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門轉向心
一個心路過程有七個程序,每一個心都按照固定不變的程序生滅,五門轉向心是心路過程裡的第一個心,當過去有分心、有分振動心和有分斷心相繼生起滅去後,五門轉向心就緊接著生起,作用是使心流从有分流转向所缘。五門轉向心在所緣撞擊的任何一個根門時生起,但它並沒有去看、去聽、去聞、去嚐、去碰觸的功能。舉例如味道撞擊到舌淨色時,五門轉向心知道這個所緣撞擊到舌門,但它不能嚐到味道。比喻為就好像知道有訪客到了門口敲門,但還不會知道訪客是誰。
心路從五門轉向心生起的剎那開始產生,以“看”為例,真正的“看”是在五門轉向心之後的眼識心生起執行“看”的功能,在五門轉向心之前的有分心不能識知現在的所緣。由於轉向心能在眼門、耳門、鼻門、舌門、身門等五個生起,因此稱為五門轉向心。又如果轉向心在眼門生起,也稱為眼門轉向心,在耳門生起稱為耳門轉向心,在鼻門生起稱為鼻門轉向心、舌門生起稱為舌門轉向心,在身門稱為身門轉向心。
我們每個人都有訪客,當我們想到訪客時,我們想到的是人,但在眼門,這些可看見的顏色是訪客;當我們聽到聲音時,聲音就是我們現在的訪客。氣味在鼻門出現,是鼻門的訪客;在舌門,之前我們認為有各種各樣的味道,不論是酸甜苦辣、咖啡茶水,現在味道出現的時候,要知道味道就是訪客,是透過舌門出現的一種實相。
仔細想想現在有訪客嗎?認識訪客了嗎?其實我們的客人不是人,是各種呈現於當下的所緣對象,所以我們無時無刻都有客人來訪,不管是我們喜歡或不喜歡的客人?
老年人在缺乏陪伴時往往會感到孤獨,當他們還年輕時有著眾多的親朋戚友,過著歡樂熱鬧的生活,當年齡老化,會感到來訪客人減少。當我們問老年人他們最喜歡什麼時,他們通常會回答,最喜歡的是有人來探訪,可以愉快的交談。然而,事實上,每個人每個時刻都有訪客,訪客就在我們去看、聽、聞、嚐或碰觸的那一剎那。當這些訪客來的時候貪愛的心會生起,對那些透過眼、耳、鼻、舌、身所出現的一切感到滿意或不滿意。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是生存在概念的世界裡,周圍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東西,有很多的人,有動物,有人的聲音,動物的聲音,有香有臭等等;但是在究竟法上,這些透過感官來訪的客人其實是顏色、聲音、氣味、味道、冷熱軟硬鬆緊等等色法,這些色法是呈現在眼、耳、鼻、舌、身的不同所緣,是透過五個根門出現的究竟實相。當我們知道我們看到的是人或是不同的東西時,心已在概念中了。
有多種類的客人
問: 請問老師,這個有訪客來的比喻,是佛經裡有的呢,還是老師自己的比喻?
答: 佛經裡可能沒有用客人這個名詞比喻,而是用了別的名稱,但意思是相接近的,這我們將在以後談到。如果沒有用佛經裡的名稱,但可以幫助瞭解,這樣是可以接受的嗎?因為客人有多種類,有的客人我們並不喜歡遇上,但是有些客人卻是我們所期待的,對嗎?
如果客人是匪徒,那沒有人會願意他來,但假如是親朋好友,我們會希望他們快些到來。但是在實際上,所有的色是色法,色法沒有感知的功能,色法不會對任何人有好或不好的意圖。現在正出現的聲音只是色法,那它什麼時候是匪徒,什麼時候是親戚好友?
在所緣出現時有善心或不善心生起,如果對所緣感到歡喜滿意,匪徒就在那裡,因為貪愛就是不善法。不善對任何人都不友善;善則比如是隨時會給予扶持協助的近親善友,所以我們必須知道不同的心的實相。
不善是匪徒類的客人 - 善是親朋戚友類的客人
當你想到強盜匪徒,會覺得可怕,不希望有這樣的客人,但是匪徒是和不善心一同來的,在看到的時候生起貪愛或厭惡的心,那是貪婪或憎恨,這些是會在將未來不知什麼時候帶來匪徒類客人的因。反過來說,在看到、聽到、聞到、嚐到、身體接觸到所緣時有善心生起,那就有條件在未來出現良好的近親戚友,因為善是因,在未來帶來的是善的果。
所以,來訪的客人是匪徒還是善友,關鍵在於個人,色法沒有知覺,色法沒有選擇性,響起的聲音,不能夠選擇要讓誰聽到或不讓誰聽到,聲音響起撞擊到某個人的耳淨色,就是那個人的客人。譬如在深夜中響起巨雷,但有人在熟睡中沒聽到可怕的打雷聲,那雷聲就不是這個人的客人;而是那累積了不善因的人的聽到可怕的聲音,就成了他的客人,所以這是基於業的因緣關係,不是別人致使的。
呈現於當下的所緣就是我們的客人,這樣的瞭解可以培育正見的滋長嗎?有客人要來,但不知道是什麼客人,不知道會下一刻聽到什麼聲音,會聞到什麼氣味,什麼味道,或是冷熱軟硬等,不論出現的是那一種,都是感官的客人。我們不知道接下去會出現的是什麼。
不知道這些真相,是因為還沒有智慧,不知道究竟法,也就始終都在無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