾,但它们不能经验涅槃。种性智如同那个只能看到月亮的人,但他不能吹走云层,所以种性智只能经验涅槃,但不能消除污染杂质。

14.道智(magga nana): 当种性智灭去之后,初果圣人的入流道心紧接着生起,此道心超越普通人的状态,达到圣人阶段。道智根据所达到的不同开悟阶段依序根除不同的不善污染杂质。

15.果智(phala nana): 当初果圣人的入流道心灭去后,果智心紧接着生起。果智心是出世间果报心,会在道心之后立即生起,之间不会有别的心。出世间善心是后面紧接着无间距生起的果报心的业缘条件,由于没有其它心介于两者之间,所以称为“没有延迟”(akaliko)。因此出世间果报心与其它类型的果报心是不同的。出世间果报心在道心心路过程生起两次或三次,执行的是速行的功能。因此它们执行的功能与其它类型的果报心不同。

16.省察智(paccavekkhana nana): 当道心心路过程灭去之后,有分心接着生灭然后意门过程心生起。这些心会回顾省察刚刚证得的开悟。一个过程会省察道心,一个过程会省察果心,一个过程会省察已断除的不善污染杂质,一个过程省察尚未断除的不善污染杂质,另一个过程省察涅槃。

如果是道心和果心达到阿罗汉阶段的人,省察智将不用省察剩下的污染杂质,因为阿罗汉已经完全彻底根除所有不善污染杂质了。

十六观智总结如下: 1.名色分别智(nama-rupa-pariccheda-nana) 2.缘摄受智(paccaya-pariggaha-nana) 3.思维智(sammasana nana) 4.生灭随观智(uddayabbaya nana) 5.坏灭随观智(bhanga nana) 6.布畏现起智(bhaya nana) 7.过患随观智(adinava nana) 8.厌离随观智(nibbida nana) 9.欲解脱智(mucitukamyata nana) 10.审察随观智(patisankha nana) 11.行舍智(sankharupekkha nana) 12.随顺智(anuloma nana) 13.种性智(gotrabhu nana) 14.道智(magga nana) 15.果智(phala nana) 16.省察智(paccavekkhana nana)

内观智慧分为十六个阶段。然而如果是从生灭随观智开始到随顺智结束,这种状况下可以分为九个阶段。这九个阶段的内观智慧称为“有力的内观”(balava vipassana),这并不包括前三个嫩观阶段。

有时内观智慧可以分为十个阶段,从思维智阶段开始到随顺智阶段结束。

从第一观智到开悟前的随顺智,这过程之间所有不同阶段的阐释说明了内观智慧的发展是非常漫长的。逐渐地,内观智慧会慢慢变的更加敏锐以及更清楚明白出现的法的真实本质,因此随顺智可以生起并和清楚了解四圣谛的智慧是符合一致的。

Date 25 Aug 2020

article-cn/topic/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