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一切心所(Annasamana cetasikas) : 13种
•不善心所(Akusala cetasikas) : 14种
•美心所(Sobhana cetasikas) : 25种
通一切心所的本质和它伴随一起生灭的其它心所相同。当通一切心所伴随着不善心所时,它是不善的。但当通一切心所伴随美心所时,它是美的。因此通一切心所可以伴随不善心所和美心所。
十三种通一切心所可以分为两类 : 七个遍一切心心所(sabbacitta sadharana cetasikas)和六个杂心所(pakinnaka cetasikas)。七个遍一切心心所伴随每种类型的心。每个心生起时都必须至少有七个遍一切心心所伴随。唯独双五识(果报心)只会有七个遍一切心心所伴随,不会有其它的心所。因此,双五识伴随的心所数量是最少的。其它类型的心都会有超过七个以上的心所伴随。
七遍一切心心所
1. 触心所(phassa cetasika): 接触对象所缘。当触心所生起并接触对象时,这是心和心所能够一起生起以执行它们各自功能的条件。心,触心所和其它的心所一起生起,执行各自的功能然后马上灭去。触心所接触对象后,对象才能出现(以所缘被经验)以便其它的心所可以执行它们各自的功能,比如对出现的对象贪爱或瞋恨。触心所就像是心和心所的食物,使心和心所能去经验一个对象。因此触心所是心和心所生起的食缘(ahara-paccaya)。
2. 受心所(vedana cetasika): 是感受心所。当心生起并认知一个对象时,受心所会与任何一刻的心一起生起。受心所可以是愉悦的感受,不愉悦的感受,舒服的(在身根)感受,不舒服的(在身根)感受或中性的感受。受心所会伴随着每一个心生起,依它所伴随的心的类型而有不同。比如对不善心而言,不愉悦的感受会伴随瞋根心,而中性的感受会伴随痴根心和贪根心。
3. 想心所(sanna cetasika): 会记住或标记对象以便它可以被认出。 想心所记得每一个出现的对象以及因为快速接续生起的实相而产生的”一个整体”,一个人或东西的概念。想心所记得对于出现对象的愉悦感受,不愉悦感受,舒服的感受,不舒服的感受以及中性的感受。想心所是引起贪爱与执著很重要的条件。受心所也是一样的状况。比如当一个人感到愉悦高兴的时候,贪爱很容易生起去执取那个愉悦的感受并希望能够一直持续下去。因此在五蕴中,受心所和想心所是分别独立出来的蕴。其他五十个心所则是行蕴,也就是造作业行的蕴。
4. 思心所(cetana cetasika): 意愿或意图。它积极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并指挥协调一起生起的名法。思心所是业缘(kamma-paccaya)。业缘有两种,当思心所伴随心和心所一起生起的时候是俱生业缘(sahajata-kamma-paccaya);但是当不善思心所伴随不善心执行不善业,以及善的思心所伴随善心执行善业灭去之后,异刹那业缘(nana-khanika kamma-paccaya)会在之后不同的时刻执行它的功能带来结果。因此不善思心所和善的思心所会使果报心和果报心所在之后生起,但和实际造不善业和善业是不同的时刻。这就是为什么业缘也会在不同时刻执行它们的功能。
5. 一境性心所或专注心所(ekaggata cetasika): 专注于经验的对象。无论心认知到什么对象,一境性心所就会专注于该对象。然而当一境性心所伴随不善心时和伴随善心时的专注力量是不同的。在奢摩它的发展中,心一次又一次地知道一个所缘,持续很长的时间,那个时候一境性心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是定(samadhi),并且可以是不同的程度。伴随善心的一境性心所是正定(samma-samadhi),它可以依序发展到更高的阶段。
6. 命根心所(jivitindriya cetasika): 是维持心和心所生命的心所。虽然名法生起只会持续非常短暂的时刻,但仍然需要命根心所在那一刹那维持。命根心所是伴随的心和心所的根缘(indriya-paccaya) ; 它是看护心和心所的领导者,使它们在灭去之前能够维持一刹那的生命。
7. 作意心所(manasikara cetasika): 让心转向目标的心所,使对象得以呈现。转向对象使伴随的其它心所去经验出现的对象。
这七个遍一切心心所和它们所伴随的心具有相同的本质。当它们伴随着善心时,它们就是善的 ; 当它们伴随着不善心时,它们就是不善的 ; 当它们伴随果报心时,它们就会是果报心所 ; 当它们伴随唯作心时,它们就会是唯作心所。它们和所伴随的心也是相同的层次。因此,当它们伴随欲界心时,它们就会是欲界心所 ; 当它们伴随色界心时,它们就会是色界心所; 当它们伴随无界心时,它们就会是无界心所 ; 当它们伴随出世间心时,它们就会是出世间心所。
六杂心所
六杂心所可以和不善心所或美心所一起生起,但它们不一定会和每一个心一起生起。它们分别为:
1. 寻心所(vitakka cetasika): 触击,投向触心所接触的对象。寻心所伴随着五十五个欲界心以及初禅阶段的十一个禅定心。它不会与双五识和第二到第五阶段的禅定心一起生起。寻心所触击对象,它会依伴随的心和心所”想到”那个对象。寻心所想到或思维对象, 是八正道的第二道分。
2. 伺心所(vicara cetasika): 支持寻心所重复地想到或触击到目标对象。伺心所伴随着六十六个心,也就是四十四个欲界心,初禅的十一个禅定心和第二禅的十一个禅定心。伺心所不会伴随双五识也不会伴随第三禅到第五禅的禅定心。除了第二禅的十一个禅定心以外,其它凡是有寻心所伴随的心都一定会有伺心所伴随。
3. 胜解心所(adhimokkha cetasika): 确定目标对象,它对它的对象所缘是毫不怀疑的。胜解心所伴随着八十七种类型的心。它不会和双五识或与疑相应的痴根心一起生起。因为胜解心所确定它的对象并且没有任何的怀疑,所以它不会和与疑相应的痴根心一起生起。
4. 精进心所(viriya cetasika): 是努力,奋斗并稳固所伴随的法,使它们不会退减。精进心所伴随着七十三种类型的心。它不会伴随十六个无因心,也就是五门转向心,双五识,两种类型的领受心和三种类型的推度心。因为这十六个无因心各自执行自己的功能,不需要精进心所作为条件。
5. 喜心所(piti cetasika): 高兴,满意和激动的,因此它只会与愉悦的感受一起生起。喜心所与五十一种有愉悦的感受伴随的心一起生起,也就是十八种类型的欲界心,初禅阶段的十一种禅定心,第二禅的十一种禅定心第三禅的十一种禅定心。第四禅的十一种禅定心有愉悦的心里感受伴随,但不是喜心所。这个阶段的禅定心比第三禅的禅定心更细致,但仍然有喜心所伴随。只有达到第四禅才能够摒弃喜心所。
6. 欲心所(chanda cetasika): 渴望采取行动的心所。这个心所伴随着六十九种类型的心。它不会伴随二十种心,也就是十八种无因心和两种类型的痴根心。当无因心生起的那一刻没有行动的渴望。 因为与痴相应的痴根心没有贪爱或瞋恨一起生起,也就没有欲心所伴随。 欲心所是与贪根心,瞋根心以及其它心伴随一起,渴望行动的实相。
十四种不善心
不善心所是不健康也不美丽的。当心有不善心所伴随时,它就会是不善心。因此不善心所只会伴随十二个不善心,它们不会伴随善心,果报心或唯作心。但不善心一定会有四种不善心心所伴随:痴,无惭,无愧和掉举,巴利文称为遍一切不善心心所(akusala sadharana cetasikas),其它的不善心所则视情况伴随不同类型的不善心。十四种不善心所如下:
1. 痴(moha cetasika): 不知道实相的真实特征。痴心所会伴随所有十二种不善心。
2. 无惭(ahirika cetasika): 对于不善法不感到羞耻。它会伴随所有十二种不善心。
3. 无愧(anottappa cetasika): 不害怕不善法的危险。它会伴随所有十二种不善心。
掉举(uddhacca cetasika): 是不平静的心所,对经验到的对象是心烦意乱的。它会伴随所有十二种不善心。
4. 贪(lobha cetasika): 执取,渴望对象的心所。它会伴随八种贪根心。
5. 邪见(ditthi cetasika): 对实相有错误的见解。它会坚持执著于不是导向正道的错误见解或练习。它使人们盲目地迷信或对所谓的吉祥征兆感到兴奋。每当人们持错误的见解并努力透过身,语,意,作错误的练习时,那就可能是有与邪见相应的贪根心伴随生起。当初果圣人的入流道心生起的那一刻时,彻底根除了邪见,邪见不会再生起。因此初果须陀洹不再有四种与邪见相应的贪根心。
6. 我慢(mana cetasika): 在人们感到很骄傲,感到自己很重要的时候生起。它只会和不与邪见相应的四种贪根心一起生起,但并非总是伴随着这些类型。有时候我慢会伴随着不与邪见相应的贪根心,有时不会。只有阿罗汉果的圣人体证四圣谛,才能完全彻底根除我慢。
7. 瞋(dosa cetasika): 是粗劣的心所; 是去伤害或危害的实相,会烦躁或恼怒。它伴随着两种类型的瞋根心。达到第三果阿那含的阶段时才能完全彻底根除瞋。由于初果须陀洹还没完全根除两种类型的瞋根心,所以还是会有悲伤和忧伤。
8. 嫉(issa cetasika): 嫉妒他人的成就,他人所拥有的,他人的财富或良善的品质。嫉妒会和两种类型的瞋根心一起生起,但并不一定总是会一起生起。有时嫉妒伴随瞋根心,有时不会。当达到初果须陀洹阶段时,嫉妒才能被彻底根除。因此所有达到果位的圣人都不会再有嫉妒了。
9. 悭或小气吝啬(macchariya cetasika): 当人们不想与其他人分享他的财产,并且不想有他人从中受益。小气吝啬伴随两种类型的瞋根心一起生起,但它不会和贪根心一起生起。当小气吝啬生起时,心是焦虑和不快乐的,因此它不会与中性的感受或愉悦感受伴随的贪根心一起生起。小气吝啬一定会是和不愉悦的心里感受伴随一起生起。瞋根心有时会有小气吝啬伴随,有时不会。只有当初果圣人的入流道心生起时,小气吝啬才会被彻底根除。因此所有达到果位的圣人都不再有小气吝啬。除了阿罗汉果以外,其它果位的圣人因为还没完全根除贪根心,因此虽然还没完全放弃他们的财产,但是他们已经不再有小气吝啬了。圣人已经发展正道,因此只要在适当的时候,他们可以慷慨大方地把东西赠送给他人。
10. 恶作或后悔(kukkucca cetasika): 是对已执行的不善或还没执行的善产生焦虑和后悔的心所。它会与两种类型的瞋根心一起生起。恶作有时会伴随瞋根心,有时不会。达到第三果位的圣人阿那含能够完全彻底根除恶作。
11. 昏沉(thina cetasika): 导致心精神不振,对善缺乏精进。它会与四种需被怂恿的贪根心和一种需被怂恿的瞋根心一起生起。需被怂恿的不善心有时会有昏沉伴随,有时不会。
12. 睡眠(middha cetasika): 使伴随的心所呈惰性,并且昏昏欲睡。它可以与五种需被怂恿的的不善心一起生起。昏沉心所和睡眠心所一定会一起生起,它们无法分开。只有达到阿罗汉果位的圣人才能够彻底根除昏沉和睡眠。
13. 疑(vicikiccha cetasika): 对名法和色法的特征,四圣谛以及佛,法,僧是怀疑的。它会和与疑相应的痴根心一起生起。初果圣人须陀洹已经完全彻底根除疑心所。
不善心所可以分为以下类别:
•四遍一切不善心心所: 它们是痴,无惭,无愧和掉举。
•三贪根心所: 它们是贪爱,邪见,我慢。邪见和我慢会和贪心所一起生起,但邪见不会和我慢同时生起。当有与邪见相应的贪根心时不会有我慢伴随。我慢会伴随四种不与邪见相应的贪根心,但不会总是伴随着这些心。有时候我慢会伴随不与邪见相应的贪根心,有时不会。
•四瞋根心所: 它们是瞋恨,嫉妒,小气吝啬和恶作。嫉妒,小气吝啬和恶作会伴随两种类型的瞋根心,但是这三个心所不会同时生起,它们也并非总是伴随瞋根心。有时候它们会伴随瞋根心,有时不会。
•二有行心所: 它们是昏沉和睡眠。这两个心所一定是一起生起,它们不能分开。它们会伴随五种需被怂恿的不善心一起生起,但它们不会总是伴随着这些心。
•一痴根心所: 疑心所没有特定的分类。十三种不善心所分为以上四种类别再加上疑心所,所以总共有十四种不善心所。
二十五种美心所
美心所是美丽的,健康有益的心所。当美心所伴随心的时候,心就会是美丽的。不善心所与美心所完全不同,不善心所只会与十二种不善心一起生起。美心所会伴随善心,欲界果报心和欲界唯作心。 美心所伴随欲界善心,色界善心,无色界善心,出世间心,欲界果报心,色界果报心,无色界果报心,果心,欲界唯作心,色界唯作心和无色界唯作心。
不同类型的美心所会伴随着美心: 有十九种美心所是遍一切美心所,会伴随所有的美心一起生起,但其它六种不一定会。关于不会伴随每一个美心的心所有以下六种类型:
•离心所(virati cetasikas): 有三种类型;它们会伴随十六种类型的心:八种欲界善心和八种出世间心(或是四十种出世间禅定心)
•无量心所(appamanna cetasikas): 有两种类型,它们会伴随八种欲界善心,八种唯作心,四种色界善心,四种色界果报心,四种色界唯作心。
•智慧心所(panna cetasika): 伴随四十七种类型的心,包括十二种与智相应的欲界心 ; 二十七种禅定心(十五种色界心和十二种无色界心)以及八种出世间心。
十九种遍一切美心所
1. 信(saddha cetasika): 是纯净的心所。它就好比是一个净化宝石,使浑浊的水变得干净和纯净。当信生起时,不善法(好比是泥浆)会消退不能生起。因此,信是对善法有信心的实相。
2. 念(sati cetasika): 是觉知,没有忘记什么是善的。当不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生起时,那时候并没有觉知,没有布施,持戒,或心智的培育。但当念生起时,就会透过布施,持戒或心智的培育而发展善。
3. 惭(hiri cetasika): 对不善感到羞惭并退缩。当善心生起时,就会对不善法感到羞惭。惭心所的特征就好比是远离污秽。
4. 愧(ottappa cetasika): 对不善法的危险感到害怕。每当不善法生起时,即使只是很细微的不善程度,只要有愧心所生起就会害怕这个不善法。愧心所的特征就好比是害怕碰到一堆热铁。
5. 无贪(alobha cetasika): 不执著于对象,能够从中脱离的心所。当贪爱生起时,即使是很微细,善法比如布施,持戒,心智的培育与发展就不能生起。善心必须是以无贪心所为根(hetu)。无贪的特征就好比是不会附着于莲花花瓣的水滴。
6. 无瞋(adosa cetasika): 不生气,不粗劣或不苛刻的心所。它的特征是友善,也被称为慈爱(mitto表示朋友),因为它是对众生的仁慈。
7. 中舍性(tatramajjhattata cetasika): 对所经验的对象是中性,平衡,平等的。平等(upekkha)有十种,不是都是中舍性心所:
•六(尘)舍(chalanga upekkha): 这是中舍性心所,阿罗汉对经由六个根门出现的对象保持平等,不再有任何贪爱。
•梵住舍(brahma-viharupekkha): 这是中舍性心所,对一切众生平等看待。
•觉支舍(bhojjhangupekkha): 这是中舍性心所,七觉支当中的舍觉支,导向体证四圣谛的因素之一。
•精进舍(viriyupekkha): 这是精进心所;正确的努力,也就是不过度努力也不过度松懈。
•行舍(sankharupekkha): 这是慧心所了解行法的三共相: 无常,苦和无我而对诸行法是平等的。
•舍受(vedanupekkha):这是受心所,也就是中性的感受。不是愉悦的感受也不是不愉悦的感受。
•观舍(vipassanupekkha):这是慧心所了解对于所探究的法是因为其条件生起而保持中性,平等。
•中舍(tatramajjhattupekkha):这是中舍性心所,没有不足或过量。
•禅那舍(jhanupekkha):这是发展禅定时的中舍性心所,摒弃了对分散注意力和影响心里稳定性的法的兴趣。这种禅那舍在第三禅阶段会生起,此时摒弃了喜心所。
•遍净舍(parisuddhupekkha):这是在第四禅阶段(四分法)或第五禅阶段(五分法)时生起的中舍性心所。它是平静和纯净生起的条件。在这个阶段已经没有任何禅支需要被摒弃了。
8. 身轻安(kaya-passaddhi):这是平静,不会静不下来(掉举)的心所,它使它伴随的心所是平静的。
9. 心轻安(citta-passaddhi):这是使它伴随的心能够平静的心所。当一个人执取于独处,安静,想待在森林里,想从焦躁不安中解脱,这是贪根心而不是真正的平静。当一个人布施,持戒或培育与发展心智的时候,是从不善中脱离,这是真正的平静。心智的培育与发展包括止禅和观禅。身轻安与心轻安的相反是掉举。
10. 身轻快性(kaya-lahuta):这是轻快的,活泼的心所,它使它伴随的心所是轻快的,没有不善的迟滞。
11. 心轻快性(citta-lahuta):它使它伴随的心是轻快的,不沉重的。身轻快性与心轻快性的相反是昏沉与睡眠。
12. 身柔软性(kaya-muduta):这是平顺和柔软的心所。它使它伴随的心所不僵硬和粗劣。
13. 心柔软性(citta-muduta):它使它伴随的心是平顺不僵硬的。身柔软性和心柔软性的相反是邪见和我慢。
14. 身适业性(kaya-kammannata):它使伴随的心所适应善法。
15. 心适业性(citta-kammannata):它使伴随的心适应善法。身适业性和心适业性的相反是对善法不适应的。
16. 身练达性(kaya-pagunnata):它使它伴随的心所对于对象是有益美丽的善法时是熟练,有效率的。
17. 心练达性(citta-pagunnata):它使它伴随的心对于有益美丽的善法时是熟练,有效率的。身练达性和心练达性的相反是对善法缺乏信心的。
18. 身正直性(kaya-ujukata):这是正直的心所,它使它伴随的心所对于善是坚定,真诚,不歪曲的。
19. 心正直性(citta-ujukata):它使它伴随的心对于善是坚定,真诚的。身正直性与心正直性的相反是欺骗和狡猾,导致心是歪曲不真诚的。
上面提到十九种美心所会伴随着每一个美心。它们不会伴随十二种不善心和十八种无因心。美心所不是二因(无贪和无瞋)就是三因(无贪,无瞋,智慧),不会有任何美心只有一个因伴随。不善心则不会有三因,只会有一个因(痴)或二因伴随:痴和贪爱伴随或痴和瞋伴随。
除了十九种遍一切美心所以外,有六种美心所不一定总是伴随每个美心一起生起,首先是三种离心所,内容如下:
1. 正语(samma-vaca):这个心所的功能是远离妄语,恶口,两舌和绮语。当一个人远离这些恶语时就是正语执行它的功能。
2. 正业(samma-kammanta):这个心所的功能是远离三种恶行:杀生,偷盗,邪淫。当一个人远离这三种恶行时,就是正业心所执行远离恶行的功能。
3. 正命(samma-ajiva):这个心所的功能是远离错误的谋生方式,也就是远离和三种恶行和四种恶语有关的谋生方式。当一个人远离错误的谋生方式时,就是正命执行它的功能。
此外,还有两种无量心所(appamanna cetasikas)也不一定总是伴随每个美心一起生起的心所。它们以有情众生和人为对象,不会和欲界果报心,色界第五禅定心,无色界心和出世间心一起生起。它们分别如下:
4. 悲(karuna cetasika):对遭受苦难的有情众生充满同情心。它表现出来的是无害。
5. (随)喜(mudita cetasika):对其他的有情众生的成就感到欣喜,它的相反是嫉妒。
还有一个心所不会总是伴随每一个美心:
6. 慧(panna cetasika):慧心所是正见,对法的特征以及对因果关系有正确了解。
十九种遍一切美心所一定会伴随每一种美心,包括善心,果报心和大唯作心。它们伴随欲界心,色界心,无色界心和出世间心。
有六种美心所不一定总是会伴随每一种美心,有以下区别:
三种离心所(virati cetasikas)有时可能会伴随8种欲界善心一起生起,但它们一定总是会伴随八种出世间心(或四十个具有禅定因素的出世间心)。离心所不会伴随每个欲界善心。只有当欲界善心远离某种特定的不善业时才会有相关联的离心所伴随。三离心所不会总是伴随欲界善心。然而当出世间心生起时,三离心所一定会伴随出世间心一起生起。当道心生起时,三离心所依达到不同的开悟阶段执行它们根除不同程度不善污染杂质的功能。它们也一定会伴随果心。因此,三离心所必须伴随八种出世间心(或四十种)。
三离心所不会伴随欲界大唯作心,因为阿罗汉已经完全根除所有不善污染杂质,因此不再需要远离不善。
离心所不会和欲界果报心一起生起。欲界果报心和色界果报心,无色界果报心,出世间果心不同。色界果报心,无色界果报心和出世间心是相同的业产生的结果。色界善心是色界果报心的业缘条件,它们有相同的心所,经验相同的对象。它们就好比是身形及影子,因为它们很相似。无色界善心和无色界果报心,出世间心和出世间果心也是如此。然而欲界善心和欲界果报心并不会有相同的心所伴随。因此,欲界果报心是欲界善心远离不善的结果,但欲界果报心并不会有任何三离心所伴随。
离心所不会伴随色界心和无色界心,因为禅定心的那一刻并不会透过身体或言语造业,因此不需要离心所。
关于不一定会伴随每一种美心的无量心所:悲和随喜。当心以遭受苦难的有情众生,或欣喜于他人的成就和幸福为对象的时候,一次只会有一种无量心所伴随生起。无量心所不会伴随欲界果报心。它们可以一次一个伴随以有情众生为对象的欲界善心和欲界大唯作心一起生起。
悲和随喜是四无量心(brahma-viharas)的其中之二,发展奢摩它平静的对象:慈爱(metta),也就是无瞋心所;悲(karuna),悲心所;喜(mudita),随喜心所; 舍(upekkha),中舍性心所。当发展奢摩它的对象所缘是无量心所的时候,慈,悲或喜伴随欲界善心可以发展出强而稳定的平静到近行定和安止定的禅定程度。如果平静进一步发展,就能够依序达到第二禅,第三禅和第四禅。随着慈,悲和喜的逐渐发展,可以达到色界第四禅(五分法)。较低层级的四个阶段的禅定心都会有愉悦的心里感受伴随,然而第五禅不再有愉悦的心里感受,只有中性的感受伴随。因此只有无量心所中的中舍性心所才可以是第五禅的对象所缘。慈,悲,喜是前四个阶段的禅定对象,而舍则是第五禅的禅定对象。
悲和随喜不会伴随无色界心,因为无色界心不能以有情众生和人为对象所缘。因为出世间心是以涅槃为对象,因此它们也不会伴随出世间心。
慧心所与所有与智相应的欲界心一起生起。它也会与色界心,无色界心和出世间心一起生起。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欲界善心一定会有十九种遍一切美心所伴随。有时候当心远离不善时,会有任何一种三离心所伴随。有时候会有悲或随喜伴随,有时候则会有慧心所一起生起。当人们发展奢摩它或内观智慧时,一定会有与智相应的欲界善心伴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