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多樣化是由於不同的相應法,其中有些心所被稱為根或因。
行法不可能不依賴其它的法而能獨自生起。究竟法有三種是行法,它們分別是心,心所和色法。心生起的因緣條件需要心所,心同時也是心所生起的因緣條件。有些心生起的因緣條件必須同時有心所和色法。有些色法生起的因緣條件是心,心所和其它的色法。
心是多樣化的,因為伴隨的心所是不同的。有些伴隨心的心所是根,有些心則只有非根的心所伴隨。只有六個心所是根,它們分別為三個不善根和三個美的根。三個不善根包括貪,瞋,痴;三個美的根包括無貪,無瞋,無痴。
除了這六個心所之外,其它的法都不能是二十四緣中的因緣。非根的心所和心一起生起時,這些心所不會是因緣,也就是說這些心所不是以根的條件去支助心的生起。因緣只是二十四個主要的緣之一。
這六個根可以比喻為樹的根,能讓樹茁壯成長,開花結果。當這六個心所生起的時候,它們也使其它伴隨的法穩固建立,這樣它們就可以不斷地,一次又一次地結出許多果實。阿羅漢已經沒有不善根,但仍會有美的根,也就是無貪,無瞋和智慧三個美的根會伴隨阿羅漢在速行心過程中的唯作心,也被稱為大唯作心,它們不是善也不是不善,稱為無記根。
無記法既不是善也不是不善,它們是:果報心,唯作心,果報心所,唯作心所,色法和涅槃。
正如我們所知,這六個根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三個不善根:貪,瞋,痴;另一類是三個美的根:無貪,無瞋,智慧。在這個分類中使用的是“美的”一詞,而不是“善的”。善根只會與善心一起生起,而這會是之後善的果報生起的因緣條件。儘管美根一定會和善心一起生起,但它們也可以與善報心和美的唯作心一起生起。因此,美的根不僅僅只是與善心一起生起。
四個究竟法可以分為“不是根”和“是根”兩類:
- 心:不是根
- 心所:52個心所裡只有6個是根,其它46個心所不是根
- 色法:不是根
- 涅槃:不是根
眼識,也就是那個去看到出現的顏色或色塵的果報心,只會有七個心所伴隨眼識一起生起,它們是:觸、受、想、思、命根,專注和作意心所。觸心所執行“接觸”撞擊眼根的色塵的功能。受心所執行感受的功能。就眼識這個例子來說,伴隨的是中性的感受,對色塵的感受是中性的。想心所執行記憶或標記出現的對象的功能。思心所伴隨果報心時既不是善也不是不善,它的功能是執行統合和促成其它心所去完成它們自己的任務。命根心所執行維持心和心所生命的功能。專注或一境性心所執行聚焦於出現的對象的功能。作意心所執行的功能是轉向去注意到出現的對象。
這七個心所都不是根,因此眼識是無根的果報心。眼識之後,可能會有貪根心生起,也就是有貪心所和痴心所一起生起。因此,貪根心是有根心。
當我們考慮是根,不是根,有根(伴隨)和無根(伴隨)時,法可以分類如下:
- 涅槃和色法:不是根,無根
- 心:不是根;但有些心是有根心,有些是無根心
- 心所:有46個心所不是根。有些心所是有根心所,有些是無根心所。有6個心所是根:貪、瞋、痴;無貪、無瞋和智慧。除了痴,其它根一定就是有根心所,因為會和其它根一起生起。痴心所可以不必和其它根一起生起,比如痴根心,這時痴心所是無根心所,沒有其它根一起生起。
觸心所不是根,它會和每一個心一起生起。每當心與根一起生起時,觸心所就會是有根心所。每當生起的心是無根時,觸心所也就會是無根的。因此觸心所本身不是根,但有時候有根,有時候無根。
我們的日常生活包括了有根心和無根心。如果沒有聽過並且研讀過佛法,就不會知道什麼時候會有有根心或無根心。佛陀詳細解釋了哪些法是無根心,哪些法是有根心,哪些類型的有根心會是哪些類型的心所伴隨;他還指出了伴隨的根的數量。例如:
- 痴根心生起只有一個根,痴根伴隨;稱為一因。
- 貪根心生起會有二個根,貪根和痴根伴隨;稱為二因。
- 瞋根心生起會有二個根,瞋根和痴根伴隨;稱為二因。
因緣是二十四緣中的一種。緣法是支助其它法生起或維持它們的法。例如觸心所和貪心所是不同的,但觸心所和貪心所都會支助心,心所和色法的生起。然而,由於觸心所的特徵與功能和貪心所各有不同,所以觸心所和貪心所是不同的因緣條件。
觸心所是食緣,這類型的因緣條件會帶來自己的果實或結果。食緣和因緣是不同的。因緣的根是一個堅實的基礎,是其它法茁壯生起的條件。正如我們前面所提,人們把“因”比作樹根,它使樹木穩固成長。然而,一棵樹的生長和發展不僅僅依賴於根,它還需要土壤和水,也需要營養使它能夠結出果實。另一方面,如果沒有根,只有土和水是無法使它生長和茁壯的。因此,一棵樹的生長需要有不同的條件。只有六個根可以是因緣,但除此之外,還有其它類型的因緣條件。所有的現象都會以不同的方式成為其它現象生起的因緣條件。
在阿毗達摩第七本書發趣論中,闡明了所有各種不同的緣。第一個提到的是因緣。因此,我們可以知道根的重要性。在火葬儀式上,僧侶們誦持阿毗達摩論藏的經文時,他們會先從因緣開始,包括了六個根:貪、瞋、痴;無貪、無瞋、無痴。因此,這裡強調的是這些根會帶來善或不善的果,而這些根會是再出生的主要因緣條件,這也使得生死輪迴一直繼續下去。
有很多種不同的緣,所有這些都很重要。佛陀並不是只教導因緣和所緣緣。所緣緣的意思是,所緣是心和心所生起並去知道出現對象的必要條件。佛陀詳細地教導了所有不同的緣。他教導了二十四個主要的緣,以及從一些主要的緣衍生出來的其它緣。
眼淨色是色法,它的生起並不是因為根的支助,而是業的結果。眼淨色是其它法生起的條件,它是根緣。眼淨色是它自身的領導者,它支助眼識生起去看見出現的色塵。如果沒有眼淨色、耳淨色、鼻淨色、舌淨色和身淨色這些色法,身體就像一根木頭,心沒辦法看、聽或經驗其它感官對象。五個淨色都是根緣,它們是領導者,各自在各自的領域執行它們的功能。眼淨色是領導者,它的功能是接收被看到的色塵,這是眼識生起去看到色塵的條件,而其它的淨色則不能執行接收色塵的功能。出現的對象是清晰的或模糊,這和眼淨色的敏銳度有關係,也就是根緣,和誰的意志或祈願無關。
每一種法都是其它法生起的因緣條件,有許多各種不同的因緣條件。貪、瞋、痴、無貪、無瞋和智慧都是根。一天中有許多時候不善根會生起,它們比善根更常生起。偶爾會有善根,當這些善根逐漸發展變得更加强大時,不善的出現就會逐漸減少。智慧應當被發展去瞭解實相的特徵。智慧是無痴的根,只有智慧可以瞭解實相的真實本質。只要智慧還不能清楚瞭解實相的特徵,貪,瞋,痴這些不善根就一定會發展壯大。除了智慧,也就是無痴,沒有其它的實相可以徹底根除不善根。當一個人學習佛法,瞭解經由六個感官根門出現的實相的特徵,並發展建立正念,智慧會逐漸發展。當一個人在開悟的第一階段,也就是初果聖人的階段瞭解四聖諦時,有些汙染雜質會在這一階段消除。但只有達到阿羅漢的境界時,所有的汙染雜質才會被徹底根除。
須陀洹、斯陀含和阿那含階段的聖人被稱為“有學聖者”。他們必須繼續發展智慧,直到達到阿羅漢的階段,不再有不善根。阿羅漢徹底根除了所有的不善汙染,將不再有再出生,也不再有善業。阿羅漢仍會有無貪、無瞋和無痴伴隨的心,但這些都是無記根,不是善也不是不善。
人們可能會想是否真的能達到阿羅漢的階段。如果我們有耐心,堅毅發展正確的見解,每天繼續不斷地,總有一天我們會達到這個階段。在過去有許多人達到阿羅漢的階段,如果不可能達到這個結果,就不會有人曾經達到這個階段。然而,它不能像人們所祈望的那樣可以迅速地達成,果必須是符合因的。如果智慧還沒有生起,還沒有發展,汙染雜質就無法根除。智慧可以一步一步地逐漸累積發展,然後才能穿透無明瞭解實相的真實特徵,汙染雜質才能夠被完全地徹底根除。
我們永遠不應該忘記研讀心、心所和色法的目的。目的是為了建立正念,智慧才能瞭解自然而然出現的心、心所和色法的真實本質,一次一個。這是佛陀透過開悟而瞭解到,並且教導世人的真理。一個人可能學過佛法,但卻沒有按照所學的正知正見去實踐,這是矛盾的。當一個人從經文中研究了實相,但卻沒有直接去瞭解當法生起時的特徵,那麼就不可能可以根除汙染雜質。
貪愛、瞋恨和痴的本質是不善,它們不能是別的本質。不善根是不善心生起的因緣條件,它們不斷累積傳遞到未來。無貪、無瞋和智慧三個美的心所的本質可以是善,果報和唯作。如我們所知,美的法比善包含更多的法。美的法包括的實相有:善,善報和美的唯作。
當所有的法都被分為三類,善法、不善法和無記法時,六個是根的心所可以分為九類如下:
- 三個不善根:貪,瞋,痴
- 三個善根:無貪,無瞋,智慧
- 三個無記的根:無貪,無瞋,智慧
- 什麼是因緣?哪些究竟法可以是因緣?
- 什麼是無記根?哪些法是無記根?
- 什麼是無記法?哪些實相是無記法?
- 善根以及美根有什麼不同之處?
- 哪些實相不是根?
- 什麼是有根的法?什麼實相是有根?
- 哪一個根是可以沒有其它根伴隨的?哪些是一定要的?
- 哪一類不善心有一因伴隨?哪些不善心有二因伴隨?
- 善心可以是一因嗎?請解釋。
- 觸心所是根或不是根呢?它也可以是無根的或是有根的嗎? 觸心所可以有一因,二因或三因伴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