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教佛法的人一開始是教觀息法
2021-0224
問: 我想瞭解一下安那般那念,觀息法。為什麼那麼多教佛法的人一開始是教觀息法呢?
AS: 想要瞭解觀息法的目的是什麼呢?事實上它就只是一個法。它和軟硬冷熱有什麼不同嗎?為什麼我們只想瞭解安那般那念而不是瞭解現在這一刻正出現的法呢?當身體感官觸到實相的那一刻,如果有智慧生起就可以是安那般那念去覺知到呼吸,但不會是刻意用意志力去覺知到的。當呼吸碰觸到身體感官也就是身淨色的時候,跟我們現在任何的碰觸有什麼不同嗎?
當智慧生起的時候是不會刻意去選擇任何對象的。呼吸就和其它感官去經驗的色法一樣,沒有什麼不同。所以覺知呼吸的真相就和覺知其它身體感官碰觸的色法是一樣的。
呼吸是處 (ayatana) 嗎?
問: 是的。
AS: 呼吸是界 (dhatu) 嗎?
問: 是的。
AS: 呼吸是四聖諦嗎?
問: 是的。
AS: 呼吸是第一聖諦“苦”, 它生起就滅去。行法的生滅非常快速,我們不需要刻意去挑選一個對象培養智慧,現在正在出現的法就可以在現在被瞭解。
問: 您提過心一次只能經驗一個對象,請問這是心的功能嗎?
AS: 心一次只會有一個對象被經驗的原因是當心生起的時候一定會有至少七個遍一切心心所伴隨,其中一個心所是一境性心所,它的功能就是讓心一次只會專注一個對象。。
現在我們對佛陀教導的瞭解已經是很高程度了嗎?
問: 只是剛開始瞭解真相但還沒有達到真正直接經驗法的程度。
AS: 在達到直接經驗法的這個過程會慢慢熟悉只是法沒有我。任何一刻有智慧生起的時刻就是智慧的累積。
J: 很多教佛法的人會先開始教觀息法,那是因為每個人對觀息法的瞭解不全然是正確的。很多人會把《清淨道論》當作是指導手冊去作練習,這顯示了對佛陀的教導並沒有正確的瞭解,沒有真正瞭解這些因緣和合的法。無論是《清淨道論》或其它經典提及安那般那念時,那都是在描述法,而不是在指示應該要怎麼作。
安那般那念是善,它的因緣條件是過去曾經的累積以及真的知道善的價值。很多人會認為佛陀自己就有在練觀息法就認為佛陀因此鼓勵人們練習觀息法。事實上佛陀為了不同累積的人能夠瞭解佛法,因此他因材施教解釋說明了所有各種形式的法。
另外一點人們會經常誤解的是,人們會認為觀息法的培養需要非常高度的專注,因此就誤認為這樣的專注是有助於內觀智慧的建立。但這其實沒有瞭解到培養內觀智慧時所需要的因緣條件是什麼。
S: 心智的培育與成長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內觀智慧的培養,另一種是奢摩它的培養。呼吸可以是奢摩它的對象也可以是內觀智慧的對象。奢摩它是平靜的培養,當它的對象是呼吸時,呼吸是概念不是實相。如果是要刻意藉由呼吸來培養平靜,這個動機一開始就不是善的了。
生活中去思考死亡那一刻隨時會來臨,所以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培養智慧。或者是有些人會思考我們所認為很多很重要的事都只是呼吸的瞬間片刻而已,如果沒有呼吸就沒有機會再聆聽佛法。這些日常生活中的思慧就自然會帶來平靜,這就是平靜生起的條件,不用刻意去作什麼來培養平靜。
當內觀智慧的對象是呼吸時,它指的是實相,就不是傳統上說的吸氣和吐氣的這些概念。當人們去觀察呼吸的進出時,並不是真的覺知到呼吸,不是正確瞭解身念住真正的意思。呼吸是非常細微的,呼吸是心生色 (源於心的色法) ,幾乎每一刻都會有 (除了雙五識) ,生起立即就滅去,跟我們傳統上所認為的呼吸可以持續一段時間是不同的。
心生色那個土元素細微的軟硬和當我們碰觸到枕頭時的軟,那個軟或硬都是土元素的特徵,生起就滅了,沒有什麼重要的。
第一聖諦苦聖諦指的是所有因緣和合的法,包括呼吸 (心生色) 也是生起就滅去,不可能帶來任何的滿足。一整天中我們執取於不同的實相,無論是呼吸或是想要去看去聽去嚐等等感官上愉悅的經驗,但並沒有瞭解到這些法都是無我無常的特質。
需要很多的耐心去瞭解佛法,才能逐漸放掉那些很細微的貪愛。這些不善的累積就像是我們背著一個很重的包袱,這個包袱愈來愈沈重,但是因為智慧的累積逐漸瞭解法的真相,這個沈重的包袱才能夠慢慢被卸下來。
AS: 不管生起的是善還是不善,如果沒有智慧去瞭解也是沒有用的。沒有智慧誰可以真正正確建立奢摩它呢?內觀的智慧能夠瞭解輪迴的危險,奢摩它的智慧可以看到貪愛的危險,可以看到甚至是很細微的貪愛也不會有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