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九种心 : 欲界心 : 54种
色界心 : 15种
无色界心 : 12种
出世间心 : 8种
一百二十一种心 : 欲界心 : 54种
色界心 : 15种
无色界心 : 12种
出世间心 : 40种
欲界心是最低层级的心,它们在我们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刻生起灭去,无论是我们醒著或睡着的时候。感官对象,也就是色法,是由欲界心经验。在二十八种色法中,有七种色法会经由眼,耳,鼻,舌,身在日常生活中出现。这些色法是心经常经验的对象:
- 色所缘(ruparammana或vanna),经由撞击眼根出现的对象。
- 声所缘(saddarammana),经由撞击耳根出现的对象。
- 香所缘(gandharammana),经由撞击鼻根出现的对象。
- 味所缘(rasarammana),经由撞击舌根出现的对象。
- 触所缘(photthabbarammana),经由撞击身根出现的土元素(软或硬),火元素(冷或热),风元素(弹性或压力)。
五十四种欲界心
- 不善心 : 12种
- 无因心 : 18种
- 欲界美心 : 24种
不善心是因为有不善的心所伴随,所以不善心是没有好处,不美的心。它们的分类如下:
- 贪根心(lobha-mula-cittas) : 8种
- 瞋根心(dosa-mula-cittas) : 2种
- 痴根心(moha-mula-cittas) : 2种
贪根心(lobha-mula-citta) : 有贪心所伴随的心,贪心所是执取出现对象的因缘条件。贪根心可以分为8类 :
1.悦俱邪见相应无行一心: 愉悦的感受伴随,与邪见相应,不需怂恿的。
2.悦俱邪见相应有行一心: 愉悦的感受伴随,与邪见相应,需被怂恿的。
3.悦俱邪见不相应无行一心: 愉悦的感受伴随,不与邪见相应,不需怂恿的。
4.悦俱邪见不相应有行一心: 愉悦的感受伴随,不与邪见相应,需被怂恿的。
5.舍俱邪见相应无行一心: 中性的感受伴随,与邪见相应,不需怂恿的。
6.舍俱邪见相应有行一心: 中性的感受伴随,与邪见相应,需被怂恿的。
7.舍俱邪见不相应无行一心: 中性的感受伴随,不与邪见相应,不需怂恿的。
8.舍俱邪见不相应一心: 中性的感受伴随,不与邪见相应,需被怂恿的。
瞋根心(dosa-mula-citta):有瞋心所伴随的心,不喜欢所经验的对象,是粗糙低劣的法。瞋根心可以分为2类:
1.忧俱瞋恚相应无行一心: 不愉悦的感受伴随,瞋恚,不需怂恿的。
2.忧俱瞋恚相应有行一心: 不愉悦的感受伴随,瞋恚,需被怂恿的。
痴根心(moha-mula-citta):有痴心所伴随的心,不知道实相的真实本质,是盲目的法。痴根心可以分为2类:
1.舍俱疑相应一心: 中性的感受,与疑相应,对实相的真实本质是困惑怀疑的。
2.舍俱掉举相应一心: 中性的感受,与掉举(没得休息)相应。
每一个心都一定会至少有七个遍一切心的心所伴随一起生灭。心会有数目多少不同的心所伴随取决于是哪一种类型的心。每一个心都一定会有受心所(vedana cetasika)伴随,受心所有所不同则取决于是哪一种类型的心。
每一个不善心都一定会有四个遍一切不善心心所(akusala sadharana cetasikas)伴随一起,它们为:
- 痴(moha cetasika): 掩盖真相,不知道法的真实本质。
- 无惭(aharaja cetasika): 对不善是没有羞耻的。
- 无愧(anottappa cetasika): 对不善不感到害怕及危险。
- 掉举(uddhacca cetasika): 不能休息,忐忑不安的。
- 痴根心: 没有贪心所或瞋心所伴随。
- 瞋根心: 没有贪心所伴随。
- 贪根心: 没有瞋心所伴随。
- 中性的感受(upekkha vedana cetasika): 伴随贪根心或痴根心。
- 愉悦的心里感受(somanassa vedana cetasika): 伴随贪根心。
- 不愉悦的心里感受(domanassa vedana cetasika): 伴随瞋根心。
当不善心变得更强烈时,就会有意图(思心所,cetana cetasika)去执行十恶业:
- 身恶业(kayakamma): 杀生,偷盗,邪淫。
- 语恶业(vacikamma): 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 意恶业(manokamma): 贪婪(贪求他人的财产),瞋恨(希望他人受苦或伤害他人的不好意图),邪见。
- 断见(natthika ditthi): 否认果报 ; 不相信果报是由于业力所源由。
- 无因见(ahetuka ditthi): 否认因果 ; 认为业力不会造成任何果报,所有发生的都没有任何因缘条件,没有原因。
- 无作见(akiriya ditthi): 否认业会产生任何的果报;认为仅仅只是身体的行为,没有好或不好的行为会产生果报。
十八种无因心:
没有根或因(hetu)的心所伴随的心称为无因心。有六种根: 三种是不善根,三种是美根。三种不善根的心所是贪,瞋,痴。三种美根的心所是无贪,无瞋和智慧。有美根伴随的心是美心, 也就是美好的,有益的心。
这十八种无因心不会有这六个根的心所伴随。它们是无因心,不是不善心,也不是美的心。八十九种心之中除了十八种为无因心,其它都是有根心所伴随的心。
在十八种无因心中,七种为不善果报心,八种为善报无因心,三种为无因唯作心。分类如下:
七种不善果报心(akusalavipakacittani)
双五识包括感官门善的果报心和不善的果报心,如果是不善的果报心,它们经验的是不可喜的对象:
- 眼识: 经验色尘,中性的感受伴随。
- 耳识: 经验声音,中性的感受伴随。
- 鼻识: 经验气味,中性的感受伴随。
- 舌识: 经验味道,中性的感受伴随。
- 身识: 经验可碰触到的,不舒服的感受伴随。
- 领受心: 中性的感受伴随。
- 推度心: 中性的感受伴随。
八种善果报无因心(kusalavipaka-ahetukacittani)
有思心所伴随的欲界善心执行任何十种福业(punna kiriya vatthu)之一是善的果报心。这十种福业包括布施(dana),持戒(sila)以及心智的培育与发展(bhavana)。当善的思心所执行善业后,会是之后善的果报生起的业缘条件。善的欲界果报心可以分为八种有因欲界果报心,八种善果报无因心。
八种善果报无因心是由于感官门果报心经验它们相应的感官对象是可喜的,如下:
- 眼识: 经验色尘,中性的感受伴随。
- 耳识: 经验声音,中性的感受伴随。
- 鼻识: 经验气味,中性的感受伴随。
- 舌识: 经验味道,中性的感受伴随。
- 身识: 经验可碰触到的,舒服的感受伴随。
- 领受心: 中性的感受伴随。
- 推度心: 中性的感受伴随。
- 推度心: 愉悦的感受伴随。
可喜的对象可以有不同的愉悦程度。它可以是可喜的(ittharammana)或是极可喜(adittharammana)的。如果善果报无因心有愉悦的感受伴随,表示它经验的是极可喜的对象,这个情况发生在推度心;如果善果报无因心经验的对象是可喜的,不是极可喜的,那么推度心就会是中性的感受伴随。
三种无因唯作心(ahetukakiriya-cittani)
唯作心不是善心,不是不善心也不是果报心。无因唯作心是没有根(心所)伴随的唯作心。分类如下:
- 五门转向心,中性的感受伴随。
- 意门转向心,中性的感受伴随。
- 生笑心,愉悦的感受伴随。
当五门转向心生起时,它会知道撞击到眼根的对象或是其它感官门的对象,然后就灭去。眼识或是其它感官果报心紧接着生起,经验相同的对象然后灭去。领受心紧接着生起,领受刚刚的对象后就灭去。然后推度心紧接着领受心之后生起,推度检查刚刚的对象,然后灭去。
在眼识或其它感官果报心生起接收到业力的结果之前,有一个心路过程的心必须先生起,也就是五门转向心。五门转向心的功能是转向,因为这个心会转向撞击五个感官门之一的对象。当五门转向心灭去之后,眼识或其它感官果报心生起去看,听,闻,尝,或经验可碰触到的对象。
意门转向心(manodvara-vajjana-citta): 在意门心路过程中第一个生起的心。意门转向心会在不善心,善心或阿罗汉的唯作心之前生起。意门转向心也能够在感官心路过程生起,但它会执行不同的功能。当意门转向心在感官心路过程生起时称为“确定心”(votthapana),执行的是确定对象的功能。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经验的是感官门的对象而不是意门的对象。
无论这个唯作心是在感官心路过程中生起执行确定的功能,或者是意门心路过程中第一个生起的意门转向心,它们之后都会紧接着不善心,善心或是阿罗汉的唯作心。这个唯作心为后面紧接着生起的心作好预先准备。如果是不如理作意,后面生起的就会是不善心,但如果是如理如意,后面生起的就会是善心,这取决于累积的习性。因此,意门转向心会在不善心,善心或唯作心之前生起。
生笑心(hasituppadacitta): 这是只有阿罗汉会有的无因唯作心,经由六个门经验相应的对象。一般人不会知道能令阿罗汉微笑的对象是什么。
二十四种欲界美心:
二十四种欲界美心是欲界美的心,因为它们有美的心所伴随。
二十四种欲界美心包括八种欲界善心,八种有因欲界果报心和八种有因欲界唯作心。分类如下:
八种欲界善心:
1.悦俱智相应无行一心: 愉悦的感受,与智慧相应,不需怂恿的。
2.悦俱智相应有行一心: 愉悦的感受,与智慧相应,需被怂恿的。
3.悦俱智不相应无行一心: 愉悦的感受,不与智慧相应,不需怂恿的。
4.悦俱智不相应有行一心: 愉悦的感受,不与智慧相应,需被怂恿的。
5.舍俱智相应无行一心: 中性的感受,与智慧相应,不需怂恿的。
6.舍俱智相应有行一心: 中性的感受,与智慧相应,需被怂恿的。
7.舍俱智不相应无行一心: 中性的感受,不与智慧相应,不需怂恿的。
8.舍俱智不相应有行一心: 中性的感受,不与智慧相应,需被怂恿的。
伴随这八种欲界善心的思心所执行十种福业,如下:
- 布施(dana)或慷慨大方: 把有用的东西给与他人。
- 持戒(sila)或善心: 远离不善业。
- 心智的培养与发展(bhavana): 透过奢摩它和内观智慧的培养。
- 恭敬(apacayana): 恭敬值得恭敬的对象。
- 服务(veyyavaca): 帮忙完成应该完成的事。
- 分享(pattidana): 分享功德善业给他人知道,让他人能感到欢喜。
- 随喜(pattanumodana): 对他人的功德善业感到欢喜。
- 聆听佛法(savana)
- 分享佛法(desana)
- 建立正见(ditthujukamma): 对法有正确的了解或改正错误的见解。
当欲界善心是布施(包括分享,随喜),持戒(包括恭敬,服务),心智的培育与发展(包括聆听佛法,分享佛法和建立正见)时,欲界善心会在五门心路过程和意门心路过程生起,又称为是大善心(maha-kusala)。
当这八种欲界善心生起并完成善业,伴随的思心所是之后欲界善的果报心生起的业缘条件。根据不同的善业会在适当的时刻有十六种善的结果。这十六种善的果报心为八种无因善报心和八种欲界有因善报心。
八种欲界善报心:
1.悦俱智相应无行一心: 愉悦的感受,与智慧相应,不需怂恿的。
2.悦俱智相应有行一心: 愉悦的感受,与智慧相应,需被怂恿的。
3.悦俱智不相应无行一心: 愉悦的感受,不与智慧相应,不需怂恿的。
4.悦俱智不相应有行一心: 愉悦的感受,不与智慧相应,需被怂恿的。
5.舍俱智相应无行一心: 中性的感受,与智慧相应,不需怂恿的。
6.舍俱智相应有行一心: 中性的感受,与智慧相应,需被怂恿的。
7.舍俱智不相应无行一心: 中性的感受,不与智慧相应,不需怂恿的。
8.舍俱智不相应有行一心: 中性的感受,不与智慧相应,需被怂恿的。
八种欲界善报心都有美根心所伴随;它们是有根的心所伴随的善报心。因此它们和八种没有美根心所伴随的无因善报心不同。
八种欲界唯作心:
1.悦俱智相应无行一心: 愉悦的感受,与智慧相应,不需怂恿的。
2.悦俱智相应有行一心: 愉悦的感受,与智慧相应,需被怂恿的。
3.悦俱智不相应无行一心: 愉悦的感受,不与智慧相应,不需怂恿的。
4.悦俱智不相应有行一心: 愉悦的感受,不与智慧相应,需被怂恿的。
5.舍俱智相应无行一心: 中性的感受,与智慧相应,不需怂恿的。
6.舍俱智相应有行一心: 中性的感受,与智慧相应,需被怂恿的。
7.舍俱智不相应无行一心: 中性的感受,不与智慧相应,不需怂恿的。
8.舍俱智不相应有行一心: 中性的感受,不与智慧相应,需被怂恿的。
八种欲界唯作心只适用于已经彻底根除不善污染杂质的阿罗汉。导致果报心生起的善心或不善心都不会再生起。在达到阿罗汉果之后,不再造业;唯作心不会导致任何果报心在未来生起。因此,阿罗汉只会有唯作心和达到阿罗汉果位前的业力所带来的果报心,不会再有善心或不善心生起。
十五种色界心
十五种色界心包括五种色界善心,五种色界果报心和五种色界唯作心。色界心比欲界心层级高,因为色界心透过发展止禅的欲界善心从感官对象中解脱。当平静建立时,可以达到不同程度的专注。当专注于一个冥想主题达到安止定的程度时就是色界善心,不再是欲界心了。
五种色界善心:
1.寻,伺,喜,乐,一境性心所伴随的初禅善心。
2.伺,喜,乐,一境性心所伴随的第二禅善心。
3.喜,乐,一境性心所伴随的第三禅善心。
4.乐,一境性心所伴随的第四禅善心。
5.中性的感受,一境性心所伴随的第五禅善心。
初禅阶段有五禅支伴随,在达到更高禅定阶段时会依序摒弃不同的禅支。然而有些人可以在第二禅阶段就摒弃寻心所和伺心所,因此对他们来说,总共只会有四个禅定阶段。这也就是为什么禅定可以是五分法也可以是四分法。禅定五分法的第五禅定就等于是禅定四分法的第四禅定。
五种色界果报心:
1.寻,伺,喜,乐,一境性心所伴随的初禅果报心。
2.伺,喜,乐,一境性心所伴随的第二禅果报心。
3.喜,乐,一境性心所伴随的第三禅果报心。
4.乐,一境性心所伴随的第四禅果报心。
5.中性的感受,一境性心所伴随的第五禅果报心。
当色界善心强度变得很高时,就能够学习掌握禅定的五自在。善于运用五自在的人能够有技巧地决定何时入定,住定多长的时间,这表示禅定心能够不间断的连续地生起灭去,以及何时出定。如果禅定的能力没有衰退,禅定善心可以在死亡心生起之前成为结生心在梵天界生起的业缘条件。
五种色界唯作心:
1.寻,伺,喜,乐,一境性心所伴随的初禅唯作心。
2.伺,喜,乐,一境性心所伴随的第二禅唯作心。
3.喜,乐,一境性心所伴随的第三禅唯作心。
4.乐,一境性心所伴随的第四禅唯作心。
5.中性的感受,一境性心所伴随的第五禅唯作心。
色界唯作心是阿罗汉达到安止定阶段的心。色界唯作心不会是色界果报心生起的条件。
十二种无色界心
无色界禅定心和色界第五禅是同类型的心,有同样的禅支伴随,但无色界禅定心已经不是以色法为对象了。已经达到色界第五禅的人看到这个阶段仍然以色法为对象的不利,看到仍然沈浸于感官对象的危险,希望能够摒弃以色法为对象,开始倾向于以无边际的无色法为对象。12种类型的无色界心可以分为4种无色界善心,4种无色界果报心以及4种无色界唯作心。
四种无色界善心:
1.空无边处善心
2.识无边处善心
3.无所有处善心
4.非想非非想处善心
无色界禅和色界第五禅是一样类型的心,但对象不同,无色界禅定心的对象会变得越来越精细。
第一阶段的无色界禅: 空无边处善心,以无边无际的空间为对象。
第二阶段的无色界禅: 识无边处善心,以第一阶段的空无边处善心为对象。
第三阶段的无色界禅: 无所有处善心,以“无所有”为对象。达到这个阶段的人知道“无所有”比识无边更加精细。
第四阶段的无色界禅: 非想非非想处善心,以第三阶段的无所有处善心为对象。第三阶段的对象虽然是无所有,但还是有心专注在这个主题。以无所有处善心为对象是无色界最高的禅定阶段,此时不能说想心所(sanna)存在,也不能说它不存在。
如果已经具备的无色界禅定能力没有衰退,无色界禅定心可以在死亡心之前生起,成为结生心在无色界生起的业缘条件。
四种无色界果报心:
1.空无边处果报心
2.识无边处果报心
3.无所有处果报心
4.非想非非想处果报心
当无色界果报心依其相符的禅定能力执行再出生在无色界的功能时,“他”会 在无色界很长很长的时间直到寿命结束。在无色界梵天里没有色蕴的生灭,只会有其它4种名蕴。
无色界唯作心:
1.空无边处唯作心
2.识无边处唯作心
3.无所有处唯作心
4.非想非非想处唯作心
无色界唯作心是阿罗汉发展止禅到无色界禅定心的阶段。在他体证四圣谛达到阿罗汉果后,只会有无色界唯作心,不再有无色界善心。
八种出世间心
出世间心直接经验了解涅槃的特征。4种是能根除不善污染杂质的出世间道心,4种是当所有不善污染杂质根除后立即生起的出世间果报心。
1.须陀洹道心
2.斯陀含道心
3.阿那含道心
4.阿罗汉道心
5.须陀洹果心
6.斯陀含果心
7.阿那含果心
8.阿罗汉果心
当与智慧相应的欲界善心生起探究名法和色法的特征,法的真实本质能够被了解,执取于“我”的邪见最终能够被根除。当依序达到不同程度的内观智慧时,出世间道心才能够生起。出世间道心直接经验了解涅槃的特征并且根据所达到的开悟阶段依序根除不同程度的污染杂质。
须陀洹道心又称入流道心,只会在生死轮回里生起一次。执行的功能是根除邪见,疑,贪婪和嫉妒。此外,须陀洹圣人最多只会有七次的再出生,并且不会再堕落恶道。
当入流道心灭去之后,入流果心立即紧接着生起,没有任何间距。入流果心以涅槃为对象,但和入流道心不同的是,入流道心经验涅槃并且根除部分污染杂质,当入流道心灭去之后,入流果心在根除部分不善法之后紧接着生起,去经验涅槃。
斯陀含道心又称一来道心,在生死轮回中只会生起一次。一来道心执行的功能是根除对感官对象比如色尘,声音,气味,味道和触所缘粗糙的贪爱。当一来道心灭去之后,一来果心在污染杂质强度减弱之后紧接着生起,去经验涅槃。
阿那含道心又称不还道心,在生死轮回中只会生起一次。不还道心执行的功能是根除对感官对象的贪爱以及瞋心所。当不还道心灭去后,不还果心在根除部分不善法之后紧接着生起,去经验涅槃。
阿罗汉道心在生死轮回中只会生起一次,执行的功能是完全彻底根除剩余的不善污染杂质。当阿罗汉道心灭去后,阿罗汉果心马上紧接着生起经验涅槃。
四十种出世间心
发展止禅并且达到禅定能力的人,在任何阶段都会有与智慧相应的欲界心在禅定心之间生起,智慧能够在那一刻探究名法和色法的特征。当智慧不断去探究名法和色法特征时,执取于一个我的邪见能够慢慢被根除。任何开悟阶段的出世间心生起时,禅定心可以是出世间心的对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出世间心的道心和果心有40种类型,如下:
- 初禅到第五禅的须陀洹道心
- 初禅到第五禅的须陀洹果心
- 初禅到第五禅的斯陀含道心
- 初禅到第五禅的斯陀含果心
- 初禅到第五禅的阿那含道心
- 初禅到第五禅的阿那含果心
- 初禅到第五禅的阿罗汉道心
- 初禅到第五禅的阿罗果心
1.寻,伺,喜,乐,一境性俱初禅须陀洹道心。
2.伺,喜,乐,一境性俱第二禅须陀洹道心。
3.喜,乐,一境性俱第三禅须陀洹道心。
4.乐,一境性俱第四禅须陀洹道心。
5.中性的感受,一境性俱第五禅须陀洹道心。
果心以及其它开悟阶段以此类推,共有8*5=40种出世间心。
四种出世间道心在轮回中只会生起一次。然而,如果具备精通禅定技巧的圣人,出世间禅定果心能够再次生起。再次生起的出世间果心不是执行根除污染杂质的道心,而是果心三摩钵提或称果定。当达到果定时,出世间禅定果心能够相继生起灭去,在这之间不会有有分心或其它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