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摩
562  阿毗達摩基礎 6

老師:心和心所同樣都是屬於認知狀態的元素,但要明白心所不是心,以及它們之間的不同。對於心而言,心只有一個特徵,也就是它只是認知、識知一個所緣,而心所則有情緒上完全不混淆的52 種,諸如快樂、慈悲、憎恨、無明等等。但如果作為一種認知狀態的名法來表達的話也可以說「知元素」有53種,即52種心所和1種心。佛法的表達可以用許多不同的含義來表達,但如果我們有堅實的基礎的話,無論顯示的含義如何,都能夠到了解真相。

維猜:即使在佛陀時代,也很難劃分心和心所之間的差異。佛陀曾有一個比喻,如果各條河流的水攪在一起,很難分辨從這個河流出來的水和那個河流的水有什麼區別。因為心和心所沒有實質形狀,但如果你開始明白每種心所的特徵完全不同,並且有不同的作用, 當他們同一時生起時,知道同一個所緣,但各自執行本身不同的特徵,例如,觸心所接觸所緣,不同於受心所的體驗所緣時的感受,即快樂、痛苦、喜悅、悲傷或中性的平靜,如果是不善的心所,諸如貪、嗔、或者痴等心所生起,這取決於什麼因素在那時刻與心一起生起。這是一個開始去了解日常生活中各種感受的基礎。

老師;法是非常深奧和難以理解的,那些以前學習過各種學問的人,當他們來學習佛法時,大家都異口同聲的說,沒有什麼比佛法更困難的了。當然這是很困難的,因為是佛陀證悟了法的真實本質後所教導的法。

我們已經談論過究竟法,即法的究竟面貌,在聆聽階段大家能接受,但現在眼睛看到的,始終是那個人,這個人,事實確實如此,在聆聽的階段,很難體會到正在顯現的究竟法里沒有眾生的真相,也沒有人。法是真實的。你能回答當你閉上眼睛時,會出現什麼嗎?或者根本就沒有。

聽者:有黑色。

老師:有黑色,還有別的東西嗎?人都消失了是嗎?這個房間也消失了。到底是真是假,還是在騙你閉上眼睛?

聽者:每次睡覺,每次都是黑的。

老師:但是無論何時何地,只要你閉上眼睛,此刻出現的東西就不會出現。因此,我們開始真正知道,如果我們沒有眼識,什麼也看不見。閉上眼睛看不到顏色的時候,是否還存有另一個世界?

聽者:有一個充滿各種想法的世界。

老師:如果聲音不出現,如果冷或熱,軟或硬不出現。嗅覺不出現,味道不出現,但即使這樣一定還有思維,或者有些人在想的時候,卻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沒有人不會思考,但如果你現在問某人在想什麼,他可以立即回答嗎?

聽者:不能

老師:即使正在想也答不上來。

聽者:想的東西很多,無法及時回答。

老師:即使在想一件事,也無法回答在想什麼,因為思想生起後也會滅去,思想本身不表現為光或任何顏色,但思想的卻是真有的。因此,我們開始知道每個人身上都有一種稱為名法的元素,即名法是一種具有知覺狀態的法,名法沒有實質或形狀,當你睜開眼睛在看的時候,有在想還是沒有?

聽者:看後很快就在想。

老師:沒有說快或慢,只是說明看的時候,只是看,看的時候有想嗎?不像剛才閉着眼睛的時候就只有想,但現在睜開眼睛的時候,在想的事情和閉上眼睛不一樣吧?

聽者:是不一樣。

老師:現在,雖然我們常說名法和色法,討論看到和聽到的問題,但不了解正在出現的事情,這樣我們所學到的一切有用還是沒用呢?但是如果我們能夠聽的時候了解所出現的法的真相,並且當我們聽得越多時,我們的理解就會變得更加穩定,隨着聽而有更多的了解。

我再問一下,剛才有在想,現在有什麼?

聽者:硬。

老師:是的,有硬。我們所想的是硬的桌子、硬的椅子,事實上,在看不見任何實體形狀時,當時真正接觸到的就是「硬」,這就是「究竟法」。因此,如果有人說他們知道佛法,了解佛法,但不了解究竟法,是對還是錯?因為如果你真正了解佛法,法就只能是究竟法,不可能是任何其他方式。

每個法都有其獨特的特點,你可以用任何名字來稱呼它,或不用任何名字來稱呼,都沒有人能夠改變那個法的真實本質,但是法必須有名字,以便為了表明那被提及的法。

現在有看見,有聽見,有聞到、有嘗到、有身體接觸到,任何世界都不超過眼、耳、鼻、舌、身、意六個感官,請問有第七個官能的第七個世界嗎?佛法是可以被證明的,但是即使存在的事物也仍然不知道它的真相,所以必須聽了再聽,直到真正建立信心確信這就是法,並且要進一步培養了解正在出現的法相的真實本質。

「究竟法」有心、名所、色、涅槃,但涅槃在日常生活中不是沒有智慧的人可以理解的。所以學習究竟法的目的,在於一點一滴培養智慧,了解那正出現的法的究竟實相,直到執着的心放下來,想一想,對於長久以來所執着的東西,執着於眼睛所看到的,執着於聲音,執着於氣味,執着於味道,執着於接觸身體的事物,要多久才能放下這些累積長久的執着呢?

因為在我們聆聽佛法之前,我們的世界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紛紛擾擾、令人眼花繚亂的故事,國與國的戰爭,家與家的糾紛,在日常生活中圍繞着認識的和不認識的人。但當我們開始明白心、心所和色,慢慢的了解一個真相,那就是如果心、心所、色不存在,那麼什麼都不存在,哪裡還會有任何東西呢?因為如果沒有出現認知功能的元素,能有知覺嗎?能知道有山嗎?如果看不見山知道有山嗎?

因此,我們必須對心、心所和色有更詳細的了解,培育智慧的增長,讓它成為我們的智慧,然後好像成為了繼承者一樣的把佛陀珍貴的遺產繼續傳承下去,讓後代繼續有正確的觀點和正確的認識,但要知道,最珍貴的東西也還是我們自己的智慧,也就是在聆聽佛法的時候,能很誠實的了解自己是否開始真正明白了?與明白了多少?因為三藏經典浩瀚深奧,不是初學者的智慧所能理解,那是聖人如舍利弗、無礙菩薩、阿羅漢的智慧,還無法晉升到那個智慧水平的人,需要的是更多地培養如實知見了解正出現的法的真實本質。

Date 4 Oct 2024

article-tw/topic/562