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漏
2021-1027
問: 四個漏裡面不包括瞋恨,我可以說是因為這四個漏已經可以對應四種顛倒扭曲了嗎?
AS: 現在在看的這一刻是什麼在那裡?眼識生起就只是那麼一刻,在眼識生起之後是什麼在那裡並不被知道,但生氣瞋恨的時候是可以被知道的。在那裡的細微不善稱為“漏” (Asava) :無明漏,邪見漏,貪愛漏和有漏一直在那裡。漏是非常細微不被知道的不善。不善有不同的程度,既使沒有透過六個感官門去經驗到對象也還是會有潛藏的隨眠煩惱一直潛伏在那裡。
J: 如果對真相的瞭解還沒有堅定的建立,如何能夠經驗現在在那裡的是什麼呢?請問應該要先瞭解真相還是先經驗現在的法?
AS: 我們討論現在在那裡的是什麼,就只是先在理智上瞭解在那裡的是什麼。真相是那個現在在看的,它的生起是因為因緣和合的,沒有人可以支配它生起。慢慢瞭解在那裡的就只是法,沒有人沒有東西。如果眼識的真實本質不能被瞭解又如何能放掉是我在看的錯誤見解呢?
直接經驗眼識的因緣條件是聞慧思慧,愈來愈清楚它是什麼。當智慧還沒到一定的程度時,在看之後很快漏就在那裡了。我們可以開始瞭解哪些是佛陀的教導,哪些是別人的見解看法。如果不是關於瞭解現在在那裡的真相是什麼,那就不會是佛陀真正的教導。
S: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如果沒有貪愛和無明就不會帶來瞋恨 ; 如果不是因為執取於看到的聽到的,又怎麼會有貪愛或瞋恨呢?事實上,生命中所有問題的根源都是來自於貪愛和無明,貪愛會去執取於看到的聽到的。但其實在看的那一刻被看到的就只是色塵,那個去看的就只是眼識。
很細微的不善:無明漏,邪見漏,貪愛漏和有漏是不被知道的。但如果是比較明顯粗糙的顛倒扭曲可以被知道,那就不是漏了。當我們談顛倒扭曲時,其實已經包含了所有的不善法,因為每一個不善心一定都是扭曲的。所以既使是第三果聖人已經不再執取於感官對象的貪愛了,但還是會有很細微的執取把那個苦的當作是樂的。顛倒扭曲是可以被知道的,但這和很細微的不善漏是不同的。
瞋恨通常是來自於執取,因為並沒有真的瞭解瞋恨的本質是無我的。重點是有沒有瞭解現在在那裡的是什麼,刻意要阻止瞋恨的生起不會是正確的道路。
問: 如果瞋恨不屬於任何人,慈愛也不屬於任何人,那為什麼要對著沒有人慈愛?
S: 慈愛是善的法,善是健康有益的法,善法不會帶來任何傷害。佛陀教導法的特徵,我們可以瞭解不善法的危險與善法的珍貴。重點是瞭解法的共同特徵都是無常無我的,才能夠慢慢放掉對這些法的執取。瞭解慈愛或善法的本質比起試著讓我要有更多的慈愛是不同的。
有些人讀了經典後會想要有更多的慈愛,其實是貪愛執取於要為了自己有更多的善。這樣子的貪愛會在當達不到期望時帶來更多的沮喪和不安。
你想多點慈愛嗎?
問: 沒有我,就只是智慧的累積,慢慢地自然慈愛就會愈來愈多,瞋恨愈來愈少。我覺得在這裡的佛法討論氣氛比起其它團體是比較和諧的。
J: 我們沒辦法透過表面上的行為臆測對方是友善或是什麼樣的人。慈愛是一種健康有益的心裡狀態,我們可以把它想作是對待別人的態度而不是如何慈愛地去想著別人。慈愛可以被瞭解的唯一方式是在它生起的時候才能被瞭解。善心和不善心是完全不同的,善心的那一刻一定有平靜。
一般會認為慈愛的生起是需要付出努力的,這樣就很自然會去尋找有哪些方法可以有更多慈愛。在想著要如何有更多慈愛時,其實並不知道慈愛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地生起被瞭解的。
我不認為在這裡聽聞佛法的人就一定會比其它團體的人有更多的慈愛。但在這裡聽聞佛法的人是對佛陀真正的教導有興趣的。
S: 當我們現在在討論的時候是有慈愛的嗎?還是有細微的貪愛亦或是更強烈的貪愛執取呢?
問: 是慈愛。
S: 通常與家人朋友在一起時或是和寵物玩時,人們常常會誤把貪愛當作是慈愛。所以佛陀說貪愛是慈愛的近敵。如果我們連慈愛和貪愛都不能區分清楚,又怎麼知道別人是貪愛還是慈愛呢?
貪愛漏 (細微的貪愛) 是完全不被知道的,一天中幾乎是貪愛多於慈愛,而且貪愛也常常被誤當作是善的,因此應該要對法更誠實才能夠更瞭解法。
問: 佛陀說應該要親近善知識,遠離不善法。
S: 親近善知識指的是親近正見智慧,瞭解不管是慈愛還是瞋恨,它們都是無常無我的。甚至當我們和一個愛生氣的人在一起時或是在看電視,購物時,都有不同的法可以被瞭解,所以不管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可以親近正確的見解,也就是親近善知識。因為智慧的培養不需要看時間,地點或人,而是多聽聞佛法並且謹慎去思慧。
智慧的逐漸累積自然而然就會是更多慈愛以及其它善法生起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