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线上讨论
415  慈爱的特征 - 佛法线上讨论 (47)

慈爱的特征

2021-0317


问: 请问为什么“悲悯”不包含在十个波罗蜜之一?

S: 每当悲悯心生起时,也一定会有慈爱一起。慈爱 (metta) 的对象是任何的有情众生 ; 悲悯 (karuna) 的对象是遭受苦难的有情众生 ; 随喜 (mudita) 是欣喜于他人的成就和幸福。随着慈爱的累积增强,它会成为悲悯和随喜生起的条件。但并不是因为别人悲伤,你跟着悲伤就是悲悯,悲悯本身是善的。

J: 虽然悲悯不在十个波罗蜜里,但任何善的累积都可以支助智慧的培养,没有哪个善比较重要的差别。波罗蜜是佛陀在证悟之前,当他还是菩萨的时候所累积的完美优良美德。虽然有不同种类的波罗蜜,但我们不需要特地选择某一种波罗蜜去建立。

S: 所有的善都可以支助智慧的累积,智慧也会成为所有的善生起的因缘条件。

AS: 只有真的了解真相是什么,才能有更纯净更高层级的慈爱。当真的了解慈爱的真实本质,了解到慈爱也不是我,就自然而然会降低对要有更多慈爱的执取,这自然有利于对慈爱的发展。

慈爱生起的因缘条件是什么?

问: 必须要有有情的对象,觉知和智慧。

S: 首先我们要先知道慈爱是哪个心所,以及有哪些美的心所会和善一起生起。如果现在生起的是善心,有些美的心所一定会一起生起,但并不一定有智慧。

慈爱是不瞋心所,不瞋心所是美的,它会和每一个美的心一起生起 (美的心指的不只是善心也包含善的果报心和阿罗汉的大唯作心) 。

美的心生起时,一定会有十九种遍一切美心所一起伴随。比如觉知会和每一刻美的心一起生起,觉知不会忘记什么是善的,它可以守卫善 ; “信”可以纯净心和心所 ; “惭”会对不善感到羞惭 ; “愧”对不善法的危险感到害怕 ; “无贪”是不执取,还有其它不同种类的心所。所以慈爱或悲悯生起时,一定会有这十九个心所伴随一起生起。

从来没听过佛法的人也许会有过去累积的习性或所受的教育而去行善,但不一定可以有智慧了解善法的真实本质。

问: 慈爱的对象是有情众生,但法是无我的,有情是概念。请问有智慧了解对象是无我的,和没有智慧了解对象是无我的,这两者之间的慈爱有不同吗?

AS: 慈爱生起的那一刻有智慧吗?还是慈爱生起时一定有智慧呢?

问: 不一定。

AS: 所以其实大都是有慈爱生起但不一定有智慧伴随。如果有智慧生起,智慧执行的功能是了解出现的法的特征。慈爱也是发展奢摩它的对象之一,但这种程度的智慧可以分辨善和不善,但没办法了解慈爱是无我的,这不是八正道的智慧。

J: 慈爱的特征是为对方的利益着想,不伤害他们。我们都希望自己是免于危险的,其它的有情众生也是如此。所以不管有没有听过佛法有没有智慧,慈爱的本质是一样的。但有智慧伴随的慈爱是更纯净更高层级的,因为它不会被潜在的邪见影响。

问: 那么如果从来没有听过佛法也是可以培养善,但就没有机会培养智慧吗?

V: 智慧可以分为两种:可以分辨善与不善的智慧,另一种是能够知道善与不善都是法的智慧。奢摩它的智慧可以分辨善与不善,知道不善的危险,想要避开压抑不善,但不会是出世间的智慧对无我意义的了解。有些佛陀时期禅定能力很高的人,听到佛法不见得能开悟,因为对法是无我的了解还不够。但对于从来没有禅定能力的人,如果曾经累积过对法无我的了解,他也有可能一听就开悟。

问: 奢摩它的智慧是知道不善的危险,然后去压抑避免不善。但一般没有在练奢摩它的人,他们也知道不善是不好的,也会想去压抑避免不善。请问有什么不同?

V: 一般人去避免不善不见得是智慧真的了解不善的危险,有可能是听到“恶有恶报”产生的害怕,考虑到自己有不善的后果才想避免不善。这和奢摩它有智慧伴随的善心是不同的。

Date 13 Sep 2022

article-cn/topic/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