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摩
264  究竟法 现在(6)
第六章 心的概述

我们在相应部里读到有位天人请示佛陀:

现在,是什么带领着世界?

是什么,世界被带着走?

是什么在其它一切之上?

是什么让其它一切都在它的支配之下?

佛陀回答:

是心在带领着这个世界,

是心,世界被带着走,

心在其它一切之上,

所有的一切都在心的支配之下。

这篇经文告诉我们心的力量有多强大。心是去经验某个所缘的实相,它是“首领”,是去经验那个出现对象的领导者。不仅有去看的心,去听的心,去闻的心,去尝的心,或去碰触的心,还有去想着各种主题的心。每个人的世界都是由心统治著。有些人的心累积了许多的善,即使当他们遇到一个充满污染杂质的人,因为过去累积了许多的善,所以他们可以生起慈爱,悲悯或平等心。然而有些人因为过去瞋恨的累积,他们的世界可能会有许多的仇恨,烦恼,愤怒,不愉快。所以,每个人实际上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似乎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但实际上,所有那些通过眼、耳、鼻、舌、身出现的不同的色法,那些各种不同的现象,如果没有心去经验它们,它们就不可能显现而且也不会这么重要。因为心经由感官门和意门去经验那些所缘对象,因此每个人的世界都是被他的心支配着。

哪一个世界是更美好的呢?一个累积了许多善,容易有更多的慈爱,恻隐之心和平等心生起的世界;还是一个累积了许多仇恨,愤怒和不愉悦的世界?许多人可能认识同一个人,知道他同样的事,但他们的世界对他会容易生起慈爱或憎恨,那就看每个人所累积的不同习性倾向。

由于“可以被看到的法”是透过眼净色被心经验而出现的,似乎在这个世界上好像有许多的人在某个时间是聚集住在某个特定的地点的。然而,如果能够清楚的了解“那个去看的法”的特征,人们就会了解,事实上在看的时刻,就只是很短暂的一刻,就只是眼识在经验某种颜色而已,并没有人,其他众生或任何东西。在眼识看的这一刻,想着形状、形体的意门心路过程还没有发生,想像的故事也还没发生。

然而,当我们想着人,其他众生或任何东西时,我们应该知道这只是心在想着被眼识看到的色尘。看和想是在不同的时刻。所有众生都一样,一个心生起只是极短暂片刻而已,然后就瞬间消失灭去,另一个心会紧接着生起,相续不间断。因此,似乎整个外面的世界一直都在,充满了许多不同的人事物。但是我们应该正确的了解世界究竟是什么,应该要知道一次只会出现一个实相,是由那一刻的心经验。虽然心生起后立即就灭去,但一个心接着一个心非常的快速,整个外在世界的人,其他众生或任何东西似乎是一直持续著,并没有分裂瓦解。但事实上,世界就只是持续一个片刻瞬间而已,也就是当心生起去认知一个所缘时,就在那一刻而已,然后心就消失灭去了。

在法集论中,附予了心许多的同义词。例如,心又称为意,纯净的,意处,意识,识蕴和意识界。

佛陀用几个同义词让人们比较容易来理解心的特征。心是实相,它的功能是去认知经验一个对象,但要准确的知道心的特征是什么是困难的。人们可能或多或少知道心是什么,知道它是意识,但如果一个人只知道这样,而不去真正探讨心的真实本质是什么,那么他就不会真正了解各种类型的心和心的各种不同的功能。

法集论的注释书里叙述,心之所以被称为“citta”(心的巴利文)是因为它多样性的本质。并不是只有一种心,有许多不同类型的心。当我们想着不同的主题时,心的多样性就会呈现,例如,当我们想着某一天要做什么时,如果我们仔细注意,我们会发现各种变化的主题其实都是因为心是多样化的。

我们今天下午,明天要做什么呢?如果没有心,我们就不能执行任何计划和行动。事实上,我们可以在一天中执行不同的行动是因为我们每个人有各种不同多样化的心。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行为举止,都是因为每个人不同多样化的心而有所不同。当我们思考的时候,是心在思考,而且每个人的思考方式都不同。当不同的人对佛法有兴趣,他们会以不同的方式去研究佛法,思考佛法。关于什么是练习,他们也会有不同的观点。这个世界是由生活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群体,和不同的个人所组成的,这些不同的个人每天发生各种不同的大小事件,这都是因为每个人有着不同多样化的心。今天的世界是按照人们过去各种多样的心演变而来。未来的世界呢?未来也会是因为现在各种不同多样化的心,去思考着许多不同的主题而演变。

因此,我们看到心的本质是多样的。透过眼睛去看的是一种类型的心,这和透过耳朵去听到声音的心是不同类型的心;去思考的心又是另一种类型的心。

法集论里叙述,心被称为“意”,是因为它决定并知道一个所缘对象。对象或所缘是指那个被心所知道的。当心生起时,它认知到的被称为对象,也即是心的所缘。

声音是实相。当坚硬的东西相互碰撞时会发出声音。然而,如果那一刻生起的心不是经验这个声音时,声音并不是那一刻心的对象。任何法都可能因为适当的因缘条件而生起,但如果心没有经验它,它就不是那一刻的心去经验的对象,它并没有出现。

心又称为“内心”,因为它是一个内在的实相。心是内在的是因为心去经验所缘,而所缘是外在的,因此心是一个内在的实相,它去经验外在所缘。

实际上,对心的研究就是对此时此刻出现的实相的研究,包括内在实相和外在实相,这样我们才能了解心的特质。心是实相,但它在哪里?心是一个内在的实相。当有眼识时,颜色在外出现,心则是内在的实相,它透过眼睛经验出现的颜色。

当我们培养智慧的时候,应该根据佛陀证悟所得的真理去探讨所有实相的特质。他教导了四念住,其中心念住是指当心生起的时候,正念没有忘记,能觉知心的特征。我们应该去研读探究眼识这个实相的特质,这样才能够逐渐对它有更多的了解,了解它只是一种法,一种透过眼睛去经验所缘的法。

当耳识听到声音的时候,如果有条件正念可以很快接着生起并觉知它,那么我们可以逐渐了解耳识是一个去经验的实相,而且是一个内在的实相。要知道耳识是个实相并了解它的真实本质是不容易的。去听到声音的实相生起,经验了出现的声音,然后立即灭去。每一刻的心都是这样:它生起,然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去经验一个对象,之后就瞬间灭去。

当一个人对去看的心,去听的心或是去想的心有正确的了解时,这会成为正念生起的因缘条件。正念可以生起觉知到那个时刻的心的特征,智慧可以了解心是实相,心是可以去经验某个所缘的法。智慧的建立必须是遵循符合佛陀的教导。智慧可以穿透了解实相的本质,因而体证四圣谛;并且在不同的证悟阶段根除污染杂质。证悟的阶段可以分为四个果位: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和四果阿罗汉。

心是一个实相,它生起瞬间就立即灭去。前一个灭去的心是紧接着生起的心的一个因缘条件。去看见的心生起立即就灭去了,它不会一直持续。没有哪个心会持续不灭的听或思考。然而,当我们熟睡没有作梦时,心并不需要透过眼、耳、鼻、舌、身或意六个根门去经验,但还是会有一个心紧接着一个心持续生灭,维系着生命。

不是透过六个根门之一去经验所缘的心称作“有分心”。有分心的功能是维持生命的持续性,让一个人活着,它维持着这一世这一个特定的人的生命。有分心持续生起灭去直到另一种经由六个根门之一生起的心打断这个心识之流。心路过程之间会有有分心的生灭,不是一个过程紧接着一个过程,有分心会在六个眼、耳、鼻、舌、身、意的心路过程之间生起,直到这一世这一个特定的人生命的结束。

在法集论中,心被称为“纯净的”。根据注释书,这是指维持生命连续的心:有分心。注释书叙述:“也可以说心是清澈的,这是就它极其纯净的特质而言”。只有在不是透过眼、耳、鼻、舌、身、意六个根门之一去经验所缘的时候,心是纯净的(有分心)。每个熟睡的人看起来都是纯净无邪的。在熟睡没有作梦的时刻,他并没有喜欢或不喜欢,也不会有嫉妒,吝啬,自负。善心或不善心并不会生起,因为在那个时刻并没有去看,去听,也没有在思考;六个根门没有任何活动。

然而,每当心透过任何六个根门之一去经验所缘时,此时的心就不纯净了。心因为累积了许多不同的污染杂质,这些污染杂质会让我们在看到令人愉快的对象时,产生愉悦和贪恋;让我们看到令人不愉快的对象时,产生不愉悦和恼怒。

当心生起透过六个根门之一去经验所缘时,那时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不管是愉快的感受,不愉快的感受或者是中性的感受,这些感受都不是心。感受是不同类型的心所之一,也就是感受心所。心和心所都是名法,但心是首领,它是去认知经验一个对象的领导者。感受这个心所会对所经验的对象感到愉快,不愉快或只是中性的感受。

法不能单独生起,它们的生灭有各种复杂的因缘条件。心必须同时与心所一起生起,心所必须同时与心一起生起。心和心所一起生起一起灭去。心和心所经验相同的所缘,在同一个根基一起生起,一起灭去。每一个心的生起都必定有不同的心所伴随,执行不同的功能。因此,心是非常多样化的。

我们不喜欢烦乱,不安,悲伤或焦虑的心。我们都喜欢心是愉快,充满欢乐,沉浸于愉悦的对象里。然而,当心是充满喜悦快乐,沉浸在幸福的对象时,这时候的心并不是纯净的,因为这时候的心是伴随着贪爱这个心所的。贪爱这个心所会执取紧抓一个愉悦的对象,并沉浸于其中。佛陀教导人们研读和探究各种实相的真实本质,因此正念能够去觉知正在出现的法的特征;了解出现的法的特征,智慧才能够累积建立。所以我们应该去探究这些生起的实相,注意它们的特质并精准的了解它们。这样我们才能知道正在生起的法哪些是善法,哪些是不善法,哪些既不是善法也不是不善法。我们可以知道不善法就是不善法,不管它是粗糙还是细微的。应该要知道不只是瞋恨是不善法,还有许多其它类型的不善心所。

人们会问,他们应该要如何来防止生气。事实上,所有的法都是无我,因此瞋恨这个法也是无我的。瞋恨会生起是因为有了适当的因缘条件。只有那些已经累积培养了非常高度的智慧,体证四圣谛达到了第三果的圣人阿那含的层次,才能够永远根除瞋恨这个不善法,不再有瞋恨生起。

每个阶段的开悟,四圣谛都会被体证。四圣谛是:苦,集,灭,道。第一圣谛是苦圣谛。诸行无常,行法生起立即就灭去,不能带来满足,因此它们是苦,不能成为依靠,不值得去执取。第二圣谛是集圣谛,苦的原因。苦的原因是贪,是贪爱这个心所;执著或渴望是苦生起的原因以及根源。第三圣谛是灭圣谛,苦的止息,也就是涅槃;因为达到各阶段果位经验涅槃时,导致苦生起的所有污染杂质都会被逐渐根除。第四圣谛是道圣谛,苦止息的道路,也就是八正道。八正道是正念的培养,智慧的发展,能够体证四圣谛,这是苦止息的道路。

对于第一次体证四圣谛并且经验涅槃的人,这样的圣人称为初果或预流果:须陀洹。初果须陀洹已经完全根除了邪见、忌妒、吝啬和疑法,对实相的真实本质没有任何的怀疑。

当初果须陀洹智慧进一步发展到更高层次时,他可以再次生起道心经验涅槃,达到第二阶段的证悟。称为二果或一来果:斯陀含。他对于四圣谛有更深的了解。在这个阶段对于所缘,比如色尘、声音、气味、味道和可碰触物体的贪爱进一步大幅的减弱了。

当二果斯陀含智慧再进一步发展到更高层次时,他可以再次生起道心经验涅槃,达到第三阶段的证悟。称为三果或不还果:阿那含。他对于四圣谛的体证更深。在这个阶段对于感官所缘的贪爱(色尘、声音、气味、味道、有形物体),还有瞋恨(包括悲伤、担心或后悔)都会完全彻底的根除。

当三果阿那含智慧再进一步发展到更高层次时,他可以再次生起道心经验涅槃,达到第四果位也就是最后一个阶段完美的证悟,称为阿罗汉。他圆满体证四圣谛,所有剩余的不善法都会在这个阶段被完全根除。当阿罗汉入灭时,不会再有任何蕴生起。阿罗汉不受后有,不再有任何的轮回再出生。

因此,我们看到圣人出世间心的智慧是根据果位的阶段,一步一步的根除污染杂质。当我们理解这一点时,我们应该仔细的去深思发展智慧的正确方式是什么,唯有能够清楚的辨别了解现在出现的法是什么,才能消除污染不善杂质。修行方式应该要与佛陀的教导是一致的。

佛陀不仅解释了心是纯净的,他还使用了“意处”这个词,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的了解心的特质。“处”在注释书里描述为“居住的地方”,“出生的地方”,“相会的地方”以及“原因”。心是出生的地方,因为触心所和其它的心所会在“心里”生起。心是相会的地方,因为被经验的对象是来自于外部,比如色尘、声音、气味、味道和有形的物体,它们会和心相会成为被经验的对象。至于被解释为原因,这是因为心是触心所和其它心所生起的因缘条件;如果没有心的生起,心所是不可能生起的(反之亦然),这是俱生缘。

每一刻的心都是实相,它去经验一个对象。我们能更清楚了解心的无我的特质,如果我们知道心是意处,是其它实相依靠生起的出生的地方,相会的地方以及原因。

即使有因缘条件让颜色、声音、气味、味道、冷、热、软或硬生起,然而如果没有心生起去经验任何一个这些生起的法,如果心不是它们相会的地方,这些对象也没有一个会出现。那么可以经由眼睛被经验的颜色不会出现,声音、气味、味道、冷、热、软或硬也都不会出现。这是因为心的功能是去经验一个对象;它是其它实相出生的地方,相会的地方,和出现的原因。比如在我们背后的颜色不会出现,这是因为颜色并没有和心“相会”,颜色没有撞击眼净色也没有和心接触,因此心就无法生起去经验我们背后的颜色。

业力是眼净色持续生灭的因缘条件,只要我们没有变成眼盲,眼净色就会一直继续生灭。每当颜色出现时,在那个时刻,心就是意处,是撞击眼净色的颜色的相会处。撞击眼净色的色法称作色处,被颜色撞击的眼净色称作眼处。所有在那一刻相会的法都称作是“处”。同样的,当声音撞击到耳净色而且能和生起的心“相会”,心因此能经验它。所以,心是意处,是所有正在出现的法相会的地方。

注释书里叙述心是触心所和其它心所生起的原因或因缘条件。触心所是52种心所中的其中一种,是一种与所缘“接触”的名法。触心所的“接触”是心理的接触,和物质的接触并不一样。比如,当一棵树倒下撞击地面时,这是物质的接触。发出的声音或许会撞击到耳净色,但是如果触心所没有生起去“接触”撞击耳净色的声音,那么耳识就不会生起。

触心所是一种和心一起生起并和心一起灭去的名法。触心所和心经验同一个对象,在同一个根基生起,因此心是触心所生灭的因缘条件。在有五蕴存在的界,心和心所必须在某一个特定的色法生起,是心和心所一起生起的“根基”。眼净色是根基,它是让眼识和心所一起生起的一个特定的色法。实相不能单独生起,当一个实相生起时,也必定有其它的实相与它一起生起。

缘法是一种帮助或支持另一个法生起的法。因此,很明显的,每一个生起的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法,因为它依赖其它的法而生起。如果没有因缘条件,就不会有法的生起。

不同的法的生起是不同类型的因缘条件。心和心所彼此支助并且一起生起,它们是俱生缘。如果缘法是在它支助的法之前生起,它被称为前生缘;如果缘法是在它支助的法之后生起,则被称为后生缘。

心和心所互为俱生缘,它们彼此依赖支助,一起生起一起灭去。当触心所生起并去接触一个所缘时,与触心所一起生起的心会去经验同一个对象,不是别的。当触心所生起去接触声音时,和触心所一起生起的耳识会去经验同一个声音。

究竟法可以分为四种:心,心所,色法和涅槃。每一个究竟法都可以是其它究竟法生起的因缘条件。心可以是心所和色法生起的因缘条件,虽然并不是所有的心都是色法的缘法。心所也可以是其它心和色法生起的因缘条件(但在某些情况下除外)。有些色法是其它色法生起的因缘条件。当色法是根基时,它是心生起的缘法。所有这些法的生灭都是根据究竟法的本质和它们之间的因缘和合,不论是俱生缘或是其它因缘。

在心生起的那一刻,心和心所是和它们同时生起的色法的俱生缘。每一刻的心可细分为三个非常短的时刻:

1.生:生起的刹那;

2.住:出现存在的刹那;

3.灭:消散的刹那。

心不能指挥各种色法的生起,心生色的色法和心同步生起。但结生心那一刻是不同的。那一刻没有心生色,只有业生色和结生心一起生起,这时候的业生色和结生心是同一个业的结果。当结生心灭去后,生命中第一个有分心紧接着生起,是那一刻色法生起的因缘条件。从那一刻起,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除了下一段讨论的几个例外,都有心生色法的生起。

然而,双五识是例外。双五识包括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与身识各有一对,每一对中都有一个是善的果报心和另一个是不善的果报心。这十个心不会产生任何色法。此外,阿罗汉最后的死亡心也不会产生任何色法。因此,除了这些类型的心是例外,其它每种类型的心都是心生色的缘法。

每个人都累积了不同习性,有各种各样的心。有些人累积了很多的不善,有些人累积了很多的善。如果一个人对四念住的建立有正确的了解,那么四念住是可以被培养的。所有累积的善都是有益的,它们可以是波罗蜜。它们可以是正见正念生起的因缘条件,觉知所有实相的特征,了解它们的本质都是无我的,没有一个我的存在,那么最终就可以根除无明。所有污染有害的不善法可以在不同的阶段被根除,但对于刚刚开始培养四念住的人来说,正见和正念仍然是很弱的。“我”这个概念的执取是非常根深蒂固的,无论是看到或是听到,不善或是善,都很容易把这些法当成是我的或是谁的,没有了解诸法无我。

研读心这个究竟法可以帮助了解现在这一刻心的特质。因此可以了解现在在看的心,在听的心,或在想的心的特质。佛法研究的目的应该是透过四念住来直接了解实相。四念住可以生起觉知并了解任何出现的实相的特质。

当我们研读心这个究竟法时,我们不应该相信我们能够立即对心的特质有一个很清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研究心的动机不应该是想借此成为一个对心这个究竟法有丰富知识的人。研读获得的了解可以累积四念住生起的因缘条件。四念住可以觉知到心的特征,心的特征就是在这一刻去经验一个对象。以这种方式,智慧可以逐渐培养建立,并能根除把实相当成是“我”的邪见。这应该是我们研读佛法的目的。

问题

1.什么是有分心?

2.心什么时候被称为纯净的? 为什么被称为纯净的?

3.有几个开悟(体证四圣谛)的阶段?

4.根基是哪种色法?

5.什么是处?有哪些处?

6.什么是俱生缘?

7.什么是心生色?什么时候生起?在有五蕴存在的界,哪些心是例外?

8.研读佛法的正确动机是什么?

Date 18 Jan 2021

article-cn/topic/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