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意波羅蜜 (adhiṭṭhāna pāramī) :有堅定於開悟必要條件的決心,是為“特相”。克服那些開悟必要條件的對立面,是為“作用”。有不動搖之心去完成,是為“現起”。開悟的必要條件,是為“近因”。
決意波羅蜜,就是堅決的要體證瞭解四聖諦。雖然這條道路,是非常長遠的道路,倘若有堅定的決意,總有一天,會抵達目的地。因此,這一世的堅決之心,應該是堅決的去培養一切善,直到能夠體證四聖諦。這個堅定的意願,不管怎麼樣都不會改變。
決意波羅蜜並不是有堅定的意願想要,色塵、聲音、氣味、味道、可碰觸的對象。倘若只是沉醉迷惘在,色塵、聲音、氣味、味道、可碰觸的對象,就會一直這樣繼續不斷地沉迷下去,這樣的堅定意願並不是決意波羅蜜,並不能夠徹底的捨棄不善的汙染。
心是生滅變化的,一會兒是善,等一會兒又是不善。有時候明明是很堅決要行善的,但是,只要有不善的法生起,就那麼輕易的拋下善法,很輕易的就去跟隨著那個不善的法,被它牽著走。所以,必須要很穩健,很堅定的去消磨不善的汙染。對善的法不懷疑。對不善的汙染不動搖。有意願想要瞭解真相的人,必須看到決意波羅蜜的利益。因為,倘若缺乏了此波羅蜜,也無法讓諸善法生起。
在大菩薩的某一世裡,顯現出讓我們看到那一世的大菩薩是如何建立決意波羅蜜。
勝義燈 (paramatthadipanī) 小部 (aṭṭhakathā khuddakanikāya) 行藏 (cariyāpitaka) 啞跛本生經 (mūgapakkhacariya) 三藐三佛陀講述關於他的過去世的某一世,如下文所述:
那時,當我是“迦尸” (kāsī) 國王的孩子時。那時,我的名為“啞跛” 或 “木伽趴卡” (mūgapakkha) 。但是,諸多之人也叫我“彼達” 或 “德彌雅” (temiya) 。諸多之人,例如,母妃,父王等都叫我 “木伽趴卡” (mūgapakkha) ,那是因為堅定的決意要作聾啞者和跛癈者。另外,因為“摩訶薩”或“大菩薩”的出生帶給國王和諸大臣的欣喜,產生極大的開心,喜悅, 惦記等,因此,也叫作“德彌雅” (temiya) 。 (因這兩個緣故,所以有兩個名字。)
在這一世裡,當 “迦尸” (kāsī) 國王在 “瓦拉納西” (bārāņasī) 治國時,迦尸王他有一萬六千個嬪妃,但迦尸王的一萬六千個嬪妃膝下都無子,全都無法誕下一位公主或一位王子。人民們對此事都非常慌張,擔憂王家沒有王子繼承王位。因此,就向國王說,請國王有意願誕生王子吧。國王就命令諸嬪妃,你們有意願誕生王子吧。諸嬪領命之後,諸嬪妃就祭獻月神,向月神祈求孩子。即使是有很大的意願,諸嬪妃也無法如願。至於 “摩達王”的女兒,“月光天女” (candādevī) ,她是迦尸王的王妃。“月光王妃”有俱全的戒,完美的戒律。當國王向諸嬪妃下旨,讓諸嬪妃有意願誕生王子時,當月亮圓滿之時,王妃就守護八戒,維持戒律。念想到自己的戒律,行真實之禮,立誓,倘若我的持戒是完美無缺,因這個真實,讓我如願有個子嗣吧。
那時,大菩薩就結生在 “月光王妃”的腹中,當大菩薩誕生之時,同時在諸大臣的家中也有五百個嬰兒誕生。國王有旨讓那五百個嬰兒作王子的玩伴,國王賜五百位乳娘以及嬰兒的首飾物品給這五百個嬰兒。此外,國王還命令讓六十四位乳娘專程貼身伺候王子。
當王子滿月時,諸乳娘就帶王子來面見國王。國王就抱起王子來坐在他的大腿上。那時,有四個土匪被抓,大臣請國王下旨判刑這四名土匪。這四個其中之一的土匪,被用有刺的藤條打一千下;另外一個土匪被囚牢;另外一個用尖利的棍向他的身上捅刺;另外一個用尖利的木棍刺穿他的身體。大菩薩聽到自己父王的判刑,內心非常難過,非常惶恐。心想,造下如此重大的業。此業,將會走入地獄,將會帶來地獄之災。
另一天,諸乳娘伺候大菩薩入睡在 “王蓋 ”之下, (王蓋就是九層白傘,此九層白傘或王蓋是代表國王之尊的標記) 。當大菩薩睡在王蓋之下,片刻就睜開眼睛看見王蓋,就自言自語,我是如何來到這個王宮呢。大菩薩想呀想呀,就回想到自己是從天界而來到此處。也回想到在天界之前的上一世是從何處來,看到自己曾經是在地獄度過。那在地獄度過之前的上一世呢,就回想起來,在下地獄之前我曾經就是在此國當國王。接下來,大菩薩心想,我不需要這個國王之位,那我又如何才能逃脫此處,脫離這個王宮土匪之窩呢。
接下來,有一位天人,在某一世裡,她曾經是大菩薩的母親。她住在王蓋裡,她是尋找利益者,為大菩薩的利益而尋找利益。就引見大菩薩裝成啞巴者,跛廢者,耳聾者,目的就是能夠脫離王位。
當大菩薩聆聽天人的引見了之後,就有意願想要脫離王位。大菩薩堅定決意的在十六年間,時時刻刻行此 “三法”, “三法”指的是三種行為,就是:決意的行啞、決意的行跛、決意的行聾。緣於堅定不移,決意,不動搖。從那天起大菩薩就堅決的裝成啞子、跛子、聾子。母妃,父王,以及諸乳娘等,他們都產生了一種想法: 通常啞子的下巴,聾子的耳朵,跛子的手腳長的都不是這樣的,莫非這件事另有隱情。因此,他們就開始試驗王子。首先斷乳汁,一整天都不讓王子用乳汁。即使王子的身體,整身蒼白,也沒有因為餓而哭鬧。當王子的母妃看見王子的樣子時,心想,我的王兒應該餓壞了,就命令乳娘趕緊服侍王子用乳汁。諸乳娘有時服侍王子用乳汁,有時沒有服持王子用乳汁。即使一直這樣的試驗了一年,也沒有看到王子有任何的改變。諸乳娘就產生了一種想法: 通常小孩喜歡可以咀嚼的食物,喜歡餅乾,喜歡水果,喜歡玩具。諸乳娘就安排此物給王子,在這五年間,一直這樣的試驗,也沒有看到王子有任何的改變。接下來,諸乳娘產生了一種想法: 通常小孩會怕火,怕發情的大象,怕蛇,怕抽劍者。我要以這些方式來試驗,但不傷害到王子而試驗。
大菩薩念想到地獄的危險,所以並不被此試驗而動搖。因為大菩薩看到,地獄之災是比這些還更加的可怕百倍,千倍,十萬陪。諸乳娘一直這樣的對王子試驗,也看不出王子有任何的改變。諸乳娘又產生了一種想法: 通常小孩是喜歡看娛樂的。把隔簾垂下,在樂器和大菩薩之間隔著隔簾,有海螺樂器,鼓器等。然後,在王子的耳朵邊,隔著隔簾的兩側,同時一起吹出海螺聲,打起鼓聲,敲打出很大聲的聲音,但王子仍然無動於衷。接下來的試驗,就是在漆黑之處裡點亮著燈光。把甘蔗汁塗上王子的肌膚之後又帶王子去蒼蠅非常多的地方就寢,不服侍王子沐浴等。接下來的試驗,就是走進王子就寢之處,有大便,小便等。用侮辱的語氣,態度,辱罵取笑,堂堂一位王子卻就寢在被大便小便淹沒之處。接下來,把火盆放在寢床之下燃燒,為了要試驗王子。即使是使用各式各樣的陰謀詭計,也看不出王子的任何變化,一直這樣的輪流試驗,直到王子十五歲。
當王子十六歲時,諸乳娘有一個想法,認為世人,不管跛子也好,啞子也好,聾子也好,對歡樂愉悅的事,沒有不生起歡樂愉悅的。因此,就安排歌姬來試驗王子,用香水沐浴服侍王子,然後為王子更衣裝飾,如同天人般之美。請王子移步上城堡,城堡中的一切都只是愉悅之事,有花朵,有香料,有花環等,佈置如同天界般,讓性感的身材,漂亮的女子,如同仙女般美妙的身姿,侍奉王子歡樂。諸女子使用各式各樣的美人計來誘惑王子,讓王子一起來歡樂。源於大菩薩有強大的智慧,就憋著呼吸氣,大菩薩有意願的讓諸美女無法觸摸到他身體上的感觸。當諸美女無法觸摸到王子身體上任何的感觸時,諸美女心想,此王子有如此僵硬之軀,定然不是人族,定然是妖族。之後,諸美女就決定離開王子的城堡。
母妃,父王,無法改變大菩薩堅決之心。不管是使用何計來試驗,例如,使用十六計的大試驗,以及在這十六年間一直不斷的小試驗。國王與王妃就向大菩薩說道:“德彌雅” (temiya) 我的寶貝。父母很清楚,你不是啞子。因為如此的嘴唇,耳朵,以及如此的腳,不是屬於啞子,聾子,跛子的。兒阿,你是父母難得求來之子。兒阿,你莫要辜負父母,讓父母的意願崩塌。你必須解開諸大臣對你的批評以及這 “州界世人” (jampudīpa) 對你的批評。
即便是母妃,父王,一直在王子的耳邊如此的乞求。王子依舊不變,聽之不聞,繼續裝睡聽不見。接下來,國王就命令聰明的夫子,觀察王子的腳,耳朵,舌頭,和手臂。然後,大臣向國王稟報檢查的結果。聰明的夫子說,王子的長相不是啞子,聾子,跛子的長相。王子不是真的啞,跛,聾。看樣子是不祥之兆。當如此不祥之人住在此處王宮。就會發生三種的危險,《一》生命之危。《二》王蓋之危。《三》王妃之危。但是,在小王子出世的那天,為了不讓主子難過。所以,那天我才預言小王子是有圓滿的長相,有吉祥之相。
國王懼怕危險之災,就命令持衛:你們讓王子睡在亡者的馬車裡,往後門的方向拖出去。當月光王妃得知要埋葬王子,王妃就向國王請求,懇請國王傳位予王子吧。
國王說道:妳的王子是不祥之人,不可傳位予他。
王妃問道:我的國王,不讓他一生當上國王之位,就讓他當上國王之位七年吧。
國王說道:不可以。
王妃問道:那請求您讓他當上國王之位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二年,一年。七個月,六個月,五個月,四個月,三個月,二個月,一個月,半個月,一直請求直到,七天。
國王說道:好的,好的,就這麼定吧。
月光王妃裝飾打扮王子,命令持衛在城裡敲鑼打鼓,宣旨,這是德彌雅的國王之位,之後請王子坐上大象的脖子,為王子抬起王蓋,國王的標記。遊王宮一圈之後,就回宮殿就寢,躺在為國王之位所佈置的寢床上。
月光王妃一整夜都在請求。我的德彌雅王兒,你是否知道這十六年以來,母妃未曾好好入眠,夜夜為兒流淚,眼皮浮腫。為此事而擔憂,母妃的心快要崩裂了。母妃知道你沒有跛,啞,聾。你沒有殘廢。你不要如此,你別讓母妃無依靠。
月光王后一直的乞求王子,在每一天裡,連續不斷的請求,直到六天已經過去了。到了第六天國王就命令蘇南達馬夫,明天清晨你把王子請上亡者的馬車離開王宮,把王子埋葬在墳墓地,把土填平埋葬妥善之後才離開。
月光王妃聽到國王的命令。就開口說,王兒阿,國王已經下旨意,明日把你埋葬在墳墓裡,明天你就要死了。
大菩薩聽見了之後,內心極大歡喜。我如此的精進堅持了十六年,快要結束了。相反地,王妃此刻的心已碎,悲痛萬分。
當夜晚已過,清晨到來。馬夫就把亡者的車停在宮門,走進去宮裡向月光王妃稟報。我的王妃,請主上別遷怒奴才,奴才是奉命行事。然後,就把王子抱上馬車。王妃傷心欲絕,捶打胸膛,肝腸寸斷,用全身之力,大聲尖叫後昏迷過去。
大菩薩遙望著母妃,心想,倘若我不說明,我的母妃會悲痛無比。即使大菩薩的心,很想對母妃說明,卻是忍住了。心想,倘若說出去,這十六年以來的努力就會徒勞無功。倘若不說,這將會是我,是母妃,是父王有益的因緣條件?。
馬夫把大菩薩請上馬車之後,馬車走了差不多三“由旬” (yojana) 的路途之後,這山林裡顯現出如墳墓的景象。馬夫想,就是此處,然後就把馬車停在路旁。把大菩薩的首飾全都摘下來,然後用布包裹,放在一旁。抬起鋤頭,在不遠處,開始挖坑。
接下來,當蘇南達馬夫正在挖坑時,大菩薩思考,這一切都是我的堅定努力。然後,就開始起身捏捏一下自己的手,捏捏一下自己的腳。知道自己還有力氣,就有意願想要下馬車。下了馬車之後再試著走來走去一會,意識到自己的力氣足夠行走一百“由旬”的路程。大菩薩握住馬車後面,試圖抬起,馬車後如小孩玩具般飄起。大菩薩觀察了一番,察覺到,倘若,這馬夫要傷害我,我也有足夠的力氣保護自己。
接下來,是大菩薩與蘇南達馬夫之間的對話,顯現出大菩薩沒有啞的實情。大菩薩向蘇南達馬夫展現了法,說道:“您是依靠我的,我是國王的王子。倘若您把我埋葬在此山林裡,您就作了不該作的法。倘若有人坐在樹下,就不該去斬斷樹枝。因為傷害友者是惡者。 國王如樹,我如樹枝。瞧,馬夫,您就如坐在樹下依靠樹影之人。 倘若您把我埋在這山林裡,您就作了不該作的法。”
馬夫聆聽大菩薩之後就請求大菩薩回宮,因為知道了大菩薩根本就沒有啞。菩薩向馬夫說出不回宮的原因和有意願要出離家中,以及講述大菩薩的過去世,關於地獄之危等。
即使馬夫也有意願要出離家中,因為聆聽了大菩薩講述說法以及大菩薩的行為。但,大菩薩說: 瞧,馬夫,您必須先把馬車歸還回宮,沒欠任何債務之身而歸來。因為出離家中的身份是屬於沒有債務的人,這一條,是諸隱士讚美的。之後大菩薩就讓馬夫回宮,如實的向國王稟報。馬夫聽話照做,把馬車和包裹交回,面見國王,向國王稟報實情。國王得知實情之後就帶著四大軍隊,諸嬪妃,諸宮女,諸人民去尋找大菩薩。
大菩薩以隱士的身份,坐在用木頭製作出的坐處,成就了五神通八等至 (samapatti) ,坐在草屋內,樂於出離家中。
即使 “迦尸” (kāsī) 國王親自來請求大菩薩繼承王位,“德彌雅” (temiya) 智者拒絕之後又向國王說法,講述各式各樣關於色欲是低賤的危險。國王聆聽法之後,心中產生了急迫感。那時,國王,王妃,大臣,以及諸多跟隨的治下和人民,當他們斷命了之後,就出生在梵天界。
(最後一段話的講述)
那時,住在王蓋的天人,就是這時的 “蓮華色比丘尼” (Uppalavannā) 。蘇南達馬夫就是 “舍利弗尊者” (sāriputta) 。母妃與父王是這時的皇家大族。諸多跟隨的治下和人民是這時的諸佛教第子。“德彌雅” (temiya) 智者是我世間無上正等正覺者。
大菩薩修行培養決意波羅蜜最終的行為,此修行就是最高的行為。 (指的就是決意波羅蜜的究竟波羅蜜。)
某些人培養累積決意波羅蜜,堅定決意的去培養善法的目的是為了智慧,這是非常罕見之事,因為還沒有足夠真正的堅定。明知善法是好的,是健康的,應該建立,應該培養,應該累積,以及應該讓堅定愈來愈穩固。即使是這樣,堅定也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夠堅定。因為諸位有太多的不善,隨時都可以動搖,不堅定。倘若不善法逐漸的減少,決意波羅蜜的堅定就會愈來愈堅定。
有一位學習佛法的法友,曾經討論他看見了生死,看見生死的循環,看見變化。這麼渺小的生命卻有著那麼多的不善,又要有著無盡的輪迴。因此,這位法友他就產生了再也不想出生的感覺,想要脫離這個輪迴。這是曾經一度有因緣條件生起這樣的感覺。接下來,這位法友又討論到,他感覺到不想讓四念住生起。明明是聆聽佛法,瞭解佛法以及看到四念住的利益,卻會有不想讓四念住生起這樣的感覺。這就是不穩定,不堅定。這還不是決意波羅蜜,因為還沒有足夠堅定的聆聽佛法,以及堅定的培養智慧,直到能成為決意波羅蜜。
堅定的培養善法是不可大意的。在每一天裡,每個人都隨著在眼門、耳門、鼻門、舌門、身門出現的法而想,這也是取決於想的是什麼故事。倘若,在聆聽佛法的那一刻,緊接著思考所聆聽的佛法,這會是逐漸瞭解的條件。倘若,常常的聆聽佛法,時常習慣的去聆聽,就會更加地增加去思考佛法的機會。倘若,沒有聆聽佛法,就是去思考別的事。這表示了不可大意,不可小看累積的力量。即使是堅定這件事情,也要非常的小心謹慎,這就是決意波羅蜜。
法,是三藐三佛陀宣說的。對各個方面都是利益,都是幫助。所以應該認認真真的用心謹慎的去思考法。倘若真心的想要培養智慧,培養善,就必須謹慎的去瞭解自己的不善,否則是不可能累積真實波羅蜜和決意波羅蜜。
決意波羅蜜,就是為了要根除不善的汙染而堅定決意的培養善,因為看見不善的危險。倘若沒有如實的認識自己,還誤以為自己已經夠好了,或認為自己是比別人好。就會對自己的好,自己的善而滿意,明明是根本沒有多麼的好,多麼的善。不管是在用餐的時候,在開心的時候,或正在作任何活動的時候,事實上都是充滿著不善。倘若沒有如實的認識自己,就會自以為是自己很好,就沒有去培養善法。就不會自覺正在被不善的法牽走而邁向不善,讓不善的法愈來愈增長。
有決意波羅蜜者,就是堅決的要去培養智慧。學習佛法,行諸善法就是為了要徹底的根除不善的汙染。也必須要有真實波羅蜜,就是瞭解真相,真心實意的對待所堅定的法。倘若缺乏真實波羅蜜就會動搖,並會敗於不善法。可以看到,認識自己和培養諸善法是非常細微深奧。所以不可大意,要非常的小心謹慎。
小部經典 (khuddaknikāya) 行藏 (cariyapitaka) 雜經 (pakinnakakatha) 講述了關於四種決意之法,《一》真實之決意 (saccadhiṭṭhāna) 。《二》捐贈之決意 (cāgādhiṭṭhāna) 。《三》清靜之決意 (upaśamadhiṭṭhāna) 。《四》智慧之決意 (paññādhiṭṭhāna) 。
決意法 (adhiṭṭhānadhamma) 一共有四種,這四種決意法是聚集所有波羅蜜之法。即是:第一種決意之法叫作“真實之決意” (saccadhiṭṭhāna) ,是真相。對真實,對法,堅定的決意。諸位可以去驗證觀察自己,是否是真實者,是否有多麼堅定決意的對待真相。是否真心實意堅定的對真實法和是否對真相是有多正直。某些人也許會察覺到自己對真實法是不大堅定。因此,就必須謹慎,仔細的去看見行為和言語不真實的危險。即使是有多麼小的不善也必須要知道,當不真實的那一刻,那一刻就錯過了真相,那一刻就是隨著不善的汙染所累積的力量而去。
倘若會注意反省自己,看到所累積的不善法的危險。因為不善汙染的累積導致不善的法常常生起。這個常生起的不善法,也是可以被瞭解的對象,可以成為瞭解真相的因緣條件,這會對真相逐漸的堅定。因為,不說謊者是個沒有不善的汙染者。當說出是要作,對於真實堅定者,他就會守信,他怎麼說就會怎麼作。倘若對不真實堅定者,即使有了想法,然後說出口了,他也不會守信。那是因為不善法之力過於強大,讓不善的法生起。導致那一刻的心不正,動搖不堅定。
例如,以預約作為例子。某些人認為預約不是很重要的事,不守約,毀約也沒關係。這件事顯現出不善法的累積導致對語言或諾言不真誠。這一切都是因為看不見真實的言語或真相的重要性,導致無真實之心,非真心真意的要尋找真相、尋找四聖諦。要瞭解真實法就要守護真實的言語。某些人,即使他只是一個小孩子,只要開口說出了,就會如實的隨自己所說的去作。當他長大了之後,他就會嫌棄不真之詞,不真的言語,就是嫌棄不是聖者的言語。
守護真實之語者,即使是會失去生命,在生命之危的情況之下,無論如何他仍然會守護真實。這是“真實之決意” (saccadhiṭṭhāna) 。
第二種的決意法是:“捐贈之決意” (cāgādhiṭṭhāna) 。捨棄不善的汙染不僅只是捨棄東西去利益他人的佈施而已。“捐贈” (cāgā) 就是捨棄,就是捨棄自己的利益。當捨棄東西去利益他人了之後,也必須反省自己的行為和言語,是否是善的。否則,那純粹只是捨棄東西去利益他人,而不是反省思考,捨棄自己不善的汙染,為了利益自己就是消磨自己不善的汙染。
“捐贈” (cāgā) ,捨棄不善的汙染這件事情,應該去反省思考,即使是佈施,佈施不是為了回報。因為每一種波羅蜜都是有貪愛為敵人,為攻擊者。倘若有貪愛,有感情,有牽掛或者是有期盼任何的回報,那一刻是敵人在攻擊,是不利培養波羅蜜。因此,應該謹慎地思考,當給的時候,應該怎麼給,應該怎麼佈施才會是消磨不善的汙染。才會是“捐贈之決意” (cāgādhiṭṭhāna) 。除了不期盼任何的回報之外,不應該以不開心,不在乎,厭棄的心去給。這就是讓我們看到消磨不善的汙染是非常細微深奧。當看到有人在給在佈施時,內心就會為他的善行開心歡喜;又或者在不會對任何人有傷害的狀況之下,原諒他人。
所以給予這件事不僅只是關於東西的事,而是應該仔細的去思考,當您是佈施東西的人,給的那一刻就應該是純淨的。以不侵犯他人的心和幫助利益他人的心去佈施。這就是在佈施的那一刻同時也在利益自己,也在消磨捨棄不善的汙染。應該以歡喜之心去佈施,這就是在培養善,讓善法逐漸的成長。
小部經典 (khuddaknikāya) 行藏 (cariyapitaka) 雜經 (pakinnakakatha) 講述關於有大欲者,有大欲要成為三藐三佛陀。
應該知道 “欲”,達到偉大的 “大欲” (chandatā) 。“大欲” 的意義,如下文所述:
有人聽聞,任何人能跨過諸宇宙,整片都是淹满著水。只憑自己的手臂之力,能游泳跨過抵達彼岸。那個人能夠抵達成為三藐三佛陀。並不會因為極度難以抵達而氣餒。反而是很滿意的,我定能夠抵達彼岸。他並不會對此事有一點點的皺眉。
此外,有人聽聞,任何人能踏遍此宇宙,無焰無煙的火炭。只憑自己的兩足,能踏步跨過抵達彼岸。那個人能夠抵達成為三藐三佛陀。並不會因為極度難以抵達而氣餒。反而是很滿意的,我定能夠抵達彼岸。他並不會對此事有一點點的皺眉。
不退縮,不會表現出即使只是一點點的不滿意。即使是聽聞要能夠成為三藐三佛陀,必須跨過整個都是淹滿著水的諸宇宙,依靠自己的手臂之力抵達彼岸。又或者那個人必須踏遍諸宇宙,不僅是這個世界而已,而是諸宇宙;遍地都是沒有焰煙的火炭,用自己的雙腳抵達彼岸,那個人能成為三藐三佛陀。即使是有多麼的難也不氣餒,反而很滿意的,我堅決肯定能夠跨過此火海抵達彼岸。
此外,有人聽聞,任何人能穿越諸宇宙,整片都是竹林,有極密佈的刺以及雜亂的藤蔓,然而,能跨過抵達彼岸。那個人能抵達成為三藐三佛陀,並不會因為極度難以抵達而氣餒。反而是很滿意的,我定能抵達彼岸。他並不會對此事有一點點的皺眉。
此外,有人聽聞,任何人在地獄間度過了整個阿僧祈十萬劫。那個人能成就三藐三佛陀。並不會因為極度難以抵達而氣餒。反而是很滿意的,我在此地獄度過,之後並成為三藐三佛陀。他並不會對此事有一點點的皺眉。
即使是認為難以實現,只要還有堅定的心,就會繼續不斷仔細地,謹慎地去累積智慧,直到條件圓滿。當因緣條件俱全時,去面見三藐三佛陀。那時,才開始立誓要修行波羅蜜。
可以看到,這是一件非常十萬艱難之事。有條件俱全了,才開始要修行培養波羅蜜,成為正等正覺的三藐三佛陀,開悟瞭解現在的法,瞭解在平常的日子裡生起滅去的真相。逐漸的慢慢的捨棄,直到可以徹底的根除不善的汙染,成為三藐三佛陀。
小部 (aṭṭhakathā khuddakanikāya) 行藏 (cariyāpitaka) 雜經 (pakinnakakatha) 講述有欲要成為三藐三佛陀,這是極大的奇蹟,必須要成就要成為三藐三佛陀的 “八法組合” (dhammasamodhā) , 即是:《一》生為人身 (manussatam) 。《二》性別之財 (liṅgasampattti) 。《三》根源 (hetu) 。《四》面見佛陀 (satthāradassanam) 。《五》出家 (pabbajja) 。《六》品德 (guņasampatti) 。《七》大恩惠 (adhikāro) 。《八》大欲 (chandatā) 。
第一法:生為人身 (manussattam) 。倘若不是人類的話,此欲願是無法達成。因為,有欲要成為三藐三佛陀,只會在生為人身的那一世才可以達成 。
第二法:性別之財 (liṅgasampatti) 。生為女性的那一世,是不能成為三藐三佛陀的 ,即使那一世已經生為人類。成為三藐三佛陀只會在男性達成。不可能在女性,雙性人,或陰陽人達成。
第三法:根源 (hetu) 。就是必須習性俱足。是的,叫作大欲,達成大欲的男性是已經俱足完美的習性。只有此習性的根源,除此之外的根源是不會達成大欲的。
第四法:面見佛陀 (satthāradassanam) 。就是有一位三藐三佛陀在自己的眼前。因為要達成大欲者,必須是在三藐三佛陀的面前 (不是已經入大涅槃了) ,門下,達成大欲。當三藐三佛陀入大涅槃了之後,即使有欲想要成為未來的三藐三佛陀,在菩提樹下,在佛塔,佛像,或者在辟支佛,還是在三藐三佛陀的大弟子的門下生起大欲,大欲也無法達成。為何不能達成呢? 因為沒有足夠精進的行為,沒有足夠的力量。大欲只會在三藐三佛陀的門下達成。 (這表示了,倘若沒有面見佛陀,即使有此欲願的想法,那個欲願也沒有足夠的力量,不可能達成大欲。)
第五法:出家 (pabbajjā) 。大欲會在三藐三佛陀的門下出家達成。並會在深信因果,深信行為舉止之業的比丘或離開家中的身份而達成。並不是以在家人的身份達成。因為只有出家人才能成為大菩薩,大菩薩能獲得瞭解真相的無上智慧;在家人並不會獲得無上的智慧。因此,當立誓有大欲之時,僅能只是出家的身份。因為這樣大欲的決意是來自於真正的品德。
即使是立誓的那一刻,有欲願想要成為三藐三佛陀的那一刻,出家人和在家人這兩者之間的身份,當然是出家人的身份比在家人更為堅定。因此,倘若不是出家人,那個大欲的欲願並不會達成。
第六法:品德 (guņasampatti) 。成就了一切的品德,例如,神通力等。因為,想成為三藐三佛陀的欲願,只會是獲得五神通八等至者達成,沒有成就此品德者並不會達成此欲願。為何不能達成此欲願? 因為不能探究波羅蜜。偉大君子修得神通力,能夠自己探究波羅蜜。因為俱全了習性之財以及神通之財。
第七法:大恩惠 (adhikāro) 。就是有極大的恩惠。是的,此人已經俱全了如上文所述的品德,甚至自己的生命也能獻給佛陀。那時,此人已經造就了極大的恩惠,此人能達成超凡之神通,除了這個人,任何人或誰都無法達成。就如那時的 “須彌陀” (sumedha) 在“燃燈佛” (dīpamkara buddha) 經過的路,大菩薩用自己的身體鋪路躺在沒有完好的地面上,奉獻給佛陀,讓燃燈佛走過去。
第八法:大欲 (chandatā) 。就是有欲,很滿意很樂意的行善法。這樣的欲願會被此人達成,就是已經俱全了如上文所述的法的人。有非常強大的欲願,很願意很樂意的去行善法,只為了能成就,成為三藐三佛陀的利益之法。除了此欲願,任何人都不會達成此大欲。
必須要有非常強大的欲願,非常的歡喜,對能成為三藐三佛陀的諸法歡喜。因此,可以看到三藐三佛陀對眾生的大悲之心,所以我們才能夠有機會聆聽佛法。
該看到,諸善奇蹟的根源之法。能讓諸佛陀成為三藐三佛陀之法,是最繁榮之法,最美麗之法,無比無量之美。這是意想不到的奇蹟,是不可思議之佛界,也是為眾生無比無量的利益。
此外,偉大君子的成就,叫作已經進入行法之道。為了成就大智慧,並獲得名稱 “大菩薩”,這是因為再也不會返回了。開悟,是一定之事。
因此,可以看到三藐三佛陀的大悲之心。我們不用去踏遍那麼炎熱的所有宇宙,或者去踏過有著那麼多的刺和雜亂的藤蔓的宇宙,或者用四阿僧祇十萬劫這麼漫長的時間來修行培養,就能受到三藐三佛陀大悲憫的利益,無上無比的利益。我們應該看到的就是法的利益,就是三藐三佛陀所宣說的法。三藐三佛陀說法就是為了眾生的利益,為了讓眾生能夠去思考佛法,讓智慧生起。慢慢的淨化自己的不善,逐漸的能夠捨棄不善的汙染。目的就是為了眾生能夠瞭解法的真相,體證四聖諦。
倘若看到佛法的利益,瞭解三藐三佛陀大悲之心宣說佛法,就只是為了讓聆聽佛法者能夠思考佛法,直到看到佛法的利益。之後就遵循佛法,隨法而行,就會使心溫和成為柔順者,能夠柔順的去遵循法,行善法,慢慢的消磨,淨化自己不善的汙染。即使是“捐贈之決意” (cāgādhiṭṭhāna) ,都是關於捨棄不善的汙染,關乎持戒的事。例如身的行為,口的行為,就是去消磨,去淨化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談舉止。因為每個人都有身體,有嘴巴。但,沒有謹慎地去反省思考自己的言語行為,有沒有消磨淨化,有沒有改善,還是仍然如初,沒有任何的改變,即使是聆聽佛法了,也仍然沒有任何的改善。要消磨,要淨化,捨棄身和口不善的汙染,這是持戒之事,是“世間繁榮的財富” (bhavapatti) 之根,指的就是自己的美德,行為謹慎之美以及言語謹慎之美。可以發展有禮貌的態度,行為是個謙虛者,柔順者。不會表現出讓他人不舒服的態度,例如:不好的臉色,憤怒,或粗鄙的行為。
倘若是善心生起的那一刻,言語行為的態度,都會隨著那一刻的善心而改變。至於口的謹慎,注意言語,是必須捨棄戒絕不好的言語。某些人自認為自己是個直白坦率的人,忘了直白坦率是沒必要使用粗糙難聽的言語。即使過去世累積正直坦率,但是忘記應該要小心謹慎注意言語,忘了要消磨淨化不善的汙染。但是,如果哪一刻是有“正見業” (diṭṭhujukamma) 生起,有正確的見解去知道,哪一刻是應該培養的善法,哪一刻是應該捨棄的不善法,這會成為累積美好的習慣增長的因緣條件。
對捨棄不善的汙染這件事來說。“捐贈之決意” (cāgādhiṭṭhāna) 是關乎於持戒,指的就是,身體的行為和語言的行為。必須對六個感官“心的行為”注意,是個謹慎者。要對在日常生活中的眼、耳、鼻、舌、聲、意,“心的行為”,小心謹慎,保持警惕之心。當不善的心生起的那一刻和善的心生起的那一刻是不同的。當不善的心生起的那一刻,身體的行為並不美好,因為那一刻是不善的法正在執行。但倘若那一刻是善的心生起的話,態度行為就會美好。各種各樣的麻煩事會出現那是因為眼識看到了之後,不警惕、不注意、不謹慎,就會是邪見和貪愛,導致了許多各種各樣麻煩的事。這讓我們看到經由眼門“心的行為”的不謹慎。關於耳朵的不謹慎,在日常生活中會聽到各種各樣的事情,這是不可避免之事。但是倘若是個耳門謹慎者,就不會在乎,不會去聽那些沒有意義的事或去糾結不休那些所聽到的。因此,我們必須認識自己,那一刻是否謹慎,也許之後會導致覺知生起去謹慎。同樣的,經由鼻子的經驗也是可以謹慎,就是不要沉迷,貪戀氣味。不要尋找讓心誘惑煩躁的味道,某些人非常的喜歡味道,就會煩惱追求美食。倘若謹慎之心愈來愈加強,一切的煩惱就會逐漸的少去。至於身的謹慎,就是不去干涉,不打擾,不欺負,不侵犯。意的謹慎,就是不要一直糾纏的去想,沉浸在負面的想法。有很多人也許看起來日子過得似乎是很開心快樂,但倘若那一刻可以知道那時的思考是不善的法,就會讓那個人不再繼續沉浸在負面的事件。例如,不再繼續的去想到憤怒的事,不去嫉妒,不認為我是重要的,願意去成為一塊擦塵布。倘若真的能這樣的話,在日常的每一天,就會是個謹慎者,對眼、耳、鼻、舌、身、意,“心的行為”,小心謹慎,保持警惕之心,這就是捨棄不善的汙染。這就是“捐贈之決意” (cāgādhiṭṭhāna) 。
倘若沒有堅決的心要捨棄不善的汙染,僅只是為了他人的利益布施物品,但是忘了自己必須消磨淨化不善的汙染,才能夠抵達根除不善汙染的彼岸。 因為我們沒有對四種“決意法” (adhiṭṭhānadhamma) 堅定決意。倘若看到“捐贈之決意” (cāgādhiṭṭhāna) 利益,會有堅定的心去阻止以及消磨不善的汙染;也必須清靜於不善的汙染,就是“清靜之決意” (upaśamadhiṭṭhāna) ,對於不善汙染的清靜很滿意,這個清靜就是不去與色塵、聲音、氣味、味道、可碰觸的對象,去干涉或糾纏不清。 這將會有助於出離波羅蜜。 即使不是出家人的身份,在家人也可以慢慢對色塵、聲音、氣味、味道、可碰觸的對象、或對在家人的身份慢慢的出離。因為看到了在家的危險,看到對家庭的牽掛留戀難捨的枷鎖負擔。倘若真的如實看到了,就會是看見清靜的利益,之後就會對清靜產生很滿意很樂意的堅定。這就是“清靜之決意” (upaśamadhiṭṭhāna) 。
能夠這樣堅定的對清靜產生滿意的心,必須要有“智慧之決意” (paññādhiṭṭhāna) ,這是第四種“決意法” (adhiṭṭhānadhamma) 。“決意法” (adhiṭṭhānadhamma) 一共有四種法,《一》真實之決意 (saccadhiṭṭhāna) 。《二》捐贈之決意 (cāgādhiṭṭhāna) 。《三》清靜之決意 (upaśamadhiṭṭhāna) 。《四》智慧之決意 (paññādhiṭṭhāna) 。累積智慧必須聆聽佛法,思考,討論以及查問。去瞭解什麼是善法,什麼是不善法,什麼是有害,什麼是有利益,參考業以及業的結果。當聆聽佛法時,就如實的,有道理的,去思考佛法,在每一世裡的機緣有機會得聆聽佛法。
因此,倘若我們粗心大意聆聽佛法,即使是曾經有過想要脫離這個輪迴,那也不過只是曾經一度而已,根本沒有什麼堅定。必須要培養“智慧之決意” (paññādhiṭṭhāna) ,心的堅定才會慢慢的累積加強,直到能夠成就決意波羅蜜的圓滿,這將會成為支助智慧波羅蜜的因緣條件,為了抵達彼岸,就是,開悟體證四聖諦,經驗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